有人說,每一對異地夫妻都是上輩子折翼的天使,他們有著超清晰的假期表和比鬧鐘更準的時間觀念,對隨時到來的信息和電話保持著靈敏的反應度,還熟知去異地的各種交通工具。確實,我和老公從戀愛到結婚,異地三年,好像每一次相聚都是掐著時間在恩愛。
好友問過我,你和他一年能有多少時間在一起。她問我這話,我也嚇了一跳,心里暗想,這個“年”的跨度用得真好。
那時,剛戀愛,我與汽車站的阿姨都特別交好,因為我坐車的次數頗為頻繁。兩三年前,我去汽車站,檢票的阿姨都會笑著說,牛郎織女又去相會啦。周五下班后,檢票阿姨抽空幫我去買個車票,我掐著點跑出單位,收拾完東西就直奔車站,蓬頭垢面的樣子,經常最后一分鐘跳下公交車,跑上快客,狼狽地喘氣。
異地夫妻是選擇自我犧牲的一種表現。我曾經不以為然,現在才真真切切地體會到。在一起后,有時間的周末都沒有朋友的身影了。與朋友的聚會盡量在工作日的晚上,盡量在工作日做完所有工作,盡量排出周末給他,哪怕有可能根本碰不上面,也一定先預留起來。為了這可能或不可能的相聚,高興地把所有的孤獨都在下一次的相聚到來之前慢慢排解。
可是,我與他一年在一起的時間大概有多久呢?現在算算,確實,因為沒有了開始談戀愛的激情,時間也是屈指可數。多的時候一個月能碰上四五天,少的時候兩三個月都見不上面。而兩個人時常為了能否有時間見面不愉快,現實聚少離多的難過比想象的更多。比如,我們吃飯的時候,總是很慢很慢,說話也盡量挑好玩的說,怕是下一秒就看不到一樣了,努力維持一種良好的氣氛。每一次,都有說不完的話,做不完的事,不容易生氣,又不容易鬧。
一次,有個電臺的主持人采訪我,讓我談談異地生活。我說,孤獨,無聊,又有期盼。她說,聽起來挺傷感的,那你是怎么堅持的,你覺得怎樣的人適合呢?我說,獨立,有忍受力,但有一點是必需的,就是彼此夠愛。
前段時間,有個調查說,異地戀人容易分手,異地夫妻卻不容易離婚。姑且不論調查存不存在,單憑這個結論,我是絕對相信的。不夠愛,異地戀就分手了,異地戀最應該忍受的是孤獨,遇上心情不好的時候,吵架多,但吵吵又該和好。在一起的時候要特別珍惜,不在一起的時候又要時刻記得,我的愛人在別處,我在等著他。異地夫妻,彼此都只能放下撒嬌的權利,在兩兩相望的柴米油鹽中等待,才能維持這一段美麗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