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 誠/陜西中醫藥大學
基于網絡課程普及下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教學初探
環 誠/陜西中醫藥大學
從我國2001年的精品課程到2011年的共享課和公開課建設,再到2012年的慕課(MOOC)建設,這些在線課堂中課程的共同點是: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對我們普通高校老師來說是巨大挑戰。在這樣的形式下,作為普通高校老師應該抓住機會,改變教學理念,進行教學的反思,應該開始對教學模式進行的探索、研究。
網絡課程;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
這幾年,隨著人們的智能手機的普及、無線網絡覆蓋率的提高,以及移動網絡速度的提升,人們的生活方式在不斷的發生改變,這些對于教師來說,傳統的教學模式應該發生巨大的改變。
近幾年,網絡技術的提高,電腦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各類信息資源極其豐富。人類獲得信息的方式也有了巨大的改變,例如,在過去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來源于教師講授和書籍的查閱。自從有了Internet,這樣的情況就改變了,也許在當下,作為高校教師能夠深刻的感覺到,課堂上你使盡全身解數,也很難把學生的注意力拉到你講的內容上來,因為網上的內容更豐富更有趣。再加上現在各大學擴招,很多課程都是300人的大教室上課,雖然有多媒體等先進的教學設備,但是互動性很差,很難保證有較好的教學質量。
與此同時,現在無論國外還是國內對網絡在線課程方面的建設非常積極,國外最早的在線課程是200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開始建設的,MIT將逐步把其所開設的全部課程的教學材料和課件公布于網上,供全世界的求知者和教育者們免費無償地享用。我國在2001年教育部開始啟動精品課程建設,到2011年的共享課和公開課建設,再到2012年的慕課(MOOC)建設,這些在線課堂中課程的共同點是: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對我們普通高校老師來說是巨大挑戰。例如在“慕課”浪潮席卷之下,利用“慕課”的平臺,可以把全球的優質課程拿過來,實現更大范圍的資源共享。在這樣的形式下,對于我們普通高校老師來說,我們該做些什么呢?
通過分析我校近幾年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教學情況,大多數的學生學習習慣較差,主動學習意識不強,加之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對大二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和抽象的,例如病原生物學的特點是它所涉及的對象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用肉眼觀察不到的,即便在顯微鏡下觀察,也是需要一定的基礎的,因為它使用的顯微鏡,在病理學或組胚學使用過,但是我們主要使用油鏡頭,放大倍數大但效果較差。學生對學習對象看不到,摸不到,并且在以前的知識結構中也沒有涉及到,這些原因導致了學生學習本門課程的興趣索然。免疫學就更抽象了,并且免疫學發展較快,新的教材已經涉及到免疫分子及基因層面上,學生對這門課程都是望而生畏的。由于學生自身及課程的特點,在授課中出現學生學習興趣低、學習習慣較差、主動學習意識不強、相關閱讀量也不夠,更不要說對相關問題的思考及探索。這些問題在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教學中極大的影響教學效果。
針對以上問題,許多高等醫學院校教師通過改變各種教學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查閱近幾年文獻,在教學過程中有利用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PBL)模式[1]、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CAI)模式[2]、病案導入法[3]等等,以及在教學內容上增加課程內容背景的介紹,聯系社會相關新聞及生活現象,及相關論文的布置,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等。在教學過程中這些教學方法使用及教學內容的增加,使學生興趣有所提高,但是這些大多是要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這樣做會有一個弊端,就是由于相關知識外延加入的太多會影響到教學內容的完成,而講的太少或不詳細,又會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不強。所以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除此之外,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也是需要教師結合本課程特點來引導的,這也需要時間的,以及擴展學生的閱讀相關學科資料以及輔導學生來進行相關學科內容的思考和探索(例如撰寫論文)都是需要花時間來引導的,但是針對醫學院校這幾年的擴招,學生人數的增加,學生水平的差異,這些引導在課堂上進行的可能性不大。
近幾年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移動網絡速度的提升,大學生利用手機上網也成為大學生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陜西日報記者2014年對大學生課余時間進行調查,對西安10所高校的大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共收回有效問卷404份。在問卷基礎上,記者對部分大學生進行了采訪。發現31%的大學生每天在課余時間使用電子產品4小時以上每個大學生每天的課余時間有限,每天使用4小時以上的電子產品,就意味著課余時間大部分被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所占據了。那么大學生利用手機和電腦在課余時間干什么呢?
42%的大學生使用電子產品最常做的是看視頻,其次是社交平臺、購物網站、游戲,其他還有如看新聞、看笑話等。隨著近年來智能手機的普及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手機已經成為可以隨身攜帶的電腦,不僅使用起來方便,功能也越來越強大。從微信、QQ、人人,到網絡游戲、網頁游戲,以及看電影、電視、搞笑視頻、購物、團購、繳費等等功能,手機都能夠實現。
課余時間都在被看視頻,社交平臺、購物網站、游戲,看新聞、看笑話等方面占據了。當考試來臨,學生是怎樣來應對考試的呢?統計數據顯示,有53%的大學生經常在考前突擊復習,40%的大學生有時會考前突擊復習,只有7%幾乎沒有這種經歷。這些現象導致了大學生學習沒有興趣,更沒有專研,對知識的掌握也不牢固。怎樣改變現在這樣的狀況,是教育當中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之一。
課堂上進行不了,課下進行,也就是線上進行,就是通過建立本課程的學習資源庫,去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來解決在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興趣低、學習習慣較差、主動學習意識不強、相關閱讀量不夠和對相關問題的缺少思考及探索這幾方面問題。
這幾年網絡的普及以及電腦和智能手機在學生中的普及,使網上學習資源庫使用提供了保障。線上使學生在課前課后進行相關內容的閱讀、做習題和思考,線下在課堂教學中進行適當的引導,側重深入的分享、探討和問題解決,真正實現“翻轉課堂”。
綜上所述,在這樣的時代下,教學資源和學習資源開始大量涌現于眼前,作為普通高校老師應該抓住機會,改變教學理念,進行教學的反思,應該開始對教學模式進行的探索、研究,轉變教師角色,從一個講授者、講解者真正變為學習的激勵者、啟發者,這樣學習也將變得更加有效。
[1]李曉華,黃小鳳,曾怡等.PBL教學法在醫學微生物學中的應用探索與體會[J].微生物學通報,2012,(04):572-577.
[2]江振友.《醫學微生物學圖鑒》多媒體CAI課件的設計與應用[J].微生物學通報,2004,(04):122-124.
[3]李玉軍,付英梅,谷鴻喜.醫學微生物學教學案例的編寫及應用體會[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9(4):39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