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率慧 編輯/章蔓菁
FOB貿易術語適用于空運嗎
文/張率慧 編輯/章蔓菁
按照UCP的規定,受益人在發票上應顯示信用證規定的貿易術語,但在空運方式下規定貿易術語為FOB是否恰當,仍有待商榷。
在國際商會的一次秋季例會上,ICC討論了Document 470/TA.765rev中的第二個問題,對于在空運條件下發票顯示的貿易術語是FCA新加坡樟宜機場,而不是信用證規定的FOB新加坡的情形。ICC得出的結論是不符點成立。由此,本文將就FOB貿易術語的適用性做進一步的探討。
信用證的44E和44F條分別規定:
44E:新加坡樟宜機場
44F:孟買國際機場
貨物描述:xx箱的電腦芯片,FOB新加坡,根據采購訂單號碼……
要求的其中一份單據是“全套清潔已裝船航空運輸單據,收貨人為憑開證行指示……”,貨代公司簽發的航空分運單(House Air Waybill)可以接受。
由于交貨方式是空運,受益人和交單銀行的觀點是,FOB貿易術語對于空運方式來說不是很恰當,因為此貿易術語只適用于海運和內河運輸方式,因此發票顯示“FCA新加坡樟宜機場”應是正確的。另外,根據受益人所述,采購訂單中并沒有規定貿易術語,只是規定了貨物由申請人指定的航空貨代辦理運輸,并且空運單標注運費到付。
而開證行的拒付理由則是,受益人應該嚴格按照信用證條款的規定制單。此外,開證行還認為,FOB貿易術語表示的含義是,只有當貨物被交付并裝上飛機時,貨物滅失或損壞的風險才從賣方轉移至買方;而FCA貿易術語則表示,當賣方將貨物交給承運人或交給買方在賣方所在地或其他指定地點所指定的人后,貨物滅失或損壞的風險即從賣方轉移至買方。
ICC對于這一問題的分析如下:
UCP 600第18(c)規定,“商業發票上的貨物、服務或履約行為的描述應該與信用證中的描述一致”,而貿易術語“FOB新加坡”是信用證貨物描述的一部分,且信用證中并沒有指明此貿易術語適用于“Incoterms 2010”。
信用證項下提交的發票上顯示的是“FCA新加坡樟宜機場”。在審核單據時,銀行只負責審核單據表面的信息,無需進一步調查這些信息是否準確或對基礎交易合適與否。采購訂單中沒有規定貿易術語的事實并不影響對單據的審核,因為信用證是獨立于基礎合同的(參考UCP600第4條a款)。
值得注意的是,受益人在發運和交單之前,有必要確保信用證條款與訂單的條款相一致。如果兩者之間存在不一致,在UCP600項下審核單據時以信用證條款為準。
由于在這個案例中,發票中的貿易術語與信用證中規定的不一致,因此結論是第二個不符點成立。
ICC的分析大部分是在論證發票顯示的貨物描述信息與信用證不一致,這些分析的依據是UCP 600第18(c)。但是ICC并沒有就其所提出的“且信用證中并沒有指明此貿易術語適用于‘Incoterms 2010’”這個觀點展開進一步的分析,即為何在信用證中沒有指明FOB貿易術語適用于“Incoterms 2010”時,開證行在空運方式下開立FOB貿易術語是合適的,而受益人改成FCA貿易術語就是沒有理由的。
而要分析FOB貿易術語的適用性,可先從貿易術語的演變過程來看。貿易術語(也稱價格術語)所表示的貿易條件,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說明商品的價格構成,是否包括成本以外的主要從屬費用,即運費和保險;二是確定交貨條件,即說明買賣雙方在交接貨物方面彼此所承擔的責任、費用和風險的劃分。其作用在于,如果合同雙方當事人之間互不了解對方國家的貿易習慣,往往會引起誤解、爭議乃至訴訟,從而浪費時間和費用,而在貿易合同中加入貿易術語則可以有效地防止此類問題的發生。
進一步說,作為國際貿易中表示價格的必不可少的內容,由于在報價中使用貿易術語可以明確雙方在貨物交接方面各自應承擔的責任、費用和風險,表明商品的價格構成,因而可以簡化交易磋商的手續,縮短成交時間。此外,由于規定貿易術語的國際慣例對買賣雙方應承擔的義務做出了完整而確切的解釋,也避免了交易各方由于對合同條款的理解不一而在履約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某些爭議。
為此,國際上曾先后出現了多個版本的國際貿易術語解釋規則,例如《1932年華沙-牛津規則》、《1941年美國對外貿易定義修訂本》。而ICC則于1936年首次公布了一套解釋貿易術語的國際規則,名為《Incoterms 1936》, 并成為當時國際貿易中最普遍使用的貿易術語解釋通則。隨后,ICC又于1953年、1967年、1976年、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針對不斷發展的國際貿易模式,對于貿易術語解釋通則進行不斷的補充和修訂,以便使這些規則適應當前國際貿易實踐的發展。
在最初的解釋通則中,規定了最常用的貿易術語“裝運港船上交貨價格”(FOB)、“成本加保險費和運費價格”(CIF)和“離岸加運費價格”(CFR);20世紀50年代末期,針對西歐與東歐國家及前蘇聯之間盛行的邊境交貨以及進口國目的地交貨的貿易實務,ICC于1967年補充了邊境交貨(DAF)和完稅后交貨(DDP)兩種貿易術語;之后,鑒于航空運輸貨物的情況日益普遍,ICC又于1976年增訂了機場交貨(FOB AirPort)術語,適用范圍再次擴大。
隨著集裝箱運輸方式的發展,多式聯運應運而生,門至門的交貨方式逐漸被世界各地廣泛采用。為配合此種國際貿易的需要,ICC于198O年增訂了貨交承運人(FCA)術語,其目的便是為了適應在海上運輸中經常出現的這類情況,即交貨點不再是傳統的 FOB 點(貨物越過船舷),而是在貨物裝船之前運到陸地上的某一點,在那里將貨物裝入集裝箱,以便經過海運或其他運輸方式(即多式聯運)繼續運輸。
接著,在《Incoterms 1990》和《Incoterms 2000》的版本里,FOB“船上交貨”的定義是指賣方在貨物于指定的裝運港越過船舷后即完成其交貨義務,并且該術語僅適用于海運及內陸運輸。而在《Incoterms 2010》的版本中,FOB“船上交貨”的定義是指賣方以在指定裝運港將貨物裝上買方指定的船舶或通過取得已交付至船上貨物的方式交付,改變了原來以“船舷”作為交貨點的表述,取而代之的是貨物置于“船上”時構成交貨,但對其適用性的規定仍然是海運或內河水運。
在厘清了貿易術語的演變歷程后,再回到本案例中ICC的分析上來。ICC在此案例的分析中指出,根據UCP 600第18(c)規定“商業發票上的貨物、服務或履約行為的描述應該與信用證中的描述一致。”而貿易術語“FOB新加坡”又是信用證貨物描述的一部分,因此受益人在發票上必須顯示信用證規定的貿易術語。這個觀點無可厚非。
但在此分析之后,ICC又加上一句“且信用證中并沒有指明此貿易術語適用于《Incoterms 2010》”,這句話著實令人費解。難道ICC是想表明,信用證中沒有指明FOB貿易術語適用于《Incoterms 2010》,就可以得出“此貿易術語可適用于任何運輸方式”的結論嗎?從以上Incoterms的演變過程來看,ICC僅于1976年增訂了機場交貨(FOB AirPort)術語,之前和之后的版本都是規定了FOB貿易術語僅適用于海運或內河運輸方式。那么,ICC的言下之意是否是指此貿易術語可能適用于《Incoterms 1976》的版本?
在此案例分析的最后部分,ICC建議受益人在發運和交單之前,有必要確保信用證條款與訂單的條款相一致。如果兩者之間存在不一致,在UCP600項下審核單據時以信用證條款為準。這個建議是符合UCP精神的。筆者也認為受益人在發票中擅自更改貿易術語的行為是不妥當的。但是,對于開證行在航空運輸的情況下規定貿易術語為FOB是否妥當,ICC卻始終沒有評論。而從貿易術語的演變過程來看,開證行開立此價格條款與實際運輸方式明顯不匹配。因此,筆者認為ICC對于這一問題的分析觀點或許有偏袒開證行之嫌,這將不利于國際貿易和結算業務的順利開展。
上述ICC的分析意見,受益人和交單行顯然無法加以改變,而且在其未做出改變之前,還需遵照執行。因此為了防范風險,受益人在收到信用證后,應當按照國際慣例的規定仔細審核信用證條款是否合理,如果認為不妥當的或無法辦到的,應要求開證申請人向開證行申請修改,而不是按照自己的理解來制作單據。而作為開證行,則更應該認真審核申請書上的條款是否符合國際慣例和貿易實務,確保開立的信用證條款清晰、合理,以便為貿易結算的順利開展提供支持和服務,而不是簡單地照搬申請書上的內容。
作者單位: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貿易金融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