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植旻
內容摘要:運用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思想引領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找好“做”的切入點,架設教與學的橋梁;扮好“做”的角色,實現“教學做”的和諧統一,是實現有效開展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落實語文新課程改革精神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教學做合一 語文綜合性學習 認識 實踐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最大亮點和特色之一,它與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共同構成了語文教學的五大板塊。關于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內涵,《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從這一解讀中不難看出,語文作為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不能停留在理論的分析、知識的條分縷析中,更不能把語文搞成數理化一樣,冀通過反復練習、測試來提高,而應在實踐上多下工夫。讓學生把書本學習和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把課本資源與生活資源有效融合起來;把語文學習與其他學科科學地鏈接起來,讓學生在“做”、“考察”、“實驗”、“探究”等系列活動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學習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促進學習語文素養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這正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所倡導的“教學做合一”思想的體現。他認為:“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他進一步強調:“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們要在做上教,做上學。譬如游水的事,應當到池沼里去學習,不應當在課堂上傳授。”陶行知強調把教學和實踐、教學和生活聯系起來,在實踐中探求真理并且檢驗真理,在源頭上做學問,深刻地揭示了語文學習的本質,反映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思想內涵。
但是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新事物,很多老師對它的看法還有偏頗。他們認為所謂的語文綜合性活動,不過是舉辦一些演講、辯論、比賽之類的活動而已,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不會有多大的作用;何況時下綜合性學習可借鑒的資料又有限,于是索性“繞行”,使綜合性學習基本上處于空白狀態。因此,只有深刻領會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思想,用這一思想來引領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把語文綜合性學習看作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融入到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才能使語文綜合性學習落到實處。比如,學習《桃花源記》時,我們可以設計“游桃源”、“賞桃源”、“悟桃源”三個活動進行探究。“游桃源”——在學生基本疏通文意的基礎上,以探險家的身份簡要介紹發現桃源的經過;“賞桃源”——請學生以導游的身份介紹桃源優美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淳樸的民風民俗;“悟桃源”——請學生以作者的身份訴說坎坷的人生經歷,解釋結尾安排“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的初衷,從中解讀出“桃花源”的象征意義和作者的理想追求。這樣就把活動性、探究性和綜合性巧妙地融合在閱讀教學中,開辟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和諧統一的嶄新局面,推動了學生語文素養的可持續發展。
教學做合一思想在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實踐應用如下:
一.找好“做”的切入點,架設教與學的橋梁。
“教學做合一”強調的是“做”,提倡的是“在做上學,在做上教,在做上討論,在做上質疑問難”。因此,找準“做”的切入點是十分重要的。根據本人的教學實踐,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立足教材,鏈接生活。
(1)從單元安排的綜合性學習主題入手。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每冊每單元都安排了一次與本單元文本主題相關的綜合性活動,1——6冊書共有36次。這些活動主題覆蓋面廣,涉及到成長體驗、自然科學、人文歷史、民風民俗、音樂藝術、讀書、建筑、探險等領域。因此,以教材中這些綜合性活動為載體,溝通課內外,鏈接實際生活,將極大地促進綜合性學習的有效開展。
不過,人教版教材中安排的綜合性學習有些也缺乏適切性:有的主題過于嚴肅,如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世界何時鑄劍為犁”;有的離學生生活實際太遠,如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綜合性學習:“蓮文化的魅力”,對于沒有產“蓮”地區的學生而言,就會顯得陌生;這些都會導致學生的探究興趣不濃。這就需要我們不能唯“教材”是瞻,而要充分發揮“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的功能,根據學生心理特征、興趣愛好、生活實際、地域特點以及學生的行為起點能力,靈活巧妙、因時因地因學情制宜,確立主題,如根據當地的物產特點,可把上例中探究“蓮文化的魅力”改變為“水仙花的魅力、茉莉花的魅力”等,相信學生的探究興趣就會大大增強。
(2)從課文標題切入。即巧借課文標題,把課文的標題作為探究的話題,讓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出發,開展綜合性學習。如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有一篇課文《看云識天氣》,我們可嘗試開展以“看云識天氣”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設計四個板塊:
①搜集天氣諺語及云彩圖片,展現大自然的奧秘與神奇。
②觀云猜天,激發興趣。
③閱讀《看云識天氣》,從說明文角度閱讀本文。
④以“云的自述”寫篇說明文。
四個板塊,巧借課文,鏈接生活,學生的求知欲被喚起,自主合作探究,將知識、能力、實踐、體驗與興趣巧妙地融合為一體,整個活動趣味盎然,讓學生嘗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3)從問題切入。文學作品意義的不確定性和多向性的特點,往往給學生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產生了分歧,生發了問題,這些問題有的并不能靠老師的講解或課堂上簡單的討論就能解決,此時我們不妨因勢利導,把這些問題化成綜合性學習的方式予以解決。如學了《隆中對》和《出師表》兩篇課文后,學生對于諸葛亮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認為,他不愧是“智慧的化身”,有人卻認為他“愚忠至極”。于是,我便引導學生開展“唇槍舌戰話諸葛”專題性探究活動。這樣既有利于激發學生探究意識和主動閱讀意識,訓練學生聽說讀寫和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又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和辯證思維,從而促進語文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4)從提煉主題切入。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的單元編排體系,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主題式單元,即圍繞同一主題編排單元課文;二是體裁式單元,即圍繞同一體裁編排單元課文;三是體裁加主題式單元,即按同一體裁同一主題編排單元課文。
對于主題式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可大致按照單元后安排的綜合性學習主題,而對于體裁式單元,我們可以跨單元、跨學段進行整合,提煉綜合性學習的主題。如縱觀1—6冊教材,我們會發現一組歌頌生命的文章:七年級上冊的《蟬》、《貝殼》、《紫藤蘿瀑布》,下冊的《斑羚飛渡》;八年級下冊的《再塑生命》;九年級下冊的《熱愛生命》、《談生命》、《那樹》。學完了這些課文,我們就可以開展一個以“善待生命”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
2.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熱點。
“教學做合一”思想反復強調,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因此在語文的綜合性學習中,教師要善于采集生活資源這一源頭活水。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國內外大事,關注地域文化,關注人土風情,關注時代特點、社會熱點,開展探究性學習。比如今年是倫敦奧運年,我們就可抓住這一契機開展“奧運文化”的綜合性學習;還可針對今年流行的“最美”一詞,如“最美女教師”、“最美司機”、“最美醫生”等等,組織一場“話說最美‘人”的綜合性學習,這樣既拓展了語文教學空間,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搭建了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平臺,也培養了學生留心生活、勤于觀察、樂于思考的良好品質。
二.扮好“做”的角色,實現“教學做”的和諧統一。
新課程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這不等于說是弱化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因為雖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能讓學生發揮主體作用的主體還是老師。因此在課程改革中教師的主導地位不僅不能被忽視,而且要賦予更多的角色內涵。在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中,教師既不能袖手旁觀,也不能越俎代庖,而要審時度勢,扮好“做”的角色,推進“教學做”的和諧統一。
1.做好學生綜合性學習先行的組織者、策劃者。所謂“先行”, 指的是在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之前,教師應對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方向、活動的目標要求、活動的板塊流程、活動過程可能遇到的問題及對策、成果的價值意義等等,做出預設,制定宏觀的活動計劃。
2.做好學生綜合性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在綜合性學習開展伊始,在堅持學生自主性前提下,指導學生制定微觀的活動方案。內容包括:活動的起止時間、活動的任務、活動的內容與形式、實施步驟、活動方法策略、成果展示、小組人員組成及分工等等。同時教師要努力創設綜合性學習的情境平臺,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探究學習,變“要我做”到“我要做”,讓他們在“做中學”、“趣中學”。
3.做好學生綜合性學習的授漁者、督促者。陶行知指出:“一,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因此,在學生活動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做”的指導,授之以漁。在學生遇到困難時適時給予幫助,在學生困惑時適度給予點撥,在學生偏離活動主題時適當給予糾正;同時,對于有畏難情緒的同學予以必要的心理疏導與激勵,對于個別不自覺的同學給予適當的督促。總之,教師要努力喚醒每位成員的主體意識、責任意識、合作意識,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做學生綜合性學習的賞識者、激勵者。《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評價“著重考察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要尊重和保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生綜合性學習成果交流展示階段,要堅持用發展的眼光賞識每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閃光點,要淡化成果的優劣比較,讓學生在交流展示中享受成功的喜悅;還要關注他們與以前相比的點滴進步與變化,并給予激勵性的評價反饋,促進他們對綜合性學習保持長久的興趣和動力。
此外,在運用“教學做合一”思想指導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開展時,要防止“去語文”、“泛語文”的主題傾向,把語文綜合性學習上成了綜合實踐活動課,上成了類似史地生知識大薈萃的課。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邊界是語文,要在這個邊界內,擴展整合學習資源,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運用,保證學習的落腳點是在語文上。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修訂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黃仁賢,涂懷京.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論體系與當代價值,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3)李玉山·認識.實踐.評價·語文教學通訊(太原)·2011.12B.
(4)張竹君·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施·語文學刊(呼和浩特)·2009.5F.
(作者單位:福建平潭縣城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