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梅
內容摘要:文言文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最豐富的載體,為了應對考試,教師重視教,忙于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生怕學生不會,一味地灌輸,而忽略了學生的學,長此以往,學生對文言文深惡痛絕,以致文言文能力難以得到提高。如何提高學生的文言文能力呢?本文對此著重探討。
關鍵詞:文言文 朗讀 翻譯 鑒賞
文言文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最豐富的載體,為了應對考試,教師重視教,忙于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生怕學生不會,一味地灌輸,而忽略了學生的學,長此以往,學生對文言文深惡痛絕,以致文言文能力難以得到提高。如何提高學生的文言文能力?我結合自己教學體會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朗讀
1.讀準字音
(1)先讓學生自讀課文,要求學生把注解有出現的注音注入文言文中。這樣在讀的過程中不易出錯,并且通過手寫一遍可以加深印象。對于不會讀的字小組可以討論解決。對于還不會讀的字,課堂上全班一起解決。
(2)對于文言文中一些特殊的現象,教師要加以引導。A、通假字現象。例如《論語》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的“說”通“悅”,讀音應為“yuè”而不是“shuō”。B、詞類活用現象。例如《桃花源記》中“此中人語云”中的“語”是“告訴”的意思。所以讀音是“yù”而不是“yǔ”,這種現象在教學中應特別注意。
2.讀準停頓
該停頓的地方要停頓,不該停頓的地方就不能停頓,如果停頓不當,就不能正確理解文章。一般句子的停頓可考慮以下情況:(1)主謂之間的停頓。如“操蛇之神/聞之”(《愚公移山》)(2)動賓之間停頓。如“懼∕其不已也”(《愚公移山》)(3)介賓短語之前停頓。如“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出師表》)(4)轉折連詞之前可停頓。如“宋無罪∕而攻之”(《公輸》)(5)句首虛詞(又稱發語詞)之后可以停頓。如“夫∕大國,難測也”(《曹劌論戰》)
3.讀出感情
教師可引導學生在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做到有感情地朗讀。如《岳陽樓記》第一段是對滕子京遭貶取得卓著政績的贊頌,應帶著敬佩之情朗讀。第二段時對氣勢磅礴的洞庭湖美景描繪,應帶著贊美之情朗讀,第三段是對陰雨天景色的描繪,登樓者情緒低落,應帶著悲傷之情朗讀。第四段是對晴天美好景色的描繪,登樓者心情愉快,應帶著歡快之情朗讀,第五段是作者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的展現,應滿懷豪情壯志地朗讀。學生在讀書時要沉浸到情與理的芬芳里,讓思維向各個方面自由伸展,從而體會到文章的精美。
二.翻譯
學習文言文,翻譯至關重要,這個環節教師不要包辦,可大膽放手。可讓學生對照書本注解翻譯,不會翻譯的字、詞、句做個記號,然后小組展開討論,解決一批不會翻譯的字、詞、句。在全班集中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并對于一些特殊的詞句進行翻譯,教師應給予指導并教給學生翻譯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1.“補”即補出省略成分。如《鄒忌諷齊王納諫》“明日徐公來,孰視之”“孰視之”承前省略了主語“鄒忌”,翻譯時要補出。
2.“調”即翻譯時要將文言文特殊句式語序調整。如《陋室銘》“何陋之有?”這是一句倒裝句,翻譯是應將“有”調到前面,應譯為“有什么簡陋呢?”
3.“刪”即刪去不譯的詞。如《唐雎不辱使命》“此庸夫之怒也”“也”表判斷,翻譯時可刪掉。
4.“改”即有些詞語無法直譯,或直譯后很別扭,可用意譯。如《出師表》“引喻失義”“引喻”:稱引,譬喻。“義”恰當。如果直譯就很別扭,可用意譯,翻譯為“說話不恰當。”
通過學生小組合作和老師方法的指導,學生學文言文的積極性會調動起來,他們的翻譯能力會漸漸得到提高。
三.指導背誦
背誦是語文學習的最基本的“硬件”,學習文言文不背是不行的,學生在記誦時往往時間投入較多,而收效卻不佳。那么怎樣讓學生用科學的方法背誦呢?
1.理清背誦線索法
理清文章的背誦線索,就能條理連貫地背住全文的內容。如學習《與朱元思書》時,我指導學生理清文章的背誦線索:
①總寫富春江山水的特點:奇山異水。
②分寫異水:澄清、透明、湍急。
③分寫奇山:山的整體形象,山的情趣。
我先讓學生記住背誦線索,再按順序對應擴展。如“山的情趣”即“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賺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2.化整為零法
記憶心理學認為,記憶的單位越小,越容易記憶。背誦篇幅較長的段落,可以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它的結構層次,化整為零,然后逐層逐層地背誦,如學習《魚我所欲也》第一段篇幅較長,要讓學生背起來不容易,我先指導學生給這段分層,共分為三層:
①用魚和熊掌作比喻引出論點。
②從正反兩方面對論點進行具體的分析。
③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賢者能夠保有本心。
采用化整為零法,學生的背誦效率大有提高。
3.抓重點詞法
學生在背誦時常常因一個詞想不起來,而導致后面的內容不完整,而這個詞往往是文中的重點詞。如果背誦時能抓住這些重點詞,就能增強記憶,如背《馬說》的最后一段“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我就指導學生抓住重點的動詞“策、食、鳴、執、臨”背誦,學生很快就能當堂成誦,并在背誦中提高了理解感悟能力。
4.抓句式法
如背《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我引導學生這些句式有什么規律可循,最后得出這些句子都是“人名發于或舉于地名”的句式。找出共同點之后,學生很快就背熟了。
5.想象法
指導學生展開想象,讓文言文中的人、物、景在腦海里呈現出生動的畫面,有利于提高背誦能力。如學習《岳陽樓記》,文中第三段“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是對陰雨天景色的描繪,我讓學生腦海中想象文中描寫陰雨天的景物,有雨、風、浪、太陽、星星、山岳、桅桿、船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背誦,效果很好,通過想象的背誦。
四.品味鑒賞
文言文的學習不能只停留在文體上,學會字、詞、句是基礎,學會品味鑒賞文言文,才是更高能力的要求,所以對文章內容進行美的挖掘,會更好地激發學生對文章思想的認識。如何品味鑒賞呢?
1.品味語言
文言文語言凝練、優美,講究精煉,值得推敲,并且運用對偶、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如《岳陽樓記》本課文語言精煉,色彩感強,對偶工整,驅散結合,瑯瑯上口,如文中“銜遠山,吞長江。”教師可引導學生品味“銜”、“吞”這兩個詞好在什么地方。在品味的過程中,學生領悟到“銜”、“吞”這兩個詞形象地寫出了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壯闊氣象,以人格化的方法把靜止的景物寫得栩栩如生。學生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可以進一步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
2.品味人物形象
很多文言文都涉及到典型的人物形象。如《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師可以讓學生感受到鄒忌智慧、勇敢,善于思考,有著憂國憂民的情懷。如學習《晏子使楚》,可以讓學生感悟到晏子有著不卑不亢的外交風度和機智善辯的才能。這些人物形象以偉大的人格魅力散發著動人的光芒,在學生品味的過程中,會深深感染他們,震撼他們,可以更好地認識他們所生活的那個時代,從他們身上攝取精神食糧,更好地激發自己。
3.品味情感
學習文言文要深入地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間蘊含的情感。如學習《出師表》要讓學生領悟諸葛亮“報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摯情感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品味情感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對文章的感悟,給學生的思維一個自由發揮的平臺,這樣學生在無形中學會用現代的觀點代觀念去審視作品的思想傾向。
五.鞏固訓練
讓學生加強課后的訓練和鞏固,才能更好地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訓練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歸納整理。
把文中帶有相同性的,有一定規律的東西加以歸納整理,有利于記憶。如學習《口技》就可以把表示聲音發生先后的詞語歸納在一起,有“少頃”、“既而”、“一時”、“未幾”、“俄而”。這樣學生印象深刻。又如學習《核舟記》可以讓學生找出文中有關“為”的句子,整理在筆記本上,比較他們在句子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有助于掌握“為”的用法,而不致于混淆。
2.練習訓練。
學完新課文后,讓學生養成復習的習慣,及時掌握文言語段的翻譯和重要的字、詞、句。教師可出相應的練習,讓學生及時補缺補漏,做到溫故而知新。
3.仿照課文的句式寫文言文。
這種形式與現代文仿寫相似,只不過用的是文言詞句。如學了《陋室銘》文中“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可以讓學生用文言文詞句照這句式仿寫。學生的仿寫可能不夠完美,但我們不必苛求,重在使用。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安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