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紀可
摘 要: 現有的校園網設施建設由于規劃不到位,各種應用系統標準不一,互相不能溝通,阻礙了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本文在分析傳統校園網弊端的基礎上,對新型數字化校園建設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 數字化校園 開放大學 設計原則 設計思路 內容設計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加強高校數字校園建設與應用。利用先進網絡和信息技術,整合資源,構建先進、高效、實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礎設施。”開放大學是基于信息技術的現代化遠程教育學校,更應該在數字化校園建設方面有更先進的理念和長遠的規劃,從而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一、校園網建設現狀及需求
1.目前校園網建設的基本情況
自1999年電視大學系統承擔“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項目以來,電大系統進行了大幅度的信息化教學改革,其基礎工作為校園網建設。在多年的辦學實踐中,絕大多數學校均完成校園網的基礎設施建設,并在應用層方面著手分期建設,包括教學多媒體課件制作,精品課程網站等。上述努力為電大系統帶來了質的發展,提高了教學效率,基本滿足了教學改革的需要,也為學校下一步信息化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但傳統的校園仍建設存在一些不足。
(1)信息化數據各自獨立,不能有效溝通。學校各個部門的系統,如教務系統、財務系統、人事系統等系統和數據各自獨立,數據不能及時交互,致使財務收支存在偏差。例如:新生報到數據不能及時發布到各部門,導致各職能部門工作沒有明確翔實的工作依據;學生學籍變動情況、人事信息調整等信息缺乏互通,造成財務收支漏洞等。
(2)各種應用系統各自為政,不能將各種信息有效集中,導致部門間協同工作效率下降。在管理模式上仍然以“管理者”的身份自居,理念上沒能實現“服務”到位,造成為師生提供服務的應用體驗失位。比如:新生報到的注冊流程溝通不及時,學生各類信息表格要重復填寫,學生畢業時需要跑很多個部門挨個蓋章審批,教師的總結還是靠手工輸入系統填報,不能自動由系統匯總生成等。
(3)學校現有的各種業務信息系統(例如教務管理、圖書管理、科研管理、資產管理等),沒有站在高層次上對全校信息進行查詢分析,都是為了實現眼前單個部門的工作信息化而使用,這就導致工作效率低下。比如:對學校整體信息的統計和把握不實時,不準確,某些招生數字、報到率、就業率難以統計,教師各種工作量,科研數據,學生的各種補助金、學費收繳情況都不能實時獲取等。
2.需求分析
(1)“一站式”服務。現有應用重管理輕服務現象嚴重,為師生提供的信息服務不夠全面,以“技術”為本位的思想嚴重,造成建設的時候花了大量資金,但應用上考慮不夠周全,從而導致各種信息系統兼容溝通機制不完善,信息化投資收效降低。目前,師生員工非常希望實現“一站式”服務,即登錄一個站點,可以實現每位師生員工所需要的應用和資源。
(2)標準化。缺少統一的技術體系標準及詳細的整體建設規劃,不利于長期發展。由于信息技術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多種多樣的技術標準,國際上也在進行統一。在前期各種應用系統中,各自為政,采用了多種多樣的技術,最后在維護和管理上非常困難,造成了資源浪費,也不利于系統的進一步升級和維護。
(3)開放性需求。業務系統的開發和維護模式不統一,更新維護困難。學校各種數據分別存在于多個信息系統中,沒有統一的接口和溝通機制,不能實現系統間的數據交流,造成重復勞動,因此有必要對系統提出進一步的開放性要求,在安全的前提下允許系統間互相溝通,實現國標下的數據兼容和導入導出等操作,以及數據共享機制。
二、數字校園建設目標設定
據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關于“加強高校數字校園建設與應用。利用先進網絡和信息技術,整合資源,構建先進、高效、實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礎設施”的要求,并結合高校實際情況,開展本期數字校園建設。實現學校信息化跨越式發展,充分提高學校的管理和服務能力。在信息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學校的信息化建設既要考慮到當前應用,又要有一定的遠景規劃。
數字化校園建設的主要目標是:
1.實現校內所有業務信息的數字化,實現教學管理、科研管理、人事服務、后勤服務等網上數據共享和溝通,提高辦學水平和服務質量。
2.合理規劃各種信息資源和服務,實現有益的溝通機制。
3.實現服務的高可靠性和便捷,打造技術領先的數字化虛擬校園。
三、數字化校園設計原則與思路
1.設計原則
(1)統一整合原則。以現有行業技術標準為指導,研究本校的數字化校園數據標準,從而實現本校的數字化校園平臺框架,統一整合現有的各種業務系統,并整合統一身份認證、業務數據整合、數據交換集成等。
(2)全面規劃、分步實施原則。遵循全面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在充分保障學校現有投資(業務系統、服務器設備等)下,制定數字化校園的信息標準,建設數字化校園基礎平臺,以及各系統之間的接口標準與規范,為今后業務系統的建設與整合打下堅實的基礎。
(3)先進性原則。系統設計充分考慮信息技術發展的方向,確保系統技術標準能夠在五年不落后、十年不淘汰,避免投資浪費。
(4)可擴展原則。系統架構設計靈活合理,考慮到學校對于培訓、本土化資源建設、云教室建設等新業務的需求,要實現便捷的框架擴展。
(5)安全性原則。在軟硬件設計與建設中,充分考慮信息技術的安全因素,包括數據安全、網絡安全,傳輸安全,管理安全等。
2.設計思路
開放數字校園建設規劃,要充分考慮信息互通、以人為本、數據共享、面向服務,實現及時、準確、高效、隨時隨地地為各種資源服務,“提供滿足跨部門的業務管理、面向全校用戶便捷的信息服務”。通過“管理標準+服務規范”的思路幫助學校實現由現有分散型以管理為核心,轉向集整開放型以服務為核心。實現學校各類資源的有益整合和優化,提高和增強整體辦學水平和教學效果。
四、新型數字化校園建設內容設計
新型數字化系統首要是以現有信息化基礎設施為基礎,完成各種應用服務的建設。通過對現有各種業務系統的整合,實現數字校園信息資源的交換和共享。然后在支撐數字校園對信息整合基礎上的應用整合與開發,實現WEB門戶、移動客戶端、短消息、電子郵件等方式的數字校園信息的“一站式服務”。
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校園網建設的基礎硬件設施部分,包括各種網絡交換和路由設備、防火墻、流量均衡設備、網絡安全硬件設施、網絡服務器、海量數據存儲空間、光纖和雙絞線線路、物聯網應用基礎設備等內容。
應用支撐建設。為各種業務應用系統的底層部分,包括統一身份認證、統一信息門戶平臺、空中智慧校園平臺、共享數據中心、數據清洗與整合平臺等內容。
業務應用系統建設。主要是各種具體的應用系統平臺,如校園主網站、二級學院子網站、郵件系統、網絡計費系統、協同辦公系統、設備管理系統、師資管理系統、學生管理系統、教務系統、精品課程系統、科研管理系統、招生系統、財務管理系統等。
綜合服務展現。分為管理決策中心、自主學習中心、交流中心和業務中心幾個模塊,這些模塊又由具體的業務系統組成。從校園網用戶的角度看,這些綜合服務可以通過短信、WEB網站、手機客戶端和郵件的方式實現。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
摘 要: 現有的校園網設施建設由于規劃不到位,各種應用系統標準不一,互相不能溝通,阻礙了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本文在分析傳統校園網弊端的基礎上,對新型數字化校園建設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 數字化校園 開放大學 設計原則 設計思路 內容設計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加強高校數字校園建設與應用。利用先進網絡和信息技術,整合資源,構建先進、高效、實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礎設施。”開放大學是基于信息技術的現代化遠程教育學校,更應該在數字化校園建設方面有更先進的理念和長遠的規劃,從而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一、校園網建設現狀及需求
1.目前校園網建設的基本情況
自1999年電視大學系統承擔“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項目以來,電大系統進行了大幅度的信息化教學改革,其基礎工作為校園網建設。在多年的辦學實踐中,絕大多數學校均完成校園網的基礎設施建設,并在應用層方面著手分期建設,包括教學多媒體課件制作,精品課程網站等。上述努力為電大系統帶來了質的發展,提高了教學效率,基本滿足了教學改革的需要,也為學校下一步信息化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但傳統的校園仍建設存在一些不足。
(1)信息化數據各自獨立,不能有效溝通。學校各個部門的系統,如教務系統、財務系統、人事系統等系統和數據各自獨立,數據不能及時交互,致使財務收支存在偏差。例如:新生報到數據不能及時發布到各部門,導致各職能部門工作沒有明確翔實的工作依據;學生學籍變動情況、人事信息調整等信息缺乏互通,造成財務收支漏洞等。
(2)各種應用系統各自為政,不能將各種信息有效集中,導致部門間協同工作效率下降。在管理模式上仍然以“管理者”的身份自居,理念上沒能實現“服務”到位,造成為師生提供服務的應用體驗失位。比如:新生報到的注冊流程溝通不及時,學生各類信息表格要重復填寫,學生畢業時需要跑很多個部門挨個蓋章審批,教師的總結還是靠手工輸入系統填報,不能自動由系統匯總生成等。
(3)學校現有的各種業務信息系統(例如教務管理、圖書管理、科研管理、資產管理等),沒有站在高層次上對全校信息進行查詢分析,都是為了實現眼前單個部門的工作信息化而使用,這就導致工作效率低下。比如:對學校整體信息的統計和把握不實時,不準確,某些招生數字、報到率、就業率難以統計,教師各種工作量,科研數據,學生的各種補助金、學費收繳情況都不能實時獲取等。
2.需求分析
(1)“一站式”服務。現有應用重管理輕服務現象嚴重,為師生提供的信息服務不夠全面,以“技術”為本位的思想嚴重,造成建設的時候花了大量資金,但應用上考慮不夠周全,從而導致各種信息系統兼容溝通機制不完善,信息化投資收效降低。目前,師生員工非常希望實現“一站式”服務,即登錄一個站點,可以實現每位師生員工所需要的應用和資源。
(2)標準化。缺少統一的技術體系標準及詳細的整體建設規劃,不利于長期發展。由于信息技術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多種多樣的技術標準,國際上也在進行統一。在前期各種應用系統中,各自為政,采用了多種多樣的技術,最后在維護和管理上非常困難,造成了資源浪費,也不利于系統的進一步升級和維護。
(3)開放性需求。業務系統的開發和維護模式不統一,更新維護困難。學校各種數據分別存在于多個信息系統中,沒有統一的接口和溝通機制,不能實現系統間的數據交流,造成重復勞動,因此有必要對系統提出進一步的開放性要求,在安全的前提下允許系統間互相溝通,實現國標下的數據兼容和導入導出等操作,以及數據共享機制。
二、數字校園建設目標設定
據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關于“加強高校數字校園建設與應用。利用先進網絡和信息技術,整合資源,構建先進、高效、實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礎設施”的要求,并結合高校實際情況,開展本期數字校園建設。實現學校信息化跨越式發展,充分提高學校的管理和服務能力。在信息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學校的信息化建設既要考慮到當前應用,又要有一定的遠景規劃。
數字化校園建設的主要目標是:
1.實現校內所有業務信息的數字化,實現教學管理、科研管理、人事服務、后勤服務等網上數據共享和溝通,提高辦學水平和服務質量。
2.合理規劃各種信息資源和服務,實現有益的溝通機制。
3.實現服務的高可靠性和便捷,打造技術領先的數字化虛擬校園。
三、數字化校園設計原則與思路
1.設計原則
(1)統一整合原則。以現有行業技術標準為指導,研究本校的數字化校園數據標準,從而實現本校的數字化校園平臺框架,統一整合現有的各種業務系統,并整合統一身份認證、業務數據整合、數據交換集成等。
(2)全面規劃、分步實施原則。遵循全面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在充分保障學校現有投資(業務系統、服務器設備等)下,制定數字化校園的信息標準,建設數字化校園基礎平臺,以及各系統之間的接口標準與規范,為今后業務系統的建設與整合打下堅實的基礎。
(3)先進性原則。系統設計充分考慮信息技術發展的方向,確保系統技術標準能夠在五年不落后、十年不淘汰,避免投資浪費。
(4)可擴展原則。系統架構設計靈活合理,考慮到學校對于培訓、本土化資源建設、云教室建設等新業務的需求,要實現便捷的框架擴展。
(5)安全性原則。在軟硬件設計與建設中,充分考慮信息技術的安全因素,包括數據安全、網絡安全,傳輸安全,管理安全等。
2.設計思路
開放數字校園建設規劃,要充分考慮信息互通、以人為本、數據共享、面向服務,實現及時、準確、高效、隨時隨地地為各種資源服務,“提供滿足跨部門的業務管理、面向全校用戶便捷的信息服務”。通過“管理標準+服務規范”的思路幫助學校實現由現有分散型以管理為核心,轉向集整開放型以服務為核心。實現學校各類資源的有益整合和優化,提高和增強整體辦學水平和教學效果。
四、新型數字化校園建設內容設計
新型數字化系統首要是以現有信息化基礎設施為基礎,完成各種應用服務的建設。通過對現有各種業務系統的整合,實現數字校園信息資源的交換和共享。然后在支撐數字校園對信息整合基礎上的應用整合與開發,實現WEB門戶、移動客戶端、短消息、電子郵件等方式的數字校園信息的“一站式服務”。
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校園網建設的基礎硬件設施部分,包括各種網絡交換和路由設備、防火墻、流量均衡設備、網絡安全硬件設施、網絡服務器、海量數據存儲空間、光纖和雙絞線線路、物聯網應用基礎設備等內容。
應用支撐建設。為各種業務應用系統的底層部分,包括統一身份認證、統一信息門戶平臺、空中智慧校園平臺、共享數據中心、數據清洗與整合平臺等內容。
業務應用系統建設。主要是各種具體的應用系統平臺,如校園主網站、二級學院子網站、郵件系統、網絡計費系統、協同辦公系統、設備管理系統、師資管理系統、學生管理系統、教務系統、精品課程系統、科研管理系統、招生系統、財務管理系統等。
綜合服務展現。分為管理決策中心、自主學習中心、交流中心和業務中心幾個模塊,這些模塊又由具體的業務系統組成。從校園網用戶的角度看,這些綜合服務可以通過短信、WEB網站、手機客戶端和郵件的方式實現。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
摘 要: 現有的校園網設施建設由于規劃不到位,各種應用系統標準不一,互相不能溝通,阻礙了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本文在分析傳統校園網弊端的基礎上,對新型數字化校園建設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 數字化校園 開放大學 設計原則 設計思路 內容設計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加強高校數字校園建設與應用。利用先進網絡和信息技術,整合資源,構建先進、高效、實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礎設施。”開放大學是基于信息技術的現代化遠程教育學校,更應該在數字化校園建設方面有更先進的理念和長遠的規劃,從而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一、校園網建設現狀及需求
1.目前校園網建設的基本情況
自1999年電視大學系統承擔“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項目以來,電大系統進行了大幅度的信息化教學改革,其基礎工作為校園網建設。在多年的辦學實踐中,絕大多數學校均完成校園網的基礎設施建設,并在應用層方面著手分期建設,包括教學多媒體課件制作,精品課程網站等。上述努力為電大系統帶來了質的發展,提高了教學效率,基本滿足了教學改革的需要,也為學校下一步信息化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但傳統的校園仍建設存在一些不足。
(1)信息化數據各自獨立,不能有效溝通。學校各個部門的系統,如教務系統、財務系統、人事系統等系統和數據各自獨立,數據不能及時交互,致使財務收支存在偏差。例如:新生報到數據不能及時發布到各部門,導致各職能部門工作沒有明確翔實的工作依據;學生學籍變動情況、人事信息調整等信息缺乏互通,造成財務收支漏洞等。
(2)各種應用系統各自為政,不能將各種信息有效集中,導致部門間協同工作效率下降。在管理模式上仍然以“管理者”的身份自居,理念上沒能實現“服務”到位,造成為師生提供服務的應用體驗失位。比如:新生報到的注冊流程溝通不及時,學生各類信息表格要重復填寫,學生畢業時需要跑很多個部門挨個蓋章審批,教師的總結還是靠手工輸入系統填報,不能自動由系統匯總生成等。
(3)學校現有的各種業務信息系統(例如教務管理、圖書管理、科研管理、資產管理等),沒有站在高層次上對全校信息進行查詢分析,都是為了實現眼前單個部門的工作信息化而使用,這就導致工作效率低下。比如:對學校整體信息的統計和把握不實時,不準確,某些招生數字、報到率、就業率難以統計,教師各種工作量,科研數據,學生的各種補助金、學費收繳情況都不能實時獲取等。
2.需求分析
(1)“一站式”服務。現有應用重管理輕服務現象嚴重,為師生提供的信息服務不夠全面,以“技術”為本位的思想嚴重,造成建設的時候花了大量資金,但應用上考慮不夠周全,從而導致各種信息系統兼容溝通機制不完善,信息化投資收效降低。目前,師生員工非常希望實現“一站式”服務,即登錄一個站點,可以實現每位師生員工所需要的應用和資源。
(2)標準化。缺少統一的技術體系標準及詳細的整體建設規劃,不利于長期發展。由于信息技術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多種多樣的技術標準,國際上也在進行統一。在前期各種應用系統中,各自為政,采用了多種多樣的技術,最后在維護和管理上非常困難,造成了資源浪費,也不利于系統的進一步升級和維護。
(3)開放性需求。業務系統的開發和維護模式不統一,更新維護困難。學校各種數據分別存在于多個信息系統中,沒有統一的接口和溝通機制,不能實現系統間的數據交流,造成重復勞動,因此有必要對系統提出進一步的開放性要求,在安全的前提下允許系統間互相溝通,實現國標下的數據兼容和導入導出等操作,以及數據共享機制。
二、數字校園建設目標設定
據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關于“加強高校數字校園建設與應用。利用先進網絡和信息技術,整合資源,構建先進、高效、實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礎設施”的要求,并結合高校實際情況,開展本期數字校園建設。實現學校信息化跨越式發展,充分提高學校的管理和服務能力。在信息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學校的信息化建設既要考慮到當前應用,又要有一定的遠景規劃。
數字化校園建設的主要目標是:
1.實現校內所有業務信息的數字化,實現教學管理、科研管理、人事服務、后勤服務等網上數據共享和溝通,提高辦學水平和服務質量。
2.合理規劃各種信息資源和服務,實現有益的溝通機制。
3.實現服務的高可靠性和便捷,打造技術領先的數字化虛擬校園。
三、數字化校園設計原則與思路
1.設計原則
(1)統一整合原則。以現有行業技術標準為指導,研究本校的數字化校園數據標準,從而實現本校的數字化校園平臺框架,統一整合現有的各種業務系統,并整合統一身份認證、業務數據整合、數據交換集成等。
(2)全面規劃、分步實施原則。遵循全面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在充分保障學校現有投資(業務系統、服務器設備等)下,制定數字化校園的信息標準,建設數字化校園基礎平臺,以及各系統之間的接口標準與規范,為今后業務系統的建設與整合打下堅實的基礎。
(3)先進性原則。系統設計充分考慮信息技術發展的方向,確保系統技術標準能夠在五年不落后、十年不淘汰,避免投資浪費。
(4)可擴展原則。系統架構設計靈活合理,考慮到學校對于培訓、本土化資源建設、云教室建設等新業務的需求,要實現便捷的框架擴展。
(5)安全性原則。在軟硬件設計與建設中,充分考慮信息技術的安全因素,包括數據安全、網絡安全,傳輸安全,管理安全等。
2.設計思路
開放數字校園建設規劃,要充分考慮信息互通、以人為本、數據共享、面向服務,實現及時、準確、高效、隨時隨地地為各種資源服務,“提供滿足跨部門的業務管理、面向全校用戶便捷的信息服務”。通過“管理標準+服務規范”的思路幫助學校實現由現有分散型以管理為核心,轉向集整開放型以服務為核心。實現學校各類資源的有益整合和優化,提高和增強整體辦學水平和教學效果。
四、新型數字化校園建設內容設計
新型數字化系統首要是以現有信息化基礎設施為基礎,完成各種應用服務的建設。通過對現有各種業務系統的整合,實現數字校園信息資源的交換和共享。然后在支撐數字校園對信息整合基礎上的應用整合與開發,實現WEB門戶、移動客戶端、短消息、電子郵件等方式的數字校園信息的“一站式服務”。
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校園網建設的基礎硬件設施部分,包括各種網絡交換和路由設備、防火墻、流量均衡設備、網絡安全硬件設施、網絡服務器、海量數據存儲空間、光纖和雙絞線線路、物聯網應用基礎設備等內容。
應用支撐建設。為各種業務應用系統的底層部分,包括統一身份認證、統一信息門戶平臺、空中智慧校園平臺、共享數據中心、數據清洗與整合平臺等內容。
業務應用系統建設。主要是各種具體的應用系統平臺,如校園主網站、二級學院子網站、郵件系統、網絡計費系統、協同辦公系統、設備管理系統、師資管理系統、學生管理系統、教務系統、精品課程系統、科研管理系統、招生系統、財務管理系統等。
綜合服務展現。分為管理決策中心、自主學習中心、交流中心和業務中心幾個模塊,這些模塊又由具體的業務系統組成。從校園網用戶的角度看,這些綜合服務可以通過短信、WEB網站、手機客戶端和郵件的方式實現。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