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云
摘要:電影傳播,已不僅僅局限于影院空間和電視頻道,而是借助更具包容性和影響力的網絡媒介,凸顯出新媒體時代更為多元與豐富的多屏聯動的意義,而同樣由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引發的跨界傳播,給電影創作、制作、傳播、接受都帶來了新的話題。互聯網時代的電影傳播具有交互性、移動性和個人性的特質,傳統電影模式受到有力挑戰。多屏時代的出現,恰恰并不意味著某種“屏”的消失,而是它們共同構建了當下影像傳播的多元特質。
關鍵詞:電影藝術;電影創作;影像敘事;多屏時代;影像傳播;多元文化
中圖分類號:J90文獻標識碼:A
在當下這個由高科技帶來社會巨變的時代,由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及瞬息萬變,各種媒介形態的相互交融,使得電影傳播已不僅僅局限于封閉的影院空間,也不再僅僅通過電視傳入千家萬戶,而是借助更具包容性和影響力的網絡媒介,凸顯出新媒體時代更為多元與豐富的多屏聯動的意義,而同樣由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引發的跨界傳播,給電影創作、制作、傳播、接受都帶來了新的話題。多屏時代的影像敘事具備怎樣的特質,跨界傳播又會給影像敘事帶來怎樣的變化,是本文試圖重點討論的話題。
一、電影傳播的三種形態
從電影作為媒介這一角度來認知電影,我們至少可以獲得兩個層面的認知:電影作為藝術媒介,以及電影作為傳播媒介。從電影作為藝術媒介這一角度而言,任何一種藝術媒介都有其長處和局限,不同的媒介樣式有著不同的內容與形式規范,電影也不例外,而這,恰恰也成為多種藝術樣式并存的主要原因之一。換言之,并非任何題材、故事都適合電影這種媒介,這至少可以部分解釋為何某些在現實生活層面具有感染力的事件進入電影敘事之后會全然失去魅力,這個話題需要另文加以討論,此處不再贅述。而電影作為傳播媒介,從影院電影、電視電影到網絡電影,構成了迄今為止電影傳播的三種基本模態。不同的傳播平臺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電影作為影像敘事與傳播手段的不同特質與形態。
影院電影作為最為傳統與經典的觀影方式,至今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事實上,在科技高度發達、電視也趨于數字高清的今日,所謂的視覺沖擊力并非吸引觀眾進入電影院的唯一動機,更重要的原因,還在于其聚眾觀看的特點,亦即由聚眾觀看所能引發的群體效應,對當下社會生活于鋼筋水泥叢林之中的“孤獨的個人”依然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從咖啡館、茶館、戲院觀影,到專業影院的出現,再到多廳影院的繁盛,影院觀影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態勢。除了常規影城之外,北京等城市的一些文化創意場所,還有小型藝術電影放映沙龍,不定期舉辦相關的電影觀摩研討活動。雖然電視、網絡等媒介開始介入電影傳播,但影院放映依舊是電影節、影展、新片首映等活動首選的傳播媒介。
不可否認,電視、網絡等媒體出現之后,分流了很大一部分觀眾,電影的商業需求也使得影院電影自身有了諸多改變。觀影環境的舒適豪華,視聽設備的先進高檔,商業設施的齊全配套,成為現代城市影院的基本特征之一。同時,影院的功能也不再僅僅局限于看電影,而成為體驗新技術和新形式的媒介平臺。“電影發明時采用了寬35mm的膠片形式,并采用了4:3的畫幅寬高比。這種膠片規格和畫幅形式給了放映畫面以很大的局限性,總給人以置身畫外、通過窗口看風景的感覺。為了增強電影觀賞的臨場感,人們設計了各種各樣的方案,例如加大膠片寬度和改變放映畫面寬高比,將銀幕設計成巨型、環形或球形,利用雙目視覺原理攝制和放映立體電影,將座椅設計成隨劇情的進展而活動,添加吹風、噴水、散發香氣等感官刺激等等,由此而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特種形式電影,或稱新形式電影。這些電影形式的共同特點是采用比常規電影大許多倍的銀幕、高保真的多聲道立體聲還音和高清晰度的畫面,以使觀眾獲得很強的臨場感,從而沉浸在劇情當中。”①3D技術更是給影院電影帶來了大批回流觀眾,傳統電影情節點的吸引力被新奇的視聽感官體驗所取代。3D電影可以制造出某一物體突然迎面而來的更加逼真的視覺效果,從生理反應上來說極富刺激性。從某種意義上看,電影似乎回到了它的童年時代。
隨著電視的發展,影碟的出現與盛行,影院觀影不再成為唯一的觀影方式。“打開電視看電影”這句觀眾耳熟能詳的廣告語,事實上也成為當今觀眾看電影的主要方式之一。因而,電視電影構成了又一種觀影方式。此處所謂“電視電影”,指的是借助電視媒介播放的電影,而非作為一種類型的電視電影。
電視是一種革命性的媒介,“電視來臨之后,許多東西都行不通了。不僅電影,而且全國性雜志都遭到這一媒介的沉重打擊。甚至連環漫畫的發行量也銳減下來。”②較之電影而言,電視是一個更具有包容性與參與度的平臺,而且操作簡便,收費低廉。我們只需動動手指,就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節目。這是電視媒介自身的優勢,電影自然也不會忽略對此媒介的利用。理查德·厄爾豪斯稱:“1950年代,電視的發明及其普及化將電影院中的電影引入了家庭。電視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節目,包括一些以前只能在電影院中看到的電影。毫無疑問,電視發展了(如果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發明)它自己的獨特形式。但是在電視上放電影,電影的內容并沒有因為其載體的改變而不同。這使得我們相信,雖然媒體可能有差異,但信息本身是一樣的。”③
作為兩種不同的媒介,電影與電視顯然是有區別的。相比于以光學、聲學、化學、機械學等為科技基礎的電影,電視是一種電子傳媒。比較而言,電視的制作手段更加方便快捷,而且借助微波、電纜、通訊衛星傳送信息的技術手段也比電影院的放映更具有現代色彩,全世界數十億觀眾可以同步看到通過通訊衛星傳送的電視節目,奧運會、世界杯足球賽、美國NBA、奧斯卡頒獎乃至海灣戰爭、汶川地震正是通過電視現場直播的手段走入千家萬戶的,成千上萬的球迷也是通過電視屏幕上罰失點球之后落寞的背影瘋狂地愛上羅伯特·巴喬的。從觀眾接受角度看,“電視的視覺要求取決于這樣一個事實:完成的作品是播映在一個很小的屏幕上的,并且往往是供家庭觀眾在一間半明半暗的房間里觀看的,同時還有各種分散注意的情況。因此,遠景鏡頭、中景鏡頭和結構上的細微變化大都不能引人注意,就象一幅出色的繪畫印花郵票上會使細節喪失無遺一樣。只有特寫鏡頭具有視覺感染力。照明處理也被減少到最低限度,因此只剩下一個或亮或暗的畫框。盡管在視覺影像上進行了富于創造性的努力,但是最后播放的仍然是一幅完全缺乏微妙細節的非常小的畫面,而在放映影片時,視覺影像正是由這些細節構成的。”④ 但這種情形隨著科技的發展而正在獲得改變。從影像載體來看,電視電影之媒介從錄像帶、VCD到DVD,從模擬到數字的變化,直接改觀了其觀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