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健雄+楊冠球
摘 要:輔導員是高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在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明確自身的定位,改進工作方式,增強工作的實效性是輔導員共同面臨的問題和努力的方向。本文結合輔導員的工作實際,切入“善治”的理論觀點,重點探討工作課程化是輔導員善治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 善治 工作課程化 策略
中發〔2004〕16號文件和教育部〔2006〕24號令提出,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對高校輔導員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要求輔導員有效探索學生工作的新模式以增強工作實效,因此,結合輔導員的工作實際和善治的內涵,輔導員可以通過工作課程化達到“善治”的效果。
一、善治之義
1.善治的內涵
善治的提法最早體現在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一書。20世紀90年代以來,政治學家和政治社會學家對善治提出了許多界定和討論,其準確的定義是指對公共事務良好的統治與管理,是使公共利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國內學者俞可平先生將善治的基本要素歸結為六個:合法性、透明性、責任性、法治、回應、有效。這六個要素是公共事務管理應該遵循的原則,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借鑒性。國內學者陳廣勝對善治的內涵提出了代表性的概括:就主體而言,善治是“善者治理”;就目的而言,善治是“善意治理”;就方式而言,善治是“善于治理”;就結果而言,善治是“善態治理”。
善治的本質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國家和公民社會的最佳關系。善治是要求有關管理機構與管理者最大限度地協調各種利益沖突,從而使公共管理活動獲得被管理者最大限度的認同,實現積極而有效的合作。
2.高校輔導員善治的內涵
高校事務管理是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組成部分,輔導員的工作事務又是高校管理事務的組成部分,輔導員善治旨在促進高等教育資源效益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英國葛瑞梅·莫迪和艾斯坦斯兩位學者在20世紀80年代首次提出將善治運用到高校事務管理,并明確高校治理定義:“大學權力與權威應有高校教學人員來負責管理,他們最有資格處理學校日常事務”。具有雙重身份的輔導員善治的內涵是指其在工作中,結合善治的要素,運用專業化知識,系統性開展工作,進行對話﹑合作﹑協調,以實現工作效益的最大化。內涵具體包括以下方面:
(1)輔導員的工作主體專業化,體現了善治的“合法性”和“責任”。輔導員具有教師和干部雙重身份,具有合法性。而《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的出臺,規范了輔導員的工作范疇,明晰了輔導員的崗位職責和工作邊界,也進一步充實豐富輔導員工作的專業內涵,為輔導員主動提升專業素養和職業能力指出路徑和方向。
(2)輔導員的工作方式協同化,體現了善治的“透明”和“回應”。所謂協同化,就是指協調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不同資源或者個體,協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標的過程或能力。對輔導員而言,協同要借力于企業、部門、同事等開展工作;還與學生形成協作和互動。輔導員工作協同化有利于工作公開化,能夠對學生的訴求及時回應。
(3)輔導員的工作內容系統化,以體現善治的“法治”和“有效”。輔導員大多疲于應付大量的事務性工作,應將工作系統化。工作內容系統化實際上是通過建立工作體系讓工作更加規范化和制度化,以體現法治化,同時,有利于解決工作的個性和共性問題,實現工作的有效化。
二、善治之因
1.目前存在的問題
(1)大量事務性的工作偏離工作主旨。輔導員的工作宗旨必須嚴格體現其工作要求和工作職責,即做好學生的人生教導、學習指導、心理疏導、生活輔導、就業引導,全心全意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服務。這就要求輔導員善于體現出工作的集約性、有效性和針對性。然而,大量繁雜的事務性工作占據了輔導員絕大部分的時間,導致輔導員的工作往往粗放而無集約,低效而無針對。輔導員要構建有效的工作模式脫離事務性的工作。
(2)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不強。輔導員工作的針對性主要是指對象、內容和方法的針對性。工作的有效性主要體現于工作途徑、成效、影響等。目前,輔導員的工作對象特點明顯,內容廣而泛,加之網絡化影響,導致工作效率不高,效果不強。工作課程化將輔導員工作內容分類和歸納,通過集成化教學,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3)共性問題的解決缺乏有效載體。輔導員的工作的繁瑣又要求其必須做到集中統一,要做到“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輔導員工作對象的思想多元化和訴求多樣化的特點明顯,與之相應,許多共性問題的解決往往缺乏有效的載體。因此,將輔導員工作課程化,發揮好課堂這一有效的教育載體的作用,能夠有效地解決目前輔導員工作中存在的共性問題。
2.工作課程化是輔導員善治的有效舉措
輔導員工作課程化要求其必須體現專業化,對工作方式實現協同化,對課程內容和教學進行系統化。工作課程化作為輔導員善治的工作模式,應做到:
(1)專業。結合善治要求,工作課程化要求輔導員必須體現出足夠的專業化水平。專業化水平是輔導員勝任工作課程化的必要條件,是輔導員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上的權威來源之一,也是輔導員教育和管理權力合法化和對責任進行強化的依據。因此,工作課程化要求高校不但要把好輔導員隊伍入口關,更要注重在實施課程化的過程中讓輔導員做到有角色定位、從業素質和工作專業化。
(2)協同。課堂上協同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工作場所的空間協同。輔導員工作課程化的主要場所應包括第一、第二、第三課堂的課室,實現場所上的協同和覆蓋,有效實現與學生的協作和同步;二是三個課堂的內容協同。工作課程化要將學生的共性及普及性教育問題分類、分層次呈現于第一課堂,通過科創、校園文化、學風建設等深化于第二課堂,通過家庭、企業、校友等合力于第三課堂,凸顯工作成效。endprint
(3)系統。善治是一種制度化管理,是法治化的管理,因此,輔導員的工作課程化要實現制度化。一是對相關課程進行量化,確定教材內容,做到因材施教,及時把握進度;二是要建立起科學的教材開發和評價制度。新課程觀認為,課程是知識,課程是經驗,課程是活動。輔導員工作課程化將繁瑣的工作內容按照新課程觀的要求進行整合和歸納,形成系統的知識、經驗和活動,最終構建起科學的教學體系。
三、善治之策
1.專業化的呈現——善于打造精品項目
由于我國各地高校的校情、師情、生情不一樣,這就要求在輔導員工作課程化的過程中要結合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學生需求和輔導員的專業水平,積極打造出一批工作課程化的精品項目,體現輔導員的專業化水平。精品項目的打造主要包括課程體系的構建和精品項目的設計。課程體系構建包括課程設置、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保障四個方面,精品項目設計主要包括項目立項﹑特色設計﹑項目執行﹑項目評審﹑跟蹤反饋五個方面。課程體系構建的過程中,還要注重輔導員的工作經驗、能力,合理安排課程內容和時間;精品項目設計的過程中,要善于結合院校和輔導員工作亮點,以突出精品項目的特色。
2.協同化的展現——善于搭建交流平臺
工作課程化旨在讓輔導員改變工作方式,同時要搭建協同化的交流平臺,形成常態化的工作機制。工作課程化的交流平臺可以依托不同的交流載體構建而成。如發揮輔導員協會的作用,在不同分會的協會例會上深入交流工作課程化的經驗;發揮好輔導員工作論壇的作用,在獲得有益信息的同時,擴大交流覆蓋面深入探討輔導員工作課程化建設;發揮好各類備課會的作用,協同學生工作部、教務處等,對實踐過程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及時進行探討,促進工作課程化的有效開展。
3.系統化的實現——善于構建課程體系
輔導員工作課程化的核心內容在課程設置上主要包括七大模塊:心理與適應、黨建與教育、道德與禮儀、規劃與就業、團隊與管理、學術與科研、法紀與獎助。這些課程的設置依據不同,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日常管理方面的內容,每一個模塊可以細化成必修課﹑公選課和專題講座等課程形式。完成設置后,可以由輔導員根據需要和分工選擇科目和課時,根據不同專業和不同年級學生的情況靈活把握好教學方式和教學進度,做到課內和課外相互補充。同時,在構建課程體系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共同參與,師生共同協商,讓輔導員從單方工作向雙方交流轉變。工作課程化的關鍵就是要善于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制定出課程考核規則,讓每個院系﹑每位輔導員在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有規可依。
四、結語
結合院校的實際和新課程觀的要求,輔導員工作課程化改變了傳統的工作方式,讓輔導員在學生事務管理工作中做到了工作主體的專業化,工作方式的協同化和工作過程的系統化,促使工作達到“善治”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葉玉清,肖文學.高校輔導員工作課程化模式的理論與實踐[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14.
[2]葉蕪為.輔導員工作“課程化”的必要性與可能性探索[J].高校輔導員,2010(4).
[3]朱孔軍.大學生管理理論與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高文,徐斌艷,吳剛.建構主義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作者單位:廣東技術師范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