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棠 馬英群

摘 要:本文以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12-2014級學生的體育參與狀況為個案,運用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對該校學生體育參與情況、體育鍛煉的心理動因和體育參與的問題三個方面進行了整理分析,為體育教學、課外體育運動的開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職業院校;體育鍛煉;問題研究
1 前言
大學生群體作為青年中的佼佼者,體質健康狀況不僅關乎到未來眾多優秀勞動者健康工作,服務社會的時間和質量;更是他們幸福生活、完善自我,構建文明健康社會的必要前提條件。進入21世紀后由于社會勞動結構和計劃生育政策下青少年人口結構的逐漸轉變,腦力勞動在社會勞動構成中比例日漸增大,獨生子女日漸增多等多方社會及教育制度因素,使得青少年學生體質呈獻出了逐年下降的趨勢。這與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程度有著密切的聯系。
2 學生體育鍛煉參與狀況分析
調查顯示,大一、大二學生體育鍛煉積極性明顯高于大三年級。其原因和該校體育課設置存在一定關系。該校大一體育為普修課,大二為專項選修課,而大三則不再設立體育課。說明體育課對學生體育鍛煉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大一學生剛從課業繁重的高中進入大學,體育鍛煉熱情較高但大都還處于比較盲目階段,對大學生活及大學體育活動存在較為強烈的好奇心。大二年級經過一年的體育學習對體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學到了一定的體育運動的技術方法,喜愛程度有了進一步增強,二者喜愛人數比例均超過了50%。大三再無體育課可選則完全失去了客觀督促因素,參不參加完全依賴個人愛好,喜愛比例有所降低。三個年級表示“不喜歡”、“很少參加”三個年級比例相差不大均為20%左右,說明在這一部分同學中對體育鍛煉存在比較固定的消極認識。
在參與頻率調查中每周3-4次出現頻率最高,大一、大二均超過50%,大三44.8%,每周1-2次頻數大三最高比例為42.2%,大一36.1%,大二28.6%,說明大三學生體育鍛煉隨機性較強,每周鍛煉次數少于大一、大二學生。但是在每次鍛煉時間調查中大三學生每次鍛煉時間60分鐘及90分鐘左右比例為:47.8%+18.8%=66.6%,大于大二年級51.3%+14.5%=65.8%及大一年級39.2%+11.2%=50.4%,其中大三、大二與大一年級差別較大。說明大一年級學生體育鍛煉盲目性較大,大二、大三年級學生體育鍛煉程度較深。
體育參與頻率及每次鍛煉時長表明,大一年級學生鍛煉熱情較高但是從事體育鍛煉深度不夠,可能和他們剛進入大學體育課學習和運動技術掌握還處于泛化階段,不能熟練一個運動項目的技術是影響他們體育鍛煉深度的主要因素。大二年級學生經過一年多體育課的學習,特別是大二專項課的開展,使他們運動技術有所提高,運動自覺性增強,在體育鍛煉頻率及鍛煉時長均有大幅度提高。大三年級不再開展體育課,他們體育鍛煉的頻率明顯較大一、大二年級有所下降,但是在每次從事體育鍛煉時間上卻與大二相當,明顯優于大一年級。說明他們在掌握了一定運動項目技術后,體育鍛煉由客觀要求轉變為自動自覺,在自己喜歡的運動上有著更為深入的參與。
3 學生體育鍛煉參與的心理因素調查分析
在該校學生體育鍛煉參與心理因素分析中,從動因、傾向愛好和對體育課及體育組織認知評價幾個方面展開。在參與體育鍛煉動機調查中,比例較高的為“增強身體素質”71.4%,“健美身材,促進身高增長”65.9%,選擇中“多交朋友,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和“考試達標”,“喜歡該項目”也有較高的比例分別為41.2%,40.5%和37%。表明該校學生選擇體育鍛煉的取向中增強身體素質和健美身材是主要原因,也貼合“90后”學生追求漂亮時尚的個性。同時為了體育考試和喜歡某個體育項目出現較高比例,說明體育課堂教學在課余體育鍛煉中有著很好的延伸督促作用,這一比例在大一、大二年級中較為明顯,特別是他們掌握了某一項運動技術后,鍛煉變得自覺主動,對該校學生鍛煉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同時為了交友、交往的需要出現較高比例則是體育社會功能的很好體現。
在喜歡項目選擇中男生興趣較為廣泛,在籃球、足球、排球中選擇比例較高,合計47.2%,羽毛球、乒乓球、網球和武術項目也占21.3%的比例;女生在健美操、舞蹈和健美運動中選擇比列較高達到53.6%,羽毛球、乒乓球女生選擇中有18.2%的比例。項目的選擇呈現出比較明顯的性別傾向,男生喜歡比較激烈的對抗運動,女生則愛好更加富有美感、韻律感的項目。同時跑步在男女生選擇中各占18.2%和10.6%的比例,說明跑步作為難度、技術要求相對較低的運動項目,簡便易行,也是一部分學生體育鍛煉的傾向選擇。
關于體育課對課余體育鍛煉的促進作用調查中有44.2%的學生認為:“有作用,學到了運動方法技術”,選擇“有作用,督促作用應對考核”的有20.6%的比例。在體育協會對體育鍛煉作用調查中選擇“有很大促進作用”比例48.7%,“一般,作用有限”占21.8%的比例。說明該校在體育課堂教學和體育社團協會活動中仍有很大對學生施加影響的提升空間。
4 學生體育鍛煉參與的困難調查分析
對學生課余體育鍛煉困難調查表明,“場地設置不足”是出現頻率最高的選項,71.1%的比例遠高出其他任何選項,一方面是該校客觀條件限制,場地設置總體不足,加之今年學校發展中的施工占地,翻修工程使得學生體育鍛煉難以找到適當的場地設置;另一方面,該?,F有場地設施和器材對學生的開放程度也是學生課余體育鍛煉的困難和障礙。特別是室內球場的收費影響了一部分經濟困難和消費觀念達不到標準的學生體育鍛煉的熱情和參與度。調查中“自己消費能力不足”和“不想去收費地方鍛煉”在所有調查學生中共有30.7%的比例。
在對學生體育課堂教學的困難調查中,“人太多了,不能很好學習”有45.8%的比例為出現頻率最高,“不習慣上課時間”有41.7%的比例和“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39.7%的比例也處于較高位次。說明該校體育課教學人數太多是影響體育課堂教學的主要因素之一,部分學生調查反映出的難以選到喜歡的項目問題則是和該校項目開展有關,各項目平均開課勢必在一些較多學生喜歡的項目上出現部分學生選不上課的矛盾。在學生調查反映出的上課時間則是該校體育課程安排中的問題,例如該校早上6:50-7:40和周六安排上課的選項課就受到很大影響。
5 提高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對策分析
5.1 改善學校場地設施條件,提高現有場館設施的開放程度和利用率
調查中反映出的學生體育鍛煉中的場地設施不足問題是較為嚴重的,對于該校總體場地設施不是特別豐富問題,一時間是難以迅速改觀的,但是加大現有場館設施的利用率確實可以通過采取適當措施可以改觀并取得成效的。應該協調各方力量和管理的問題更加注重給學生提供良好服務,改善校園體育鍛煉氛圍,為社會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大學生的總體效益,弱化經濟效益考量,較少或取消運動場館收費。創造有利客觀條件在學生中間形成課余到運動場鍛煉出汗、會朋交友,而不是選擇“到網吧去坐坐”的風氣。
5.2 重視體育課的教學育人地位,優化體育課教學時間安排
早上可以安排短時間的跑步或者體操運動,作為正常體育課教學是不恰當的,周末體育課的安排也是違反教學規律和學生們的生活習慣的。在對教師的訪談中普遍表示在這兩個時段的到課率偏低說明了該問題的嚴重性,長此以往容易在學生中間形成輕視體育課的錯誤思想。如果教學需要可以在早上課程6:50-7:40的時間段安排更加需要記憶力的文科類科目,將體育課安排在上午3、4節到下午7、8節的時間段內,對教學是更有雙向促進作用的。
5.3 根據學生需求安排項目課程
學校體育教師不應拘泥于自己專項項目教學,對于調查中反映出的男生和女生選項課的需求,應靈活安排選項課的班級多少。教師也應做到“一專多能”,適應體育課教學的不斷變化,加強自身學習。在學生中間受歡迎程度高而相應專項教師不夠的,應該鼓勵有相應特長的教師擔任多個課程教學,多開選項教學班,合理安排班級人數,盡可能的讓學生選到自己喜歡的項目上來。
5.4 強化體育課堂教學質量,嚴格結業考核
作為教師應鉆研體育課堂教學方法規律,并掌握新時期學生特點靈活安排課堂教學,將他們興趣吸引到運動項目學習上來。運動技術永遠是體育課教學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學生只有在掌握了運動技術后,才能培養出更長遠的運動興趣,建立終身體育的自覺性。調查中反映出有相當學生為了考核是其體育鍛煉的目的,說明課堂教學對他們課余鍛煉是有相當督促作用的,對一部分本身并不喜歡體育運動的學生而言這是讓他們運動起來的唯一動力,所謂興趣也許就是在期間培養起來的。
5.5 加強學校各類體育協會指導參與,使其在學生中起到更加積極作用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同樣興趣愛好的學生在一起形成的共同的動力“磁場效應”是巨大的,也是體育課堂教學很有益的延續和補充。
5.6 建立更靈活的體育課選課形式,使高年級學生也能進入到體育課程體系中
通過設立類似“高級班”、“俱樂部”等形式,將大三學生也能選擇性進入體育課教學,改善他們結束大一、大二年級體育課學習后耐力等體育健康指標迅速下降的趨勢。
參考文獻
[1] 宋秀麗,肖林鵬.我國學生體質健康教育現狀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2,5:103-106
[2] 程昕.江蘇省大學生體育生活現狀調查與分析研究[J].體育與科學,2000. 1
[3] 裘靜芳.基于學生體質健康下的高職體育改革探析[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2,4:8-11
[4] 張華君等.大學生課余體育鍛煉現狀的調查分析[J].浙江體育科學,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