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亞麗
摘 要:中等職業院校的學生來自初中畢業生,他們正處于青春期,個性張揚,自尊心強,又很叛逆,這令家長很無奈,老師很無法,班主任的管理多側重于處罰,而忽略了對學生做人做事的培養。在這個關鍵時刻,我有幸接觸到到了《弟子規》,并且感覺到它可能就是培養孩子成人成才的法寶。
關鍵詞:中職院校;弟子規;班級管理
中等職業院校的學生來自初中畢業生,他們正處于青春期,個性張揚,自尊心強,又很叛逆,這令家長很無奈,老師很無法,班主任的管理多側重于處罰,而忽略了對學生做人做事的培養。在這個關鍵時刻,我有幸接觸到了《弟子規》,并且感覺到它可能就是培養孩子成人成才的法寶。
1 中等職業院校學生現狀分析
中等職業院校學生普通存在這樣幾個問題:第一,缺乏感恩思想,既不感恩父母,也不感恩老師和同學;第二,缺乏社會公德心,經常粗言穢語,亂扔垃圾,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在宿舍不講衛生;第三,缺乏禮貌,目無尊長,眼無同學,唯我獨尊;第四,缺乏自制力和約束力,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干多久就干多久,上網成癮,玩手機成癮,睡懶沉成癮,喝酒成癮,吸煙成癮,賭博成癮。第五,叛逆、沖動,容易和老師對抗,甚至會對老師進行攻擊報復。第六,沒有學習興趣,也不會學習,不懂得珍惜現在的學習機會 ,上課玩手機睡覺很多。如果這樣的學生在校不進行道德品質教育和中國體統文化教育,那畢業走上社會將是非常危險。面對這樣一個群體,如何管理好這些學生,成為班級管理的一個難題。
2 《弟子規》內容簡介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出自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之手,文章言簡意賅,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名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求學上應該恪守的禮儀與規范,共有360句、1080字,分為“總敘、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而學文”七個部分。《弟子規》集孔孟、老子等圣賢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傳統道德教育著作之納,是接受倫理道德教育、養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讀物,是集中國傳統家訓、家規、家教之大成,也是當今社會做人的基本教導,倡導通過在生活中學習、力行以達到家庭和睦、社會和諧,是人生第一規,是做人的根本。
《弟子規》側重于生活教育和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言行謹慎講信用,對他人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學習有仁德的人,多學習經典文化藝術知識,對于中等職業院校學生而言大有益處。
3 《弟子規》在班級管理中的作用
(一)選準突破口,在班規中滲透《弟子規》思想
良好的班規可以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在制定班規之前,我先組織學生學習《弟子規》,通過一段時間邊讀邊學習邊討論,《弟子規》中許多行為規范自然而然地在孩子們的心里播下了種子。俗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開始嘗試把《弟子規》中的內容應用到班級管理中,讓學生在一言一行中滲透《弟子規》禮儀,從“衣貴潔,不貴華”到“如何待人接物”;從“事雖小,勿擅為”到“言語忍,忿自泯”,從“房室清,墻壁凈”到“撿起身邊的垃圾,維護公共衛生”;從“自愛、自重”到“寬容他人,不嘲笑犯錯誤的同學”……讓孩子們明確是非觀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這樣,即使教師不在班里,學生心中都有一個“是非觀念”在主持公道。譬如,我們班有個別學生“能言善辯”,總是不分場合“暢所欲言”,天天唾沫星子滿天飛,讓班里其他學生苦不堪言。于是,我便提議把《弟子規》中的“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當做班規,讓孩子們明白話語不在于說得多,更不宜花言巧語。管住自己的嘴,可以避免麻煩,更不會鬧笑話。慢慢地,班里的學生做的多了,說的少了,同學之間因為“口舌”而引起爭執的也逐漸少了。
(二)運用《弟子規》,巧妙處理偶發事件
初中畢業生入校一年后,熟悉了周圍環境,個性開始張揚起來,教師“侃侃而談”的大道理往往讓他們“嗤之以鼻”。在班級管理中,教師除了“嚴格要求,寬容大度,及時督促”外,可活用《弟子規》善待學生,處理偶發事件時堅持“說服為主,灌輸為輔”的原則,也可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開學初,我班里的兩個學生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鬧矛盾,甚至大打出手。看著那兩個“斗紅了眼的公雞”,我知道,要是處理不當,他們之間的“糾紛”就會“剪不斷,理還亂”了。我沒有問他們兩個誰對誰錯,決定采用“冷處理”,讓他們倆先反復念讀“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各自反思自己的言行。最后再來“論理”誰對誰錯。一段時間后,那兩個同學開始自我反省以求對方諒解,看到他們“盡釋前嫌”、“握手言歡”,我才“粉墨登場”,運用《弟子規》里的“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讓他們知道同學之間親如兄弟,懂得了友情的珍貴和寬容的可貴,吵架打架事件逐漸在我們班“銷聲匿跡”。
世界上沒有不犯錯誤的學生,正因為他們有這樣那樣的缺陷或問題,才需要我們教師的教育。又如學生偶爾忘記佩戴標志牌被值日生扣了班級考核分,我沒有一味指責他們,而是借用《弟子規》里的“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提醒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因為天天誦讀《弟子規》,學生早已對此“耳熟能詳”“熟讀成誦”了。只要持之以恒,借助《弟子規》那“隱形的翅膀”來處理班級中出現的種種偶發事件,做班主任也不再覺得苦不堪言了。
(三)力行《弟子規》,創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弟子規》里說“惟德學,惟才藝,不如人,當自勵”。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而影響他們學習成績的因素,除了個人主觀努力外,還與同學之間的相互合作、相互幫助密切相關。所以,我根據《弟子規》里的“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經常利用各種場合、各種機會,讓學生介紹自己身邊的榜樣,讓孩子們“看得見,摸得著”,“加把勁,趕得上”,讓孩子們從榜樣身上吸取力量、獲取源泉,激發他們積極向上、自我完善的欲望,使學生逐漸由“他律”變成“自律”;其次是充分了解學生的各科學習狀況,關注其發展,對學生停滯不前的學科從“理”上進行疏導,讓孩子們明白:“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而對學生取得的進步或面對挫折時則從“情”上及時鼓勵他們“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致”,促使其良性發展。由此可見,教師只要做有心人,就能讓《弟子規》細雨潤物,潛移默化,激勵學生積極向上,勇于拼搏。
沒有哪一種教育是一步到位的,《弟子規》也不可能包治百病,但它的德育內容、思想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班級管理水平、構建和諧校園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只要我們持之以恒在生活和學習中引領學生去學習、踐行《弟子規》,我們的班級管理會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