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紅
摘 要:隨著沿海地區海洋經濟的持續發展,海洋開發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凸顯。黨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要筑牢生態安全屏障,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因此協調處理好海洋開發與保護兩者的關系,滿足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發展,是關系到落實十三五“綠色發展”觀以及子孫后代幸福的問題,本文在福建海洋經濟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促進海洋經濟環境協調發展的思路
關鍵詞:海洋;開發;保護
1 福建海洋經濟發展現狀及問題
福建是個海洋大省,海峽、海灣、海島優勢突出,擁有海域面積13.6萬平方公里,比陸域面積大12.4%;海岸線總長3752公里,居全國第二位;陸地面積達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島就有1374個;港口資源十分豐富,其中,深水岸線居全國首位;近海生物種類、海洋礦產能源及濱海旅游資源均居全國前列。福建省歷屆政府都十分重視海洋經濟發展,把開發海洋、保護海洋作為一項重要的發展戰略。2012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準了《福建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發展規劃》,福建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戰略定位除了考慮經濟發展因素即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集聚區,在生態方面也有考慮建成全國海灣海島綜合開發示范區、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具體而言,就是要以推進“三群”(城市群、港口群、產業群)聯動發展為重點,著力構建“一帶、雙核、六灣、多島”的海洋開發格局。
隨著《規劃》的批準實施,福建海洋經濟步入更好、更快的發展時期,目前,福建在海洋藥品、食品、保健品方面已取得一大批市場化前景廣闊的科研成果,已有海洋生物醫藥企業20多家,具有相當的基礎和潛力;同時,福建的船舶工業、游艇制造業、海工輔助船、海洋平臺供應船等海工裝備制造業具備一定競爭力;石化、裝備制造、鋼鐵等產業重大項目向逐漸向臨港區域集聚發展,建立起了全國領先的臨港產業集群和基地;港口物流、海洋旅游和海洋文化創意產業等現代海洋服務業蓬勃發展;海洋漁業重點在遠洋捕撈,近海則著眼于優化養殖,深化加工。2014年,海洋經濟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快速發展的勢頭不減。實現海洋生產總值6500億元,同比增長10%,占GDP的27%。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游業、海洋建筑業、海洋船舶修造業海洋戰略產業快速發展,海洋經濟已經成為拉動福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在推進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建設中,福建人民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實施了一系列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措施,政策法規體系逐步完善。福建省政府先后制定并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我省近岸海域海洋環境保護的實施意見》、《福建省海洋環境保護規劃011-2020)》,等20多部海洋環保法律法規規劃。
然而,隨著海洋經濟發展,福建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增大,沿海日益增多的重化工業項目給海灣生態環境帶來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海域環境污染趨勢沒有得到有效控制,近岸海域局部區域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防治海洋污染應急能力薄弱,海洋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具體表現在兩方面:一是陸源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制度實施難度較大。隨著我省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臨港工業的發展,陸域直接或間接入海的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化肥農藥殘留物、農業面源污染物不斷增加,有些海域和海灣污染趨重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控制,國家和我省有關海洋環保法律法規都明確要實施上述制度,但由于涉及環保、農業、海事等較多部門,再加上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等技術等問題,這一制度尚在探索階段,我省雖然近年來在羅源灣和泉州灣等開展環境容量和入海污染物總量調查等工作試點,但成效不大,要實施入海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仍需多部門配合等。二是海灣有效實施環境整治、生態修復等難度較大。我省沿海海灣眾多,有些海灣生態環境情況不容樂觀,有些海灣還涉及跨市、縣管轄范圍,實施海灣環境整治等投入多,還需要跨區域跨部門配合。如泉州安海灣近年生態環境破壞較嚴重,據泉州市測算,實施該海灣的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就需要投入億元以上,還有如羅源灣和三沙灣等航道和水產養殖環境的有效整治難度也較大。
2 加快海洋開發與保護的思考
1、樹立海洋環保理念
國務院賦予福建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四大戰略定位,即著力創建國土空間科學開發先導區、著力創建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先行區、著力創建城鄉人居環境建設示范區和著力創建生態文明制度創新實驗區,明確了福建省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大局中的戰略地位和重要作用,體現了福建省生態優勢所在、發展潛力所在,國家海洋漁業局《關于進一步支持福建海洋經濟發展和生態省建設的若干意見》指明了福建海洋經濟的發展方向。在推進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建設的過程中,應堅持樹立綠色可持續發展觀,積極探索形成科學合理的開發新模式。 在規劃布局上,積極利用海峽、海灣、海島資源優勢,開創“一帶雙核六灣多島”的開發新格局,以沿海城市群和港口群為主要依托,打造海峽藍色產業帶;建設福州、廈漳泉為核心的海洋經濟區;開發環三都澳、閩江口、湄洲灣、泉州灣、廈門灣、東山灣六大海灣區域;探索平潭等10個海島的開發模式,建設生態低碳島。
在產業發展上,積極推進海洋漁業等海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養殖環境整治方面,在寧德、福州、莆田、漳州等主要海域網箱養殖區推廣實施科學、生態的養殖方式,減輕漁業環境污染。積極培育發展海洋生物醫藥業、郵輪游艇業、海洋可再生能源業、海洋裝備制造業和海水綜合利用業等海洋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濱海旅游業、港口物流業、海洋文化創意產業、涉海金融服務業和海洋信息業等現代海洋服務業,構建優勢突出、特色鮮明、核心競爭力強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2、加強陸源和海域污染控制
堅持以海洋環境容量和承載力為基礎,海陸統籌、河海兼顧,協同推進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和陸域、流域環境綜合整治,切實加大海洋污染治理力度。突出抓好沿海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污染源治理,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和裝備,推行全過程清潔生產,努力實現工業企業污水達標排放或“零排放”。完善城鄉污水處理設施,加快配套管網建設,提高管網截污率和污水處理廠的負荷率。加快推進城鎮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全面開展農村“家園清潔行動”。加強閩江、九龍江、晉江等主要入海河流污染治理和生態工程建設,強化各入海河流污染源的排污監控和監測,有效緩解河流入海污染負荷。實施主要河流入海污染物的溯源追究和生態補償制度,實行以環境容量為基礎的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及排污許可證制度。加強海上污染源管理,嚴格控制港口、船舶傾瀉排污,重視海洋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科學合理地使用化肥、農藥,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林業,大力推廣親環境型畜禽水產養殖模式,有效防治海域污染。加強“美麗漁村”建設,通過漁村景觀整治、紅樹林種植、大米草整治、生活污水處置等措施,大幅改善漁村面貌。
3、加強海洋保護區建設和生態修復
積極推進海洋自然保護區和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建設,加快實施閩江口、福清灣、平海灣、泉州灣、九龍江口等海洋生態保護恢復工程,建立寧德大黃魚、廈門中華白海豚等一批重要漁業品種、珍稀鳥類生態保護區,建立長樂蚌、云霄蛤等一批海洋珍稀、瀕危生物重要棲息地自然保護區。加強漁業資源養護和恢復,嚴格實行伏季休漁制度,繼續推行增殖放流、封島栽培、人工魚礁建設,營造海洋牧場,恢復近海的海洋生物種群資源。在海域海島使用管理上,堅持海洋功能區劃制度,積極引導集約節約開發利用海域海島資源,推進海域海島資源市場化配置,促進海洋產業集約集聚發展,提高海域海島資源利用率和單位海岸線資源的經濟貢獻率。
4、有效推動海洋管理制度創新
一是研究制定海洋生態補償制度和機制。開展福建省海洋生態補償和劃定海洋生態紅線試點工作,做好各級各類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二是探索建立海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機制。堅持“五個用海”,探索建立我省海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機制,做好海洋資源管理工作,保證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三是進一步建立完善海洋環保責任考核制度。沿海各市縣取消GDP考核,改用綠色考核即沿海海洋環保責任考核制度,促進和推動沿海各級政府重視和加快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積極創建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
5、發展海洋循環經濟
優化海洋產業結構及區域布局,科學規劃岸線、灘涂、海島和海域的使用,發展經濟首先應考慮海洋環境的承受力,努力實現以最低的海洋資源消耗獲得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加快海洋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加強漁業資源綜合利用,鼓勵海洋開發企業開展廢棄物循環利用,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推動海洋循環經濟的技術創新,重點開展海洋循環經濟關鍵技術研發,積極開展有關循環經濟的信息咨詢、技術推廣,推進湄洲灣泉港、興化灣江陰等一批臨港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建設。推進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化研發,推廣應用源頭減量、循環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產業鏈接技術。
6、完善區域海洋科技創新體系。
加強高校、科研院作與企業的合作,構建產學研相結合的海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強化激勵機制,加強對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及科研人員的支持,營造有助于推進海洋自主創新的環境。福建省應充分發揮國家海洋三所、廈門大學、海洋學院等海洋科研教育機構的智庫作用,以實施重大海洋科技項目為載體,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打造福建海峽藍色硅谷,創新海洋科技成果孵化轉化新模式,引導和推動社會資金投向現代海洋產業項目,重點支持符合海洋產業升級、節能環保的投資項目,力爭在海洋生物制藥、海產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同時,有效整合海洋科技優勢資源,初步形成廈門、福州兩個海洋科技發展中心,集聚海洋科技發展合力。
參考文獻
1、把海洋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海洋經濟建設中《福建日報》2014-9-27
2、堅持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推進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建設《 福建日報》 2014-02-08
3、王開明:構建海洋生態安全體系《福建日報》2012年10月17日
4、羅新穎:推進福建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研究《發展研究》 2015年04期
5、徐剛:關于福建海洋生態環境問題的幾點思考《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