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領
摘 要:寒性病和胃潰瘍是蒙古族聚居區常見病。蒙醫認為胃部寒性病均屬于“巴達干”受到內、外各種因素的不良影響出現偏盛、偏衰或功能紊亂等反常狀態,失去相對平衡而導致的疾病;胃潰瘍是由于胃黏膜缺損超過黏膜肌層的一種臨床常見病,其病因和發病機理較為復雜,至今尚未完全闡明。本組觀察病例是因飲食不規律或饑飽等引起,多數病例是從事體力或農牧區的農牧民。本文將采用五味—清濁散和壯西-6味散進行對癥治療情況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蒙藥;寒性胃病;胃潰瘍;治療
1 寒性胃病的治療
1.資料與方法
資料:一般資料本組病例共計65例,均為門診病例,男41例(63.08%),女24例(36.92%);年齡平均41歲,兒童多見,病程1周至數年。在自用藥無效的情況下,來我院就診,經過理化檢查均確診為寒性胃病,屬“巴達干”失衡所致的疾病。其中胃寒、脹滿、噯氣者43例(66.15%);疼痛、消化不良者22例(33.85%)。
治療:所有病例都經門診理化檢驗,儀器分析確診。均給口服同一種藥五味—清濁散,每日2次,每次2g或可每日3次,每次2g。服藥期間忌酸、冷食物,胃部保暖。方劑組成該方出自《至高要方》由石榴35g,肉桂5g,豆蔻5g,蓽茇5g,紅花20g配合而成,其研細末,制成散劑備用;方解該方功能溫胃益火、化滯除濕、溫通脈道,使精華得以正常轉化暢行,揭開隱熱掩蔽。臨床主治精華不消化,巴達干黏液阻于脈道,食物不能轉化為精華,寒熱合并,胃火衰退等癥。方中石榴味酸、性熱、能溫胃增火、祛除巴達干,為主藥,紅花清肝熱、增強體質為輔藥;蓽茇消食,調節體素,肉桂祛除巴達干寒邪、益胃火,豆蔻消食,均為佐使藥。諸藥合用不但祛除巴達干,又不生熱,平衡體內寒熱,使精華等七素安置復位。
2.結果與討論
結果:服藥2周后癥狀消失。顯效:服藥2周后癥狀改善。無效:服藥2周后癥狀未改善。經2周左右治療,65例病例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28例胃寒、脹滿、噯氣者一次治愈(43.08%);顯效15例(23.08%);無效未見,有效率66.16%。胃痛、消化不良治愈13例(20%),顯效9例(13.85%),無效未見,有效率33.85%。從兩組病例看該藥對寒性胃病諸癥均有很好的治療作用且無副作用,總有效率100%。
討論:蒙醫的“巴達干”屬于蒙醫理論五元中之土、水元素,它具有重、寒為主的七種特性,因而發生病變時,表現發病緩慢,變化小,疼痛輕,病程長,不易治愈等特點。在臨床上多見于兒童,巴達干體質者和對巴達干之某些條件尚未適應者。臨床上對胃巴達干以石榴、蓽茇為主;對脾以草果為主;對腎以豆蔻為主。此類組方多以增強胃火、祛除巴達干寒邪,開胃助消化等藥物組成。在治療上確診準確應用上述藥物均能收到很理想的療效。
2 胃潰瘍的治療
1.資料與方法
資料:本組45例患者不分組,來源于用蒙醫治療的病例,其中男31例(68.89%),女14例(31.11%),年齡23~44歲,經臨床診斷及X線鋇餐檢查均顯陽性,為胃潰瘍特征;經胃鏡下潰瘍面呈圓形或橢圓形顯示,病程最長者兩年余,最短者僅月余。
表現:所有病例均顯示周期性腹痛明顯,上腹無包塊,全身癥狀輕,制酸劑可緩解疼痛,但不能根治。
治療:壯西-6味散組成 藥物采用本院生產的壯西- 6味散(屬內部制劑批文)。由方解石(煅)100g,川木香50g,紅花80g,蓽茇30g,土木香50g,白蔻30g組成;共研細末符合散劑有關規定,分量服用;壯西-6味散用法用量 治療:所有病例不分組均給服用壯西- 6味散,每日2~3次分輕重加服用次數,每次2~3g,14日為1個療程,白開水送服;壯西-6味散方解 本方性溫,為胸內灼熱及吐酸水之良方。方中方解石(煅)味辛、性平,祛除巴達干熱,止吐為該方主藥;紅花清血熱為輔助藥;白蔻開胃,止吐為佐藥;蓽茇調理素體;川木香及土木香清巴達干熱,均為使藥,各藥合用,對巴達干熱所致的嘈雜吐酸水有良效。
2. 結果與討論
治療結果:根據蒙醫胃巴達干癥理論治療 45例患者中,臨床治愈21例(46.74%),顯效15例(33.33%),有效4例(8.89%),無效5例(11.11%),總有效率88.89%。(2)根據胃鏡療效判定:臨床治愈20例(44.44%),顯效16例(35.56%),有效5例(11.11%),無效4例(8.89%),總有效率91.11%。從該藥對胃潰瘍的治療結果看該藥經理論結果與胃鏡結果判定基本一致。說明該藥對胃潰瘍是有顯著療效的,但對其作用機理尚不十分清楚,有待進一步研究。
3 討論
胃潰瘍病屬于蒙醫胃巴達干癥,該病因腐熱巴達干亢盛侵犯胃腑而引起的以胃脘悶痛,頻噯氣,消化不良等為特征的一種胃病。在臨床上由于巴達干寒癥導致胃火衰敗而生病者多見。治療該病主要以抑巴達干為主。本組觀察病例除按蒙醫理論給服對治藥物外,有部分病例顯無效,均屬診斷不準確,用藥不當或辨證不準等誤差。因此,以治胃潰瘍(胃巴達干癥)時,應嚴格界定病癥及一些臨床癥狀,方可用藥達效,為患者解除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