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孝柱 孫志慧 張芳
摘 要:學風建設是高校教育的永恒主題,而以數字虛擬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的新媒體文化的興起及應用對青年學生的學習風氣具有雙重影響;如何消弱或消解網絡新媒體的負面效應,構建學生良好的學風,對當今高校教育具有積極建設意義。
關鍵詞:新媒體;學風建設;網絡
基金項目:安徽理工大學2013年度思想政治研討會課題資助項目、安徽理工大學2014“弘揚核心價值觀名師工作室”資助項目、2014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項目編號AH201410361136。
新媒體的普及化現象正影響著大學生對時間的分配和對學習的認知態度,亦在深刻改變著青年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從而對高校的整體學風帶來深遠影響。針對網絡新媒體的特點,如何規范和引導青年學生利用網絡新媒體資源,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構建良好學風,是高校教育面臨的重大課題。
1 研究設計與調查實施
本次調查樣本采用了隨機抽樣的方法,為使樣本代表性更強,研究將安徽高校按照學科特點劃分為綜合類、理工類、財經類、醫科類、師范類、農林類、六類院校,從中抽取安徽大學、安徽理工大學、安徽財經大學、皖南醫學院、淮北師范大學、安徽農業大學六所學校作為樣本,且專業不同。研究將把每個學校調查的對象分為100名獲得獎學金的成績優秀學生、100名有多門考試不及格的成績最差學生和100名成績中等的學生。調查實施時間為2015年11月1日-30日,共發放問卷1800份,回收有效問卷1750份,有效率為97.2%,并根據統一編碼表進行編碼錄入,以SPSS19.0 軟件作為統計工具對數據進行相關處理和分析。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大學生的媒介接觸狀況和媒介參與及使用特點,以及學生利用新媒體的目的、時間以及新媒體對學習成績的影響等。通過對安徽高校大學生利用新媒體情況調查,重點研究了新媒體在大學生群體中對學風建設的影響情況。
2 調查結果和實證分析
2.1 學生上網的時間長、人數多
調查顯示,98%的學生每天上網,平均每天上網的時間達3.46小時(不包括學生課堂手機上網情況),而他們課后用于學習的平均時間是1.5小時。也就是說,目前絕大多數在校大學生每天和網絡新媒體打交道,網絡新媒體占用了他們絕大多數的課余時間,學生網絡沖浪的時間遠遠多于他們學習和獨立思考的時間。
2.2 上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娛樂和游戲,而不是為了學習
在總共1750名被調查的對象中,88.6%的學生有過通過網絡瀏覽國內外新聞的經歷,87.6%的學生使用過網絡游戲、娛樂和聊天的功能,而使用網絡進行專業學習的人數則只占47.3%,換句話有52.7%的學生從未使用過網絡幫助學習。調查還顯示了學生平均每天上網時間的分配,可以看出,在平均每天3.46小時的上網總時長中,真正用于學習的時間只有0.58小時,只占上網總時間的20%,而其余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于網絡游戲、娛樂、聊天等。
3 網絡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學風建設存在的問題
3.1 網絡新媒體占據大學生太多時間,影響正常學習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調查表明,大學生主要用網絡進行學習、玩游戲、聊天、瀏覽網頁等。同時,調查顯示大學生在網絡新媒體上待的時間越來越長,真正利用網絡學習的時間卻很少。這不僅有礙于大學生正常的學習,也不利于大學生培養自身興趣愛好,發展綜合素質。學生把大把的時間花在網絡新媒體上,這不僅浪費大學生的時間,也不利于大學生發展和完善自我。
3.2 生活空間虛擬化,容易造成人際交流障礙
網絡新媒體打破了時空的邊界,形成了一個虛擬的諾大空間場域。大多數學生在虛擬空間里都會以匿名或化名的方式進行交流,言行得不到規范,部分學生甚至整天沉溺其中,容易造成性格孤僻、人際交往缺失,失去自我等心理問題,甚至出現信任危機和人格障礙。長此以往,學生們不能適應現實生活的規則,有的學生變得更自私、更冷漠,缺乏社會責任感以及遠大理想和端正的學習動機、目標,導致學風建設失去了應有的根基。
3.3 信息冗雜,大學生易受不良信息影響
五花八門的海量網絡信息里,不乏外來文化信息、色情、暴力信息等。這些色情的符號、離奇的故事、血腥的暴力場面,對大學生有強烈的誘惑力。由于大學生閱歷尚淺,接受新事物能力強,受新事物影響大,容易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淪為網絡犧牲品。給大學生造成思想上和認識上的混亂和扭曲,影響大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從而進一步影響大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和學習目標,進而破壞高校良好學風的建設。
4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學風建設應對之策
4.1 運用網絡新媒體技術平臺創新學風建設
高校學風建設首先要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使學風建設這個目標凝成全校師生共識,而科學的運用網絡新媒體平臺,不僅能起到良好的宣傳作用,還能拉近學生與學校的距離。教育工作者應充分發揮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載體的功能,運用新媒體環境下特定文字、語言、視頻、圖片等進行輿論引導,拉近學校與學生、教師與學生、學校與教師之間的距離,以互動式、體驗式、引導式、滲透式的方式開展高校學風建設。
4.2 加強網絡文明和媒介素養教育
面對網絡新媒體文化對高校學風建設的挑戰和沖擊,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意識到其嚴重性,采取有力措施對大學生進行網絡文明培育。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幫助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夯實抵御腐朽文化的思想基礎。通過開設網絡文化課程,使學生學會用辯證的觀點分析網絡上的各種信息,明辨是非。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上網觀,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增強自我管理能力,不斷提升媒介素養。
4.3 加強輿情管控,打造主流校園文化
要發揮網絡文化對高校學風建設的正面引導作用,還必須加強網絡新媒體輿情管控,及時掌握校園網絡輿情動態。要密切關注微博、博客、微信、QQ空間等網絡新媒體載體的動態,暢通信息傳輸渠道,建立突發事件應急反應系統,做到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同時要推動“第二課堂”活動的深入開展,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服務。通過廣泛開展符合大學生身心特點、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等,寓教于樂式提高校園文化活動的吸引力,使大學生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從而提高活動的育人效果,營造積極向上的學風環境。
4.4 挖掘隱性課程,構建高校學風建設長效機制
隱性課程是一種間接的、暗示的、無意的方式,長時期地影響學生情感和行為、激發學生積極性和創造力的課程。這些隱性課程能夠具體反映出學生的學風、教師的教風、領導的作風和學校的校風等。學生與教育者通過互動產生情感記憶,這能起到化知識為智慧、化智慧為情感、化情感為人格的聯動效應,因而這樣的隱性課程比顯性課程更牢靠,更有影響力。而網絡新媒體拓展了隱性課程在學風建設中發揮影響力的空間。我們必然也必須合理地利用好新媒體技術來開發好隱性課程,利用好學生所表達的隱性知識,來引導和促進學風建設。
參考文獻
[1]黃建榕,馮小寧.新媒體技術與高校德育發展關系研究[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10(3):154-156.
[2]張琳.新媒體時代高校宣傳工作的策略研究[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0(6):42-44.
[3]劉金芳,王蔚,網絡對高校學風建設的影響及對策[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07(6):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