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繼梅
摘要:教材是教育內容的重要體現,是課程和教育改革的主要載體。而教育研究方法是一門體系龐雜、內容豐富的實用性學科。近年來,國內已出版了不少關于教育研究方法的教材,可謂各具特色。面對諸多的教材,我們該如何選擇就成了一個問題。那么筆者所做的這件事就是解決大家的困惑,就當前教育界比較有影響的5本教育科學研究教材做一個比較,旨在使讀者選擇到適合自己的教材。
關鍵詞:教育科學研究教材;比較;合適的教材
教育的關鍵是教師,教師發展的真正后勁是教師專業化素質的不斷提高,因此,提高教師專業化素質,已成為教育改革的重心所在。而《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這門課程開設的目的就是培養具有反思能力的新型教師,即在行動中不斷地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學,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學,以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更具專業性。 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的進步,教學的需要,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教材。那么,如何在眾多的較教材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教材就成為讀好這一類教材的關鍵。所以,今天筆者所要做的就是,就當前教育界流行的7本《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教材做一個比較,旨在使不同需要的讀者們選擇到適合自己的教材。
一、教材選擇
在本研究中,筆者選擇了我國現在比較有影響力的5本《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教材,它們分別是:裴娣娜1995年版的《教育研究方法導論》(以下簡稱裴娜版);袁振國2000年主編的《教育研究方法》(以下簡稱袁振國版);孫亞玲2009年主編的《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以下簡稱孫亞玲版);盧家楣2009年12月主編的《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以下簡稱盧家楣版);金哲華、俞愛宗2011年主編的《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以下簡稱金哲華版)。
二、教材比較分析
1、目的的比較
從“裴娣娜版”的前言可以看出,這一版是試圖在總結我國豐富的教育研究實驗和借鑒國內外有關研究成果基礎上,建立符合中國實際的教育研究方法學科體系的一種嘗試和探索。而且這本書是作為學習教育研究方法入門的一個導論,提供進一步深入學習的基礎.
“袁振國版”是沒有前言或者序的,但在它的后記中說到:本書為教育部“高等師范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重點課題《公共師范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的成果之一。本書結構完整、內容新穎,既清晰明了地介紹了定量研究方法,又充分介紹了新起的定性研究方法。本書還列舉了兩百多個成熟的研究事例,配備了大量的圖、表,使得本書實用具體、操作性強。所以,本書作為高等師范教育的教材這個的目的編寫很成功。
“孫亞玲版”的編書目的是為了順應時代教育的發展,為了滿足更多中小學教師的興趣與要求,在原版的基礎上重新修訂,增加了其“工具性”的特點。
從“盧家楣版”的前言中可以看出“本書宗旨是幫助學習者掌握從事中學教育工作所必須的教育科學研究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形成相應的科研理念和能力,促進這方面專業化素質的提高。”
從“金哲華版”的前言中可以看出“本書的設計目標是讓學習者學會學習、學會運用、學會研究。為實現這一目標,編寫者創新了編寫體例。它由知識、方法和技術、應用與示范、反思等環節構成,書內各章獨立構成一個子循環,每章內又構成了有學會學習、學會運用、學會調研組成的三個層次循環。”作者在前言中還說到:“通過本書的設計,可以增強內容的廣度、深度和彈性,使學習者能夠自主的進行學習,就近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
從上述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這5本書的大致目標是相似的,但他們各自有其特點,我們可以根據自己所處的發展水平和自己的目標水平來選擇自己所需要的書,這樣既不用浪費時間去讀一些對自己發展沒用的書,也可以迅速的找到適合自己的書,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呢。
2、結構體系的比較
從一本書的目錄中我們可以看出,一本書的結構體系大致是相同的,一般的有前言、緒論、正文(各個章節)、參考文獻、后記等方面組成,這些東西也是組成一本書的關鍵,也是一般人會注意到的。但是筆者要討論的是書中一些細節性的東西,從這些細小的編排也可以看出一本書的優缺點,這也是作為選擇的一個關鍵點。
“裴娣娜版”的有序言、前言,有參考書目,還有一個比較有特點的地方就是有“教育研究的基礎術語”。專業術語是學習一本課程的基礎,只有弄懂了概念,下面的研究才有可能在科學的依據下完成。所以,本教材附上了“教育研究的基礎術語”是非常有科學性和實用性的。本教材還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把所有的內容分為三大篇來概述,分別是: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教育研究的構思與設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得本書在各章節的之上又有一個更宏大的框架,這樣就能使讀者對這一本書有了更宏觀、更清楚的把握。
“袁振國版”的是沒有前言、緒論,只有一個后記。本書一共分為十四章,每一章的后面都有一個總結,把這一章節的重點難點做了一個概述。這樣,能使把握了重難點的讀者有鞏固的機會,沒有弄清楚章節聯系的讀者讀到這個“總結”就能聯系起來。
“孫亞玲版”的有前言、參考文獻、附錄。附錄是很多書都會有的,但是孫教授的附錄是比較有特色的。她附的是“GB/T 7714--2005《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精簡)”這個規則是于2005年10月1日起施行,規定了各個學科、各種類型出版物的文后參考文獻的著錄項目、著錄順序、著錄用的符號、各個著錄項目的著錄方法以及參考文獻在正文中的標注法。這是非常實用的,因為對于一個新手型研究人員來說,在撰寫論文及編輯出版都要按此規范執行。
“盧家楣版”的有總序、前言、附錄一、附錄二、參考文獻,結構體系非常完整。而本書最大的特色就是在章節的編排上,每一章前面有“本章要點”,章節后面有“本章小結”、“思考題”、“問題探索”,這些完整的體系對讀者都是很有用的,有利于讀者樹立宏觀思想、學會總結,養成反思的習慣。本書還有一個地方是及其有創新性的,那就是在章節中以方框的形式穿插了一些知識性的東西,有“想試著回答一下嗎?”、“知識小窗”、“”學術研究、“熱點聚焦”、“實踐探索”、“名人介紹”等幾個板塊。在這樣的理論書中能看到這樣的東西,確實使人耳目一新。這樣的編排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確實值得一讀。
“金哲華版”的有前言、參考文獻,還有一個內容簡介,大致的介紹了本書的主要內容,這樣讓讀者一眼就能看出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節省很多的時間。在章節中作者也延續了這個優良傳統,在每一章的前面都有一個“本章要點”,把這一章的主要內容都匯總在要點部分,讀之前心中就會有一個大概的譜子,這樣繼續譜曲就能找到方向了。
通過在結構體系方面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得出這5本書有自己優越的地方,也有其不足之處。那么讀者在選擇書目的時候,就要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目。
3、內容方面的創新之處
筆者所選擇的這5本書都是不同時期的代表作,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了不同的需要。所以在內容的書寫上,每本書都有其自己的創新之處。
從“裴娣娜版”的目錄可以看到,在第三編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中重點敘述了“教育科學的歷史研究”和“教育科學的理論研究”,但在其它的書目中筆者都沒有發現有對這兩部分的單獨敘述。這是因為隨著研究方法的發展,一些陳舊的教育研究方法就只能停留在屬于它的那個時代,不適合再繼續發展了。
接下來具有代表意義的書就是“袁振國版”的了,他新增了“準實驗研究”、“比較研究”和“實地研究的方法”這三部分,使得教育研究方法就更加豐富了,更接地氣了,像實地研究的方法就比較的實用,可以直接的觀察活教育動,得到第一手的真實的資料。這本教材也算得上是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教材的一個里程碑。
“孫亞玲版”的算是比較新近的一本書了,與其它書相比,最大的創新之處就是加入了“教育敘事研究”孫亞玲說所謂的“教育敘事研究本質上是一種質的研究,它是對教育生活中富有研究價值的教育事件和具有啟發意義的教育現象的描述與揭示。”孫老師還說:“教育敘事的實際意義在于將別人的理論作為一種原則的框架引入自己的實踐中,以理論指導行動,以行動調整理論,形成真正能和自己的實踐水土調和的行動指南,即所謂扎根理論。”
“盧家楣版”的創新之處就在于他加入了“第八章 教育科學研究數據分析--數據描述”包括集中趨勢、離散趨勢、標準分數、相關分析和SPSS在描述統計中的運用;同時也加入了“第九章 教育科學研究資料分析--數據推斷”,包括概率分布和樣本分布、假設檢驗、平均數的顯著檢驗、平均數差異的顯著性檢驗和方差分析幾部分。這是教育心理學的東西,從這可以看出,作者把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和教育心理學高度的融合在一起,這是很有前瞻性的,非常了不起。
三、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這5本書的編書目的、結構體系和內容的創新之處的比較,可以看出每本書的優缺點,這就達到了筆者預期的目標:當讀者面對紛繁復雜的教材時,能根據自己的現實需要,快速的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目。
四、參考文獻
[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8.
[2]孫亞玲,教育科學研究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3]韓延倫,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7.
[4]鄭日昌、崔麗霞,二十年來我國教育研究方法的回顧與反思[J],教育研究,2001(6):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