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吳強
摘 要:高職院校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有利于提高辦學水平,有利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有利于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在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過程中,應堅持以產業發展為導向,以科學研究為核心,以人才培養為目的,通過人才培養信息系統、科技服務信息系統和信息反饋與溝通交流系統構建以信息化為特征的產學研合作教育平臺體系,促進校企深度合作、工學結合有效開展。
關鍵詞:校企合作;產學研教育;信息化平臺;人才培養;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G718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36-0262-03
目前,高職院校科學研究水平的不足已成為制約高職院校進一步發展的瓶頸之一,造成高職院校無法培養更高層次的人才。我國高職教育以往多年的改革與發展經驗表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已成為高職教育的內在屬性,是提升高職院校辦學實力的重要保證。通過促進校企深度合作,構建以信息化為特點的“產學研合作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已成為當前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
一、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必要性
高職院校的高等性應通過科學研究開展得以體現。相比于普通高校的上游研究,高職院校的科學研究應有自己的合理定位和發展空間,高職院校的“研”應是下游開發,通過對上游科研成果進行轉化和再開發,積極加強技術創新、工藝創新和管理規范創新。高職院校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必要性包括以下方面:
1.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是高職院校促進自身發展的重要手段
自教育部啟動“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以來,入選的高職院校辦學實力得到了有效提高。隨著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計劃逐漸進入尾聲,科學研究成了提升高職院校辦學實力的重要手段。比如,順德職業技術學院榮譽院長陳智深知科學研究對高職院校的重要意義,他認為:示范校可以不辦,但是“研”字不能少。沒有研,高職不可能獲得根本上的提升。通過科學研究實力的提高,高職院校才能獲得自身的合理定位,才能在中國高教版圖中尋求到屬于自身的發展空間。科學研究是高等性的重要體現,是高職院校加強自身建設的重要方面,是高職院校獲得更大發展的關鍵。因此,高職院校應重視“產學研合作教育”的開展,大力推進產、學、研間的緊密結合,為高職院校自身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2.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是高職院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
從人才培養目標可以看出,高職院校的人才定位既不同于中等職業技術院校,也不同于普通高等學校。相比于中等職業技術院校,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高等性特征明顯;相比于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院校的人才職業性特征突出。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含義中,可以發現:要實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中高技能、強實踐、操作型等要求,企業、行業的參與必不可少,“產”的作用明顯。另一方面,對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中創新能力的培養,“研”將起到關鍵的支撐作用。通過對技術改造、工藝優化、管理革新的研究,不僅可以幫助企業解決實際生產過程中面對的各種困難;與此同時,隨著高職院校教師和學生積極參與整個過程,也提高了高職院校師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效促進了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是高職院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
3.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是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經濟發展情況不一,有的地方小微型民營企業比較活躍,研發技術人員相對缺乏,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要與企業建立比較深層的合作關系;有的地方以外資或國有大型企業為主,這些企業科研實力雄厚,科技開發水平居于世界前沿,這就決定高職院校要有針對性地滿足企業發展需要,如與企業進行合作,開展招工、人員培訓、技術升級改造等。高職院校應扎根于所在區域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在服務對象、服務方式、服務定位等多個層面進行靈活選擇,努力提升自我實力,積極建立與區域發展相適應的專業設置機制,服務于產業經濟發展。同時,應積極加強與企業合作,將企業請進校園,構建“政、校、行、企”四位一體的合作模式,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打下扎實基礎,使“產學研合作教育”成為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
二、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內涵
產學研合作一般是指企業與高等學校或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其本質是促進雙方優質資源共享,通過合作的方式達到互利共贏的目的。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內涵包括以下方面:
1.“產”為產學研合作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服務經濟發展,助推產業轉型升級是高職院校的重要辦學方向,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高職院校的重要辦學理念。目前,我國經濟已進入中高速增長時期,需要有效應對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生產要素成本上升、就業總量和結構性矛盾突出等諸多挑戰,為進一步有效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推動中國經濟升級,產業朝中高端化方向發展。中國經濟要實現升級,就必須有大規模的技能技術型人才支撐。我國各個地區經濟產業發展情況不完全一致,因此,高職院校應積極回應產業發展需求,以各自區域經濟發展情況為基礎,大力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助推經濟社會發展。
2.“研”為產學研合作教育的發展注入了靈魂
目前,高職院校科學研究水平的相對落后,已經嚴重影響到高職院校承擔高層次的人才培養工作。高職院校應加快自身發展,通過科學研究的廣泛開展和深入實施,在對上游科研成果進行轉化和再開發的過程中,努力探索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在職業教育任務導向、項目驅動的教學理念指引下,將學生融入科研項目中進行培養,為日常教學注入“研”的基因。通過實際項目的鍛煉,在提高師資水平的同時,也有效提升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為培養高素質、強技能的創新型人才提供保障。因此,“研”是產學研合作教育的靈魂,是產學研合作教育得以有效開展的關鍵,是高職院校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重要保證。
3.“學”為產學研合作教育的發展明確了歸宿
我國是人口大國,就業總量壓力長期存在。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技術革新步伐加快,勞動力供求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越來越突出,“就業難”和“招工難”并存的現象更加凸顯。特別是我國技能勞動者總量嚴重不足,對高級技工的需求程度十分明顯。面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高職院校應以人才培養為主要任務,通過產學研合作教育的開展,大力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培養大批高素質、強技能人才,滿足經濟發展需要。因此,“學”是產學研合作教育開展的目的,是產學研合作教育的落腳點,是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歸宿。
三、產學研合作教育信息化平臺建設
產學研合作教育平臺建設應以互利共贏為原則,充分調動政府、行業、企業和學校等各方積極性,共同促進產、學、研、用協調發展。隨著技術革新的日益加快和創新形態的不斷演變,政府在產學研合作平臺構建中的重要作用及市場在推動技術創新發展中的特殊地位進一步凸顯,“產學研”正在向“政用產學研”轉變。
基于高職院校實際情況,產學研合作教育目前還存在著體制機制尚不健全,產學研合作各方交流溝通不暢,產學研各主體合作積極性不夠,產學研合作模式亟待創新,信息化平臺有待完善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應加強研究,尋找相關解決辦法,有效推進產學研合作教育逐漸走向深入。本文從產學研內涵出發,以信息化為手段,嘗試構建符合實際需要的政校企間緊密合作的信息化體系(如圖1所示),推進產學研合作多方主體間的交流溝通與信息共享。
■
產學研合作教育信息化平臺體系包括人才培養信息系統、科技服務信息系統和信息反饋與溝通交流系統。其中,人才培養系統主要圍繞產學研中的“學”展開,主要起到人才培養的作用,其包括員工進修與學習平臺,教師下企業實踐平臺,員工與教師交互平臺,學生頂崗實習平臺,雇傭畢業生平臺和合作教育平臺。科技服務信息系統主要圍繞產學研中的“研”展開,主要起到促進科學研究及社會服務開展的作用,其包括知識轉化平臺,產品開發與設計平臺,技術創新平臺,專利與知識產權平臺,咨詢服務平臺和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為推進雙方之間的緊密合作,完善人才培養與科技服務,信息反饋與溝通交流系統的構建非常必要,其主要起到促進產學研各主體間的信息交流與溝通,有效提高信息共享水平,包括信息反饋平臺和溝通交流平臺。人才培養信息系統、科技服務信息系統與信息反饋與溝通交流系統通過信息化緊密結合,共同組成了產學研合作教育信息化平臺體系,有效促進產學研合作開展。
四、結論與建議
1.高職院校應樹立科學研究意識,對科學研究進行合理定位
為進一步促進自身發展,高職院校應樹立科學研究意識,與企業積極合作,大力開展應用型科學研究,努力培育校園科學研究氛圍,促使更多高職院校教師投身科研,不斷提高高職院校服務經濟產業發展能力。高職院校應面向生產管理一線,以企業實際需求作為開展科學研究的重要方向,積極開展各種技術創新、工藝創新和管理服務創新,應將科學研究項目與企業實際情況進行有效融合,積極拓展高職院校的科學研究發展空間。此外,高職院校應積極與傳統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合作,努力對上游的科研成果進行轉化應用和再開發,不斷提升產品科技含量。高職院校應努力成為上游科研成果和下游實際需求間的連接橋梁,加快技術創新,成為推動科學技術轉化的重要力量。
2.高職院校應重視教育教學,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產學研合作教育的目的之一還在于培養大批高素質、強技能的實踐應用型人才。高職院校應積極走出校園,主動了解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重視日常教學工作的開展,積極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加強教學資源建設,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研究。此外,高職院校在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同時,還應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應具備一定創新能力;因此,高職院校應努力將人才培養過程與來自企業一線的技術需求、工藝需求和管理規范需求進行有效結合,不斷探索項目驅動、任務導向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有效推進以“產”為基礎和導向的“學”與“研”的融合。高職院校應通過產學研的結合,不斷促進傳統教育教學方式的改革,有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3.高職院校應借助信息化手段推進產學研合作
高職院校應借助信息化手段,構建產學研信息化體系,信息化體系必須達到“產”、“學”、“研”之間的高度配合。圍繞服務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學”的信息化平臺構建必須在人才培養上進行著力,包括學生培養、教師與企業員工培養;“研”的信息化平臺構建圍繞知識轉化、產品開發與設計、技術創新、專利與知識產權、咨詢服務平臺和科技成果等展開,只不過不同的高職院校“研”的優勢各不相同,在對產業進行服務時要發揮自身科研優勢,推動校企“研”的效用最大化。產學研合作效益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以信任為基礎的溝通與交流,故信息反饋與溝通交流平臺的搭建非常重要,產學研主體要圍繞“產”的需要、“學”的內容、“研”的目的進行持續的信息交流與互動,降低校企雙方合作成本,促進校企深度合作。
參考文獻:
[1]黃達人,等.高職的前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2]姜進,章金萍.基于校企合作信息化的網絡平臺建設——以浙江金融職業學院“保險產研網”為例[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1(2).
[3]王中軍.基于信息化視域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產教結合人本思想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3(11).
[4]樓旭明等.面向信息化的管理專業校企合作教學模式探索[J].現代教育技術,2012(3).
[5]趙志群.職業教育與培訓學習新概念[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6]劉國亮等.校企合作創新平臺的信息化建設研究[J].情報科學,2009(2).
[7]張佩江等.校企合作培養醫藥信息化人才的實踐與探索[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4(8).
[8]劉曉洪.校企合作推進高校信息化建設—以信息化建設軟件聯合開發為例[J].中國高校科技,2014(5).
收稿日期:2014-10-11
基金項目:廣東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廣東省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戰略聯盟長效機制與信息化體系構建”(2012WYXM_0065);廣州市高等學校第六批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基于文化互動視角下的化妝品產品技術創新與校企合作制度改革協同機制研究”
作者簡介:張勇(1984-),男,湖北武漢人,講師,博士,從事化學工程、職業教育研究;吳強(1977-),男,河南南陽人,副教授,碩士,從事戰略管理、創新創業管理研究。
(責任編輯:石 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