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健
摘要:近些年,我國城市公共設施設計整體處于雜亂無序和缺少文化歷史特色的狀態,同時與當前其他類型的設計面臨的問題一樣,公共設施設計教學也面臨著如何深入立足城市和當地實際的問題。鑒于此,在分析現有主要誤區的基礎上,重新審視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的目的和意義,提出恢復城市文化特色是提高公共設施設計水準的必然途徑。利用實地考察與市民參與等方式將歷史人文特征融入教學,才能促進公共設施設計教學水平的提升。從城市特色出發研究公共設施設計教學是高等教育與城市內涵連接的重要窗口。
關鍵詞:城市;公共設施設計;公共藝術;藝術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4)12-0065-02
一、研究原因
英國歷史藝術學家約翰伯格(JohnBerger)曾說:“一個被割斷歷史的民族和階級,它自由選擇和行為的權力,就不如一個始終得以將自己置于歷史之中的民族和階級,這就是為什么——也是唯一的原因——所有過去的藝術,都是一個政治歷史的問題?!盵1]
伯格是源自于代表人類歷史最高思想——馬克思主義的法蘭克福學派的重要思想的繼承者。假設這段話正確,那么怎樣才能將自己“始終置身于歷史之中”?怎樣看待現代的藝術現象并從中認清現在的政治和思想狀態?什么才是把過去和今天聯系起來的方法和途徑[2]?
可以從一個不起眼的公共設施——窨井蓋說起。它們在城鎮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這么一個普通的公共設施,很少有人認為它能代表什么。2011年11月,有人在古都南京街道上意外發現了幾個民國時期的老井蓋,這些井蓋刻有“交通部首都電話局”“工務局”的繁體字樣,樣式精美,簡潔大方,還能正常使用。建筑專家認為這些老井蓋工藝令人敬佩,藝術價值極高,歷史價值和中山陵幾乎相等。但是城建部門聽聞南京還有這樣的老井蓋非常驚詫,他們認為:“舊井蓋不能代表南京的新城特色”,“即使有,也應該換成新的”。
這就是現在絕大多數涵蓋歷史信息的公共設施的狀態。城市建設從沒有如此欣欣向榮,大家竭力構建所謂的上層建筑和人文風景,然而在這鋪天蓋地的嘈雜和浮躁中,公共設施——作為一條認知城市歷史的重要途徑和恢復公眾文化記憶的重要道路,卻是被長期摒棄和忽視。
這也給高校公共設施教學提出了重要命題,在進行設計時不能割斷城市的歷史。公共設施設計教學不能只注重實用功能,還要能展示當地城市的文脈聯系和歷史特征,從而增加市民對藝術教育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公共設施設計教學應基于城市自身文化發展的土壤尋求適宜的切入點。否則,現在人們所做的不僅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在加速城市精神的毀滅。
二、公共設施設計教育與當地城市特色之間存在的問題
“公共設施”(PublicFacilities)一詞誕生于英國,在國外它被市民稱為“街道家具”(StreetFurniture),可略見其在城市系統中的美學重要性。通常認為城市公共設施的概念包含兩個部分:一是處于城市環境中的各種服務市民生活的便利設施系統;二是為公眾提供審美功能的文化設施系統。公共設施是的融工業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及環境藝術設計于一身的新型設計類別,它與城市的產生、發展、興旺和衰落息息相關。一般來說,城市公共設施主要包括公交站臺、座椅、垃圾桶、路燈、電話亭、公告牌、指引牌、信息屏等為人們提供方便的固定設施,屬于城市的細節設計,起著協調人與城市環境關系的作用。
從現有歷史資料上看,商周時期的祭天場、古羅馬的城市排水系統、奧林匹克體育場等都是較早的公共設施。從挖掘出來的城市遺跡來推斷,中國古代的城市如長安設施完善合理、富有“天人合一”的特色。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革命促使公共意識逐漸代替私人觀念,現代意義的西方城市興起之后,公共設施變得更加普及。
但是,中國歷次革命的不徹底導致在社會中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意識,在如何定位與發展城市特色決策上存在不足,加上社會教育水平的低下,致使無意識思想滲透在國民內部,民眾缺乏公共意識,導致當代經濟快速發展而公共設施設計水平低下。
另外,由于我國的城市規劃建設還處于不成熟階段,一種觀點認為,在城市里公共設施設計中功能簡單化和控制制作加工成本是應該首要考慮的問題。這種觀點使得地域文化被忽視了,造成了城市之間文化相互抄襲的現象,形成了當今大部分中國城市單一乏味、沒有任何識別性的文化現象。因此,作為城市重要組成部分的城市公共設施設計,往往難以體現城市公共設施的個性。以當代著名設計師諾曼·福斯特(NormanFoster)設計的一款公交站臺為例,2009年南京市政府慕名花巨資“進口”了數十個站臺。這款站臺設計理念采用歐洲現代極簡主義造型,材料采用不銹鋼材質,曾在西方城市建造中獲得過成功,但將其放置于南京這樣一座古都氛圍中就十分不協調了。
因此,在這些思維指導下的公共設施設計教育缺乏城市地域特色,其表現為:首先,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美學符號過于混亂,與環境和周邊建筑的風格格格不入,并不相互協調配合。城市公共設施沒有采用統一規劃、設計和制作,因而不僅沒有美化城市環境,反而使城市各區域缺乏應有的整體感。其次,城市公共設施設計作品風格過于雷同單一。每一個區域由于歷史形成的特色及地域感被日趨簡單化的趨勢所沖淡至無。中國幾乎每一座大中型城市都蘊涵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然而現今的情況是,各個城市的設施基本都像復制品,很難讓人感覺到身處在不同的城市里。
三、城市特色公共設施設計與教學融合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建設步伐的加快,公共設施設計在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所開設的專業課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由于該課程橫跨專業的幅度較大(相關專業有環境設計、工業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等),且社會上對于設計的要求更新得非常迅速,一直是學生在大學四年中學習中的難點[3]。如今隨著城市文明的發展,公共設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因此改進教學方法,將理論盡快結合實踐是課程改革的當務之急。根據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在進行教學時需要注意如下幾點:endprint
1.發動公眾參與城市公共設施設計和實施的全過程中
城市公共設施除了是城市美化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給市民提供服務。在設計過程中要選擇性地聽取群眾特別是文化學者和民間藝人的意見,吸收好的理念運用到設計中,共同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共設施。
2.應該重視對城市文化深層次積淀的理解
城市公共設施設計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還應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學生應該摒棄中庸的設計思想,在深層上挖掘內涵進行傳承和創新。如在教學中可以針對每個城市所具有的不同“性格”,如北京的大氣莊嚴、南京的民國內斂、上海的海派包容、蘇杭的清麗秀雅等,進行有目的的提煉和挖掘,并找到相對應的文化元素和資料進行深化。
3.應該提煉當地城市特有的形態、色彩和符號并在規劃中統一運用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面孔”,要試著提取典型的元素結合現代審美進行設計,整體和細節都要做到與城市風格相吻合,最終與整個城市面貌和諧統一[4]。
4.開展實地考察并撰寫調研報告
開展實地考察并撰寫調研報告,是一個重新認識城市文化的重要教學步驟。在講授基礎知識以后,可以選擇歷史文化氛圍濃厚的地區作為課程考查對象。學生根據意愿選擇地點進行考察并撰寫調研報告。調研報告內容大致可分為基本情況部分,如周邊環境、人口密度、階層分布、收入情況等;公共設施種類部分,如新舊率、使用頻率、使用滿意程度等;設施設計部分,如創意來源、造型創意和相關媒體資料等。
5.陳述報告成果
陳述報告成果,一般應鼓勵學生在調查的現場進行。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對身邊的公共設施進行一定的思考,在作品中提出意見和建議,并在實際現場中進行“回爐”,接受市民的二次檢查。這樣設計思維和課堂的理論內容就有了實際依據。
通過這些手段,學生的觀察能力、技巧和表述能力等都得到了鍛煉,可以說是一個一舉多得的教學環節。通過交流,學生的不足如知識積累、思維、溝通能力等也暴露無疑。以此為基礎,在教學中就可以進行相應的訓練,這樣一來學生再進行學習理論和制作作品就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當前許多其他類型的藝術設計面臨的問題一樣,高校的公共設施設計教學面臨著如何深入立足城市和當地實際的問題。從城市特色出發研究公共設施教學,就是從人們生活的環境和實際出發,是當代教育與當地城市內涵聯合的“眼睛”,透過這個心靈的窗戶,可以看到城市的深沉的歷史和其特有的文化內涵。參考文獻:
[1]約翰·博格.觀看之道[M].戴行鉞,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3.
[2]陳丹青.退步集[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3.
[3]史洪.公共設施設計教學方法初探——將實地考查融入教學過程中[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8):11.
[4]盧潔.長沙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的湖湘文化特征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