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實
摘 ?要:我國節能減排的宏觀政策法律環境初具雛形,完善穩定的碳交易市場,是確保碳交易實踐得以正常進行的重要前提。本文圍繞中國碳交易市場框架構建展開研究,從碳交易市場框架設計的根本目的、碳交易市場機制構建、碳交易市場的參與主體以及碳交易市場的保障體系等方面入手,探討構建構建中國碳交易市場框架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碳交易;市場框架;構建
一、引言
碳交易是一種新型金融交易活動,目的是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降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作為緩解氣候變暖壓力的主要途徑,碳交易受到了各國政府的廣泛關注。中國是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碳交易前景廣闊。我國承諾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總值將縮減至2005年的一半左右,但從《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上的相關內容來看,要兌現這一承諾頗有難度。在部分省市建立碳交易試點市場,是逐步實現碳減排任務的有利嘗試。
二、現階段我國碳交易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缺乏健全的碳交易市場。結合我國現階段碳交易活動開展情況來看,由于缺乏低碳標準權以及低碳話語權,我國碳交易活動的順利落實受到了嚴重影響。相較于歐美等發達國家而言,我國碳交易起步較晚,有關碳交易的法律制度也并不完善。另一方面,現行清潔發展機制(CDM)所涵蓋的核心法律內容,均由歐洲法律概念演變而來,所以在和歐美國家進行碳交易活動時,我國優勢并不明顯。由此可見,我國在整個碳交易產業鏈上明顯處于弱勢地位。雖然我國每年為國際碳市場供應了大量的減排量,但是大多都被發達國家的碳貿易商以低價買進后,再用高價轉手到二級市場,從中牟利。即使我國現階段在各地區開展了碳交易市場建設活動,但現有碳交易市場大多是以項目交易為主,并非真正意義上的交易合約。同時,從我國現有碳交易市場發展情況來看,由于交易成交案例實屬鳳毛麟角,各行各業普遍參與性不高。相較于歐美發達國家的碳交易市場,我國碳交易市場各方面均存在極大的不足,建設健全的碳交易市場刻不容緩。
(二)碳交易市場議價能力弱。作為碳交易市場上減排量最大和碳排放權第二大的國家,我國完全喪失了碳交易定價權。我國現階段并沒有直接主導國際碳交易活動,在CDM活動中多扮演的是買方角色,所以整體而言,我國碳排放議價能力并不強。在參與碳交易活動的過程中,我國現有碳交易信息的支持體系還不夠健全,所以有關碳交易的監督工作并沒有真正落實到位。在此情況下,交易雙方信息溝通存在阻礙,交易活動很難順利進行。部分碳交易活動是以企業和境外買方直接交易的方式進行的,考慮到雙方戰略合作等方面,實際成交價格勢必會和市場價格存在出入。同時,中西方碳交易市場環境本身就有所不同,信息透明度低,這些條件顯然不利于中國企業在碳交易過程中展現出優勢。另外,在碳排放交易環境中,其他國家均參照的是歐美發達國家交易所設定的市場價,而中國因為并沒有建立明確、規范的交易規則,所以長久以來,交易價格會被買方接機壓低,每年都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損失。雖然我國在正確碳排放權利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因為碳排放權利的界定繁榮復雜,流程多,并非短期內就能實現,因此長久以來并未獲得任何顯著效果。
(三)碳交易相關法律制度不夠完善。隨著國際碳減排交易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我國現有相關法律機制還存在諸多不足。例如,現行相關法律存在諸多漏洞,立法層次明顯不符合新時期的基本國情,有關規定過于籠統,參與主體的設定存在模凌兩可的現象,對違反碳排放權相關交易行為的懲罰制度缺乏法律效力,市場管理、交易規則不符合規范,政府監督等法律嚴重違背顯示,這一系列問題,明顯制約了碳交易活動在正常開展,同時也是碳交易市場構建過程中,所需掃除的最大障礙。
(四)碳排放測量評價的標準不符規范。當下我國低碳產品認證制度正在逐步完善,從技術的層面來看,考慮到我國目前并沒有正式發布任何基于我國基本國情的碳排放核算標準體系以及評價系統,所以我國目前只能以被動的狀態進入國際碳交易市場,接受不平等待遇。從碳排放數據庫建設方面來看,我國碳排放數據統計體系仍處于建設階段,目前還是以能源以及土地利用數據作為主要參考,并未設立符合我國碳交易市場現狀的碳排放是護具庫。但是,碳排放評價數據庫的建設,是有關國內企業碳排放量配額分配以及碳排放評價相關政策制定的主要參考依據。最后,從執行情況來看,因為缺乏一個規范、專業的碳排放評價機制進行約束,所以各類執行工作的落實情況并不理想。即使部分地區政府發布了相關法律法規,但細化到具體行業或者產品層面的碳排放測量與評價標準并不多,而且考慮到各行各業經營性質與生產特點方面的差異,在建立行業碳排放測量標準時,往往會存在嚴重分歧。
(五)碳排放權初始配置不合理。碳排放交易活動的正常進行,均需建立在碳排放權初始分配的基礎上。簡單來說,碳交易的完成,務必要以總量控制的碳排放配額初始配置作為重要前提。現有的碳排放初始分配方式主要有兩種,分別是免費分配以及拍賣分配。我國目前所使用的碳排放初始配額分配方式以免費分配最為常見,就是通過碳排放企業按照企業生產需求提交申請的方式,經有關部門審核批準后,獲得碳排放的資格。這種分配方式在激發企業參與碳交易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方面能夠發揮出顯著效果,因為這種方式有利于幫助企業節約一定的生產成本。不過這種分配方式存在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資源配置效率低。另外,這種配置方式有違公平性,因為碳減排規模較小的企業在獲取碳排放權方面并不具有優勢,它們在市場競爭中處于處于弱勢地位。
三、中國碳交易市場框架構建研究
(一)碳交易市場框架構建的根本目標。碳交易市場框架的構建目的,并非僅限于構建碳交易市場,而是利用最小的經濟、環境成本,在優化各類節能減排資源的同時,在市場機制調節功能的輔助下,實現減排效果的理想化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也就是說,中國碳交易市場框架的構建,務必要遵循結合國民經濟增長合理設置碳排放,促使碳排放權交易價格與排放成本達到平衡的基本原則。概括而言,中國碳交易市場框架是以強制性為主,自愿性為輔的跨區域性或全國性交易市場。endprint
(二)碳交易市場框架的構建模式。從各國碳交易市場的構建情況來看,碳交易市場的構建模式有三種,分別為自上而下模式、自下而上模式以及混合模式。自上而下模式更適合具有一定碳交易市場基礎的國家,主要是利用制定覆蓋整個國家、地區碳交易市場法律政策與運行機制的方式,構建碳交易市場。這一類型的構建模式是構建碳交易市場框架效率最高的方法,不過該模式并不能很好地滿足參與企業的內在需求。自下而上模式則更適合地方企業碳排放交易需求比較高的國家,主要是通過借鑒其他各國區域性碳交易市場構建的成功經驗,提出相應的構建方案,經政府相關部門審核批準后正式開啟構建工作。利用該模式進行市場框架的構建,能夠為全國性的碳交易市場奠定良好基石。不過,該模式更傾向于各地區碳交易市場框架的構建,一旦各區碳交易市場初具規模,極有可能阻礙全國范圍內,統一碳交易市場的構建。混合模式,則是結合當地發展的實際需求,自覺主動地進行區域性碳交易市場的構建。當地方碳交易市場發展得足夠成熟穩定后,再由國家統一將各地方碳交易市場聯合成一個全國性的碳交易市場。混合模式無疑是涵蓋了其他兩種模式的優點,不過該模式同樣存在不足,就是在實現個地方碳交易市場聯合工作時可能將面臨不少困難。結合我國基本國情與碳交易需求,選用混合模式構建碳交易市場最為合適。
(三)碳交易市場運行的核心機制。中國碳交易市場相關機制的框架構建,主要涵蓋三大重要板塊,分別是:完善碳排放交易相關立法、確立碳交易運行機制以及加強地區碳交易市場連接機制的制定。對現行碳排放交易相關立法進行完善,充分發揮出國家碳排放所有權法律效力的約束性,是確保碳交易活動得以正常進行、碳交易市場秩序穩定的主要策略。因此,在未來我國應加快有關碳排放權交易相關法律法規的立法進程,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碳排放交易法》,對碳排放交易活動所涉及的各方面內容進行明確劃分,并對違反相關法律規定的行為設置明確的懲罰制度。其次,應發布與之相應的法律法規,明確規定我國碳交易活動的主要方式與具體流程。利用這一系列措施,進一步提高碳交易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使我國碳交易市場各項工作的執行有法可依。應在《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運行管理法》以及《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的基礎上,頒發《溫室氣體強制減排交易管理法》,通過強制性法律效力的實施,進一步明確碳交易市場中的各組成部分,為深入落實碳交易市場的建設工作提供可靠保障。最后,為真正實現全國性碳交易市場的構建,務必要加強地區碳交易市場連接機制的制定。在制定連接機制時,可充分借鑒其他國家相關法規制度,以確保連接機制的重要功能得以順利實現。
(四)碳交易市場法律保障體系的構建。碳交易管理機構、碳排放交易平臺、都試點企業以及第三方核查機構,均為中國碳交易市場中,不可或缺的參與主體。為深入落實中國碳交易市場的建設工作,促進中國碳交易市場的健康發展,確保各參與主體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政府等相關部門應在碳交易市場建設過程中,充分發揮出自身具備的職能,積極落實法律保障體系、政策保障體系以及市場監督體系的建設工作。碳交易市場的穩定運行,離不開相關法律法規的制約。從歐美等發達國碳交易市場建設的相關經驗來看,我國應對現有法律法規體系進行完善。以立法作為切入點,明確指出碳交易市場運行的根本目標、運行制度、管理方式以及評測方法。最后,在進行市場監管體系的構建工作時,務必要遵循科學、合理的基本原則,充分結合國家節能減排的總體目標以及各地區發展情況、產業結構特點,以確保市場監督體系得以大范圍地覆蓋。設置專門的市場監管組織機構,明確組織職能,以確保充分發揮出組織在市場中的監管作用。設立獎懲機制,對碳交易市場中的違規行為嚴懲不貸。關于法律保障這方面,既可選擇單獨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也可在現有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進行完善。
參考文獻:
[1] 趙智敏,朱躍釗,汪霄等.淺析構建中國碳交易市場的基本條件[J].生態經濟,2011,25(04):70-72.
[2] 殷維,譚志雄.基于森林碳匯的中國碳交易市場模式構建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1,26(04):96-99.
[3] 陳波.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構建及宏觀調控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24(11):7-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