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云
摘 要:高度信息化是當今時代特征之一。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技術革命一日千里,并不斷深入地影響著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大學生是網絡世界的主體和主要受眾,其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學習和生活方式等,在網絡氛圍的長期影響下,已逐漸呈現出有別于傳統社會的某些特質。所以,把握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分析存在的問題,堅持創新的原則,并通過適當的途徑,將網絡與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結合,是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2-0110-02
一、新形勢下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效
近年來,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顯著成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建立了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的專門網站。許多高校以“中國大學生在線”為龍頭,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如清華大學的“紅色網站”、北京大學的“紅旗在線”、西北工業大學的“視窗”、浙江大學的“求是潮”、武漢大學的“自強學堂”等等。它們利用這些網站開設網上黨校、網上團校,設立理論學習、時事政策、思想政治理論課輔導和答疑、心理咨詢、學生生活服務等專欄,使其成為大學生學習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臺。二是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融入到綜合性網站之中。高校綜合性網站一般分為校級與院(系)級兩個層次,這些網站以大學生為服務對象,因而具有較高的點擊率。三是部分高校配備了一定數量的專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局部開展了師生之間的網絡互動,如利用網站的信箱、留言板、BBS論壇、QQ群、電子郵件、微博、微信、易信等進行交流,南京大學的“小百合論壇”、中山大學的“逸仙時空BBS”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可見,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已經形成,并日益成熟。當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建設、發展和維穩中發揮著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新形勢下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1.缺乏專業管理人才
當前,互聯網發展迅速。大學生求知欲強,其探索能力、實踐能力均處在較高水平。他們從小就開始接觸網絡,而我們現在的高校政工隊伍有很多是工作后才經過培訓開始利用網絡的,他們中很多人,尤其是年齡比較大的,在認識程度、知識結構、素質能力等方面還不能很好地適應當今網絡時代的要求,無論是網絡的知識水平還是網絡的技術水平均有一定差距。
2.虛擬與現實矛盾給大學生身心健康帶來一定危害
網絡世界中人與人的交往與現實社會相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交往范圍廣,關系更加平等等優點,可以使人們更好地相互溝通。一進入網絡,就有機會與陌生人相識,并和志趣相投的人交流,猶如身臨其境。雖然這種虛擬世界比現實世界自由,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會造成人際關系的信任危機,甚至被欺騙、被愚弄。
3.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內容滯后
就目前形勢看,資本主義文化成為網絡世界中揮之不去的文化陰霾,西方敵對勢力正不顧一切地利用網絡向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惡意攻擊。而廣大大學生網民所處的年齡階段決定了他們目前正處于迷茫期,對基本政治理論、政治方法的掌握和理解還有待鞏固和完善,因此,必須針對廣大大學生網民的心理特征,結合當時當地的網絡環境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以確保他們對國家、階級和社會制度等根本問題保持足夠的警惕和清醒的認識。
4.缺乏健康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網絡中充斥著大量包含色情、暴力、兇殺、怪異、荒誕等刺激性內容的網站,也有些網站涉及網絡犯罪、網絡黃毒、網絡賭博等內容。紛繁雜亂的網絡環境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身心健康,對弘揚正能量和有效開展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起著極大負面作用。
5.缺乏吸引力
近年來,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將網絡和多媒體技術與課堂教學、課外實踐活動相結合等方面進行了一些積極的嘗試,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思想政治教師專門化、思想政治教材規范化、教育時間集中化、教育對象被動化的“單向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就教育內容而言,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高度抽象化,內容千篇一律化傾向還比較嚴重。
6.監管力度不足
目前,高校各部門都建有自己的網站,他們更注重的是本單位、本學院工作職能在網站中的體現,往往只顧建設自己的二級網站,而對全校性的工作,如教育教學、精神文明建設、思想政治工作等,就難以全面、準確地在各單位網站中體現與落實,存在校內網絡資源“各自為網”、“小而全”的現象。
三、新形勢下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基本原則
1.積極適應網絡文化的特點,使思想政治教育同網絡文化有機結合
網絡文化具有如下特點:一是豐富、生動性。互聯網上的信息量巨大,內容涉及面廣,無所不包。同時,網上信息集文字、圖像和聲音于一體。二是開放、多元性。網絡世界具有巨大的開放性,任何人、任何文化都可以在其中互相溝通、互相交流,形成多元價值觀并存的網絡氛圍。三是自由、自主性。網絡社會是一個高度個性化的社會,面對浩瀚的網絡信息,上網者具有相對自由的選擇權。而且互聯網上人們可以將自己的思想見解,通過各種傳遞方式自由表達出來。四是參與、共享性。在網絡文化的生產和消費過程中,人們不僅可以將自己對人生的感悟、社會的思考等全面地展示給公眾,也可以在網絡上瀏覽他人發布的信息,分享他人的思想和喜怒哀樂。在網絡世界中,每個網絡受眾又都是文化的主動參與者,既可以成為文化創作者,也都是網絡文化的消費者。
網絡文化是實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必須充分適應和利用網絡文化的特點。也就是說,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富有成效,必須同網絡文化的特點有機結合,使二者高度統一,而不能“兩張皮”或“貼膏藥”,否則,效果將大受影響。endprint
2.科學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寓教育于網絡互動之中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特殊性:一是教育對象具有明顯的不確定性、游離性和差異性,從而導致教育者的信息傳播和實踐活動具有明顯的目標不確定;二是由于教育者身份的隱匿性,其權威性和被信任度不高,加之教育對象自主意識不斷提高,因此容易導致他們對教育內容的不認同,進而影響了對教育內容的接受和內化。三是網絡的數字化虛擬狀態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關系趨向模糊,教育者與受眾的地位日漸平等,彼此具有明顯的相對性。所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準確把握這些變化與特殊性。首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必須具有吸引力,不僅要能夠吸引網絡受眾的眼球,而且還要能夠打動他們的情感,震撼他們的心靈。其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要靈活多樣,喜聞樂見,既要讓受眾覺得有意思,又要使他們能夠受教育。再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體現互動特質,要能夠使受眾參與其中,讓他們發表見解,展開討論,相互啟示,在互動中提高認識,受到教育。
四、新形勢下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
1.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網絡文化活動
高校在網絡環境下的德育策略、手段、措施都必須結合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除了做好傳統的課堂教育教學外,更應當使學生的課外生活豐富多彩。要加強對校園網絡文化的監督和管理,努力研發新技術,對校園網絡建設提供必要支持。在大學生黨團干部以及學生會的組織帶動下,注重提高學生參與校園網絡文化活動的積極性。
2.增強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應在校園門戶網上設置“理論之窗”、“熱點評論”、“綜合新聞”之類的特色板塊,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融入校園網絡,以確保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政治導向。同時,要增加專業學習、就業指導、心理咨詢和校園活動等信息,通過為大學生提供更有效、更快捷的服務來拉近思想政治教育網站與大學生之間的距離,從而增強大學生對校園網中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內容的認同感。
3.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
加強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有一支適應時代要求、政治素質好、理論水平高、業務能力強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首先,要不斷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業務能力。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政治素質,才能引導青年大學生抵制不良網絡文化的侵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加強網絡兼職評論員和網絡輔導員隊伍建設。當前,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問題已經引起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探討,輔導員隊伍職業化建設理應包含網絡輔導員隊伍的建設。
4.積極拓寬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首先,要充分發揮校園網的育人功能。校園網是學校的門戶網站,內容受到學生普遍關注,點擊率也比較高。高校要在做好網絡信息服務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校園網的育人功能,使校園網成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臺。
其次,建設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是高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要充分發揮網站的媒介優勢,使之成為內容豐富、觀點權威、材料翔實、形式多樣的網上思想政治理論庫。利用網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簡單地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材料搬進網絡,主題網站要注重原創性,要在內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不斷創新。
最后,積極利用BBS論壇、博客、電子信箱、網絡聊天室、QQ聊天工具、貼吧、微博、微信、易信等各種網絡媒體手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QQ、MSN、微信、易信等互聯工具具有交互性和平等性的特點,能夠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電子郵箱是師生互動的重要工具,而微博、微信、易信等新型網絡媒體工具更是得到大學生的普遍喜愛,輔導員和教師可以開通自己的微博、微信和易信,對時事新聞、熱點問題等進行評論,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郭佳鋒.淺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與啟發[J].當代學術論壇,2009,(3).
[2] 姜艷華.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探析[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12).
[責任編輯 王 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