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國蓉 邵斌
摘 要:昆曲在古典藝術、古典文化史上具有活化石的地位。昆曲的保護和傳承是勢在必行的事情。自2001年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之后,關于昆曲的一系列保護工作積極開展。總結十年來的昆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成果,主要有昆曲保護政策、昆曲文物資料的搶救、劇目建設、人才培養、昆曲交流普及、昆曲學術研究成果等六個方面。
關鍵詞:昆曲;傳承;保護;影像
中圖分類號:J8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12-0034-01
十年來昆曲的保護和傳承確實取得了卓越的成果,這也充分說明了兩個問題:(1)從國家以及各個組織的積極工作中我們可以看出,昆曲的保護和傳承確實是一件勢在必行的重要行動。(2)總結十年來的工作成果,我們也發現對于昆曲的保護和傳承都還停留在傳統的方式上。所以,我們提出昆曲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的十年計劃,利用現代化的數字技術整理和集中已經取得的成果,并開辟新的保護和傳承的方式,使昆曲文化遺產傳播廣泛、后繼有人、綿綿不絕。
一、昆曲影像數字典藏中心
在十年來昆曲的保護和傳承的基礎上,全國各大昆劇院、高校,各個中央和地方電視臺,以及博物館、圖書館,中國昆曲博物館等各個昆曲表演及研究單位,還包括很多昆曲愛好者,他們都收藏和保存著大量的昆曲原始資料,是一份寶貴和龐大的財產。但是卻分散于各個機構、組織或個人手中,沒有一個全面完整的資料中心。
我們提出昆曲影像數字典藏中心的建設。中心可以和全國各大昆劇院、高校、電視臺、中國昆曲博物館等各個單位合作,運用數字化技術將分散的資料集中,從而建成一個中國最全的昆曲舞臺演出影像、電影、名家訪談、曲譜、手稿、文物等數字資料的收集、存儲、分類、檢索、發布的多媒體數據中心,并通過網絡向全世界的昆曲愛好者和研究者提供公益性的檢索服務。
二、經典昆曲劇目系列數字電影項目之《牡丹亭》
(一)中國電影是由一部戲曲電影《定軍山》開始,戲曲電影也是中國獨有的類型電影,戲曲電影曾經擁有輝煌的票房歷史。如今,中國電影的各方面日漸成熟,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全國沒有拍攝過一部高水平的主流戲曲電影。
(二)2004年,著名作家白先勇聯合兩岸三地的精英和蘇州昆劇院共同打造了青春版《牡丹亭》,在全國各大城市、各大高校,以及美國西海岸進行世界巡演200場,為蘇州昆劇院培養了“小蘭花”,也為“小蘭花”團隊贏得了世界范圍內的廣泛知名度和美譽度,同時也培養了一大批的年輕觀眾;
(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6年隆重舉行莎士比亞、湯顯祖、薩萬提斯三大文化巨匠逝世400周年紀念活動。《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昆曲、中國傳統戲曲乃至中國的重量級文化名片;
(四)昆曲電影的制作和經營可以形成一個文化產業的骨干企業,生產文化精品、培育領軍人物,實現文化產業產業鏈的核心環節。
(五)昆曲是中國傳統戲曲、傳統審美、傳統文化的代表,昆曲電影的出品有利于提升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品牌和文化內涵。
三、百折昆曲折子戲動畫計劃
折子戲是昆曲發展日臻完善的產物,昆曲的舞臺藝術遺產全都集中在這些經演不衰的折子戲里面。戲曲動畫人物造型將取材畫家高馬得的戲曲人物作品,唱腔及身段取材非遺國家傳承人等藝術名家,邀請資深的昆曲音樂創作及配器名家擔任音樂制作人。
四、昆曲文化數字化體驗計劃
文化需要體驗、需要親歷,只有身臨其中才能體會文化真正含義和美,借助現代數字化技術來完成這樣的體驗與互動,把昆曲文化體驗運用現代技術虛擬化、數字化,并與劇場演出、廳堂演出等結合形成現場觀摩與虛擬體現相結合的新型文化體驗項目。以蘇州科技學院數字化產業研究所開發的《虛擬昆曲博物館》為例,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將昆曲藝術(口述非物質遺產)和園林藝術(物質遺產)相結合展現的創作方式,將影視節目鑲嵌在一個虛構的劇院博物館空間內,實施實景教學。以蘇州全晉會館為模型建造別具風格的戲臺,其中昆曲的歷史包含了昆曲的起源、繁盛、消衰、沒落以及復興這五個演變階段,按照“博物館”的慣例,把歷史這部分文字材料安排在石碑上,進行交互來查看具體內容。
五、昆曲藝術遠程教育計劃
目前,我們已經制作教育部網絡公開課《昆曲藝術》,并且已經累積了眾多名家教學和訪談的影像資料,還將繼續邀請文化遺產傳承人,梅花獎獲得者等表演藝術家,“小蘭花”等一批青年演員,曲家進行教學和訪談的錄影工作。將所獲得的影像資料集中,全世界范圍內的昆曲愛好者均可以通過“空中大學”系統向藝術家們學習昆曲、分享他們的昆曲記憶。
參考文獻:
[1]孫崇濤.戲曲文獻學[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2]周秦.蘇州昆曲[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4.
科研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高校昆曲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編號:2010SJB760015);
教育部人文社會規劃課題《昆曲非物質遺產影像數據庫系統建設》(編號:11YJAZH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