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以橋
(贛南師范學院 江西 贛州 341000)
等郎妹是全國解放以前客家山區一種畸型的婚俗,年幼女孩嫁到沒有男孩的家中,苦苦等待婆婆為自己生一個丈夫。電影《等郎妹》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客家山區。客家女潤月幼年喪母,十歲便被無力撫養她的父親送到王家做等郎妹。阿姆(婆婆)桃花當年亦是等郎妹,不料苦苦等到的丈夫卻命喪南洋,留給桃花唯一的希望便是腹中胎兒。桃花生了一個男孩,取名叫思煥。因為桃花身體不好,農忙時,家里請來幫工春生。春生的勤勞和對潤月的照顧,招來一些人閑話,桃花把春生給辭了。桃花擔心春生和潤月會生事,便趕緊讓思煥辦成人禮“出花園”,之后立即與潤月辦婚事。十六年的辛苦勞作和等待,潤月終于等到了同她一手帶大的小老公思煥成婚。而新婚之夜,受過教育的思煥卻無法逾越心中的倫理束約——在這個十六歲少年的心中潤月是阿姐,不是老婆,他不肯與潤月圓房。思煥為了躲避被抓兵,悄悄離家去南洋打工,阿姆發現后,撕心裂肺地痛哭并責怪潤月,潤月陷入絕望的等待中。南洋傳來思煥的死訊,桃花哭得死去活來,但她知道,潤月會更痛苦,不讓把死訊告訴潤月。春生同情潤月家的不幸,經常幫助潤月乾農活。潤月知道婆婆不喜歡她和春生一起,對春生的幫助,一一拒絕,一心等待思煥回來。挑鹽路上,春生無意透露了思煥的死訊,潤月“怨恨”自己害死思煥,跳河尋死,被春生救起。等郎妹阿菊小丈夫的死,使桃花擔心自家的香火會斷,找叔公商量,叔公提議讓春生與潤月結婚。春生在洞房正準備揭紅頭巾時,收到思煥的南洋來信,潤月悲喜交加,她毅然摘下了頭上的發簪,選擇了遙遙無期的等待……
電影版的等郎妹中畫面整體色調灰暗,在影片中出現的畫面多為音樂天氣,由于影片取材于客家地區,其中的服飾、飲食、風俗喜歡、音樂都帶有典型客家地區的特征。
在影片中運用了多首體現客家音樂特征的歌謠,這些歌謠與故事情節緊密結合,體現了主人翁命運的同時也體現了客家音樂的特征?!霸氯绷?,月圓哩,等郎妹子好孤凄”短短幾句歌詞和著船夫撐船時的吟唱似乎是在片頭就通過這首帶著悲涼意味的山歌告訴著人們,等郎妹的那一生充滿著等待與凄苦的命運,在并在這首山歌中透過小潤月的父親他惆悵的身影,將作為父親當時的復雜心理通過船夫的山歌表現的更加委婉動人。
“十八嬌娘,三歲郎,半夜想起,痛心腸。等到郎大妹已老,等到花開葉又黃”這對民歌在電影中用童聲演唱,仿佛就在訴說著小潤月的心聲,小小的年齡,幫忙照顧著自己將來的丈夫,可自己也還是個孩子,內心中也渴望的到他人的關懷與照顧,但她卻始終謹記自己是王家的媳婦,這種思想似乎已經在小潤月的腦海中根深蒂固了。
“月光光照地塘,騎白馬過蓮塘,娶個媳婦十七八,不知是姐還是娘”這首歌謠在這部電影中多次出現,但同一首歌謠每一次在電影中出現時所給人的帶來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在思煥年紀還小的時候,潤月唱起這首歌謠的時候是愉快的,內心充滿著希望,她盼著思煥能快快長大,自己也不枉等了她這么多年,對于潤月來講,思煥是她一輩子的希望與寄托。
在電影中第二次響起這首歌謠時,潤月瞞著阿母讓思煥下了南洋,這時的潤月處在無盡的哀傷當中,因為她不知道,思煥這一走要到什么時候才能再回來,也許會像許多下南洋的人一樣,一去就再無音訊了。而等待著潤月的生活就如同老啊母一般,每天晚上數著豆子,在無盡的也數著,等著,如此的等待一生。對善良的潤月來說,她不忍打破思煥下南洋的愿望,同時也不想讓阿母傷心,所以她選擇一個人承受著。在深夜里,同樣是下著雨,再次出現了“月光光照地塘,騎白馬過蓮塘,娶個媳婦十七八,不知是姐還是娘”這次歌謠的出現伴隨著的是潤月的哭聲與窗外的雨聲,這樣的一種場景設計很難讓人不跟著悲傷起來,歌謠的吟唱是低沉的,聲音微弱的,讓人聽著也跟著潤月悲傷起來。
另一首民歌的出現也給人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阿妹不曉哥的心,哥心似火妹似冰”只有短短的兩句,但與之前不同的是,這首民歌的演唱采用的是男生演唱的形式,粗獷豪邁的把這兩句演唱了出來,這時的潤月得知思煥已經不在的消息了,悲痛萬分,在一旁的春生看著潤月傷心,內心也十分的心疼,但他不能說出來。這兩句簡短的民歌卻幫助了春生講出了內心的話語。從這樣的一種音樂與電影中故事情節的安排不能看出,客家人含蓄內斂的性格特征。
電影《等郎妹》講述的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客家地區,但在電影中我們不難發現,音樂制作人將多種西洋樂器演奏的音樂也運用到了這部充滿典型客家地區特征的故事情節中,這樣一種中西結合的方式在電影中不但不顯得突?;蛳嗷_突,反而豐富了電影的音樂素材,從而為故事情節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在電影一開始出現了用鋼琴演奏的一組聽起來不協和的音調,音樂先向上小二度級進后反向小二度下行,然后再向上跳進,這一聽上去簡單用鋼琴演奏的音調貫穿了整部電影,這一組音調在聽覺效果中顯得憂郁,灰暗,同時這樣一種音級間的進行也給人帶來的一種忐忑不安的情緒,似乎也預示著劇種主人翁命運。這樣一組音調的進行同時也很好的配合了整部影片,灰暗的畫面色彩,使人們在視覺與聽覺中都能感受的到影片中故事所發生的場景以及在視覺與聽覺兩個方面同時帶給我們對故事情節及人物命運的預想。
在《等郎妹》這部電影中的音樂中還運用到了小提琴與大提琴。第一次出現小提琴的時候是在潤月聽到阿母說讓她與思煥成親的時候,在這里運用小提琴甜美的音色,仿佛在描繪著潤月的心中的喜悅,對她自己等了思煥這么多年來終于看到了這一天的喜悅之情。此時小提琴演奏的旋律是那首小時候潤月抱著襁褓中的思煥哄他入睡的時候經常哼唱起的歌謠,用小提琴中高音區的音色來描繪此刻潤月的心情讓人從音樂能體會到含蓄善良的潤月對能成親的那一刻的喜悅。再次運用到小提琴的時候是在潤月在深夜讓思煥下了南洋后,潤月思念思煥時,小提琴音調再次響起,但與之前的旋律相比較節奏上更為緩慢,低沉,如泣如訴的在向人們訴說著潤月心中的悲傷與凄涼,同樣的小提琴演奏出的旋律但配合電影中的故事情節表達出的感情則完全不同了。
在潤月聽到思煥已經不在的消息時,背景音樂采用了大提琴,小提琴與鋼琴的相結合演奏形式,旋律中多采用了緩慢進行的附點節奏,如同人哭泣、抽泣的聲音。在這段旋律中鋼琴所采用到的音區較低,深沉、悲涼。
在影視劇中音樂的表現形式和方法是通過聲、光、電、磁和機械的形式表現的,同時也是通過畫面語言、文學語言、音響語言來完成的。而音樂作為電影藝術中一個重要的表達元素,在影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梢哉f電影與音樂是骨肉相連的事物。人們的眼睛和耳朵在同一時間接受訊息,視聽覺共同作用于我們的大腦,音樂推動者劇情的發展,并且一直保持著和畫面的節奏統一。
音樂能為影片的局部或整體創造一種特定的氣氛基調,從而深化視覺效果,增強畫面的感染力。這種音樂不是簡單重復畫面的內容,而是細致入微地為影片營造一種背景氛圍。在《等郎妹》這部影片中,音樂的素材多來源于客家音樂,在封閉的圍屋、濃墨黑色的瓦頂、淅淅瀝瀝的雨聲、木屐走過巷道的回響、貫穿頭尾的兒歌、山歌,無時無刻流露出濃郁的客家風情。此外,為了電影中故事情節的發展,導演運用了采用同一旋律多處使用的方法,例如,在影片最開始處,出現的用鋼琴演奏的一組聽覺效果上不協和的音調,這一旋律的使用貫穿了整部影片,在每一處故事情節發生轉變的時候都運用到了這個音樂素材,但每一次的使用都給人以不同的聽覺效果,在整體上也保證了電影中音樂素材的統一,這樣的一種安排符合了影片沒有強烈的戲劇沖突。人物和人物之間,甚至沒有明顯的性格矛盾,沒有壞人和惡勢力的道德審判,有的只有在人生歷練的涓涓細流中,展示人豐富的情感和內心掙扎的這一特點。
影片《等郎妹》中反映了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客家地區一種畸形的婚俗,同時也體現出了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觀念。在影片中的音樂與電影的故事情節相互融合,影片的音樂安排也如同電影的故事情節一致顯得簡單、樸實、凄涼、自然,同時帶有典型的客家音樂特征,在視聽覺上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