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兆平
[摘 要] 計量經濟學已經成為我國高等學校經濟學類各專業的必修課程。然而,在計量經濟學的教學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展開分析,并針對不同情況提出教學改革思考,如教師本身知識的要求和根據不同學生編寫不同的教材內容等,以便最終解決經濟類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 經濟類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4)03-0050-04
0 引言
1998 年7 月,教育部高等學校經濟類學科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討論并確定了高等學校經濟學門類各專業的8門共同核心課程,其中包括“計量經濟學”[1]。這標志著我國經濟學學科建設開始走向國際化、現代化和科學化。計量經濟學在經濟學科中的地位日益顯現出來, 已經被用于研究我國經濟發展的各種現實問題。在經濟學和管理學兩大門類中,計量經濟學已經成為開設面最廣的少數幾門課程之一。但是,在教學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感覺到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程的講授和學習存在難度。針對這些問題,計量經濟學的授課者和教學理論研究者們展開了廣泛的討論,發表了各自的看法和建議,并針對教材內容和教學方法提出了各種改革方案。本文試圖將一些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做一個歸納,并提出不同的看法。
1 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可以歸納為:教師的問題和學生的問題兩大類。教師的問題可劃分為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材內容兩個問題;學生問題可劃分為學生的來源、本科與本科以上兩個問題。筆者認為,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難度源于學生的問題大于教師的問題。
1.1 來自于教師的問題
1)教學方式存在問題。邱東、李子奈、肖紅葉認為,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缺乏課程實踐、教學方法單一、缺乏案例教學等[2];姚壽福、劉澤仁、袁春梅認為,重理論方法,輕實際經濟應用[3];筆者認為,此類問題不僅僅存在于計量經濟學的教學中,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也同樣存在。在本科教學階段,過度地強調實踐性教學,實際上是很難辦到的。例如,在西方經濟學等經濟學科中,對于理論性比較強的內容,教師也應該舉一些實際例子,甚至于進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比如說,股票、債券市場是怎么運行的,如何具體操作的等,也都有必要增加實踐教學內容。再比如,在數學教學中也需要舉例題,數學理論的應用習題練習也屬于數學課程實踐教學內容。而對計量經濟學來說,由于其學科特點偏重于數理統計方面知識的應用,對基本理論要求較高,在沒有掌握足夠的理論知識之前,只能實現一些簡單的、單一的模型檢驗的課程實踐教學或經濟問題的驗證。但這樣往往不能全面地解釋經濟理論,甚至還要做樣本選擇,否則,也許會得出錯誤的結論來。另外,隨著計量經濟學方法不斷更新,更高級的計量經濟分析技術將會淘汰以往的舊方法,這無疑給課程實踐教學帶來更大的難度。因此,筆者認為,在本科教學階段,過多強調實踐教學是不現實的,畢竟理論教學是實踐教學的先決條件,沒有理論教學作為基礎,實踐教學也是無法完成的。當然,在本科階段增加案例和軟件教學是必要的,但問題是是否有足夠的教學課時。諸如此類問題本文將其劃分為軟件和硬件兩部分。
第一,軟件部分。實際上就是教師的知識和教學方法是否適合計量經濟學的教學。計量經濟學學科本身的特點要求教師具備數學、經濟學、統計學和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知識,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問題是,目前同時具備數學和經濟學知識的教師存在短缺現象。或者說,數學專業畢業的教師缺乏經濟學理論知識;而經濟類專業畢業的教師缺乏較強的數學基礎。這種現象必然對教學質量產生影響。至于教學方法,也是一個共性問題,并非是計量經濟學特有的問題。比如,胡榮才、王亞雄提出:“不完美的多媒體教學;易脫節的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缺乏案例的案例教學;不規范的課程論文”[4]。其中,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相結合以及案例教學對任何一門學科教學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不在于是不是必須的,而在于如何實現這樣的教學方式。計量經濟學的實踐教學有其自身的學科特點,其樣本數據并非是實驗數據而是經驗數據,選擇范圍有限,經濟理論的驗證性比較強,這樣的實踐教學往往比理論教學更困難,并且離不開理論教學作為前提。因此,對教師的科研能力和教學經驗也應該有一定的要求。
第二,硬件部分。顯然,這屬于現代化教學手段問題,即所謂的多媒體教學。毫無疑問,這也是一個共性問題。不能因為沒有多媒體,就不進行計量經濟學教學了,或者說對課程講授造成嚴重影響。誠然,多媒體教學可以為教師提供很大的方便,比如說,當遇到大量數據表格的時候,教師可以借助于多媒體給予學生直觀視覺感受,但是,如果沒有多媒體,學生還可以看教材中的圖表。再比如,數學公式的推導,有了多媒體反而不利于教師熟悉推導過程,也不利于學生鍛煉邏輯思維,教學效果反而不好。當然,教師根據實際情況把多媒體和板書結合起來是最好的辦法。筆者還是強烈主張計量經濟學教學要配有多媒體。
另外一個硬件部分就是教師要有足夠的課時和機房滿足學生上機使用計量經濟學軟件。而一些院校不是課時不足,就是沒有條件讓學生上機使用軟件,這必然造成學生對知識掌握不牢固,激發不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這與數學教學是一個道理,如果學生不大量地做數學題,也是掌握不了教學內容的。
2)教材內容存在問題。張長青提出:“定位問題: 計量經濟學是理論課還是實踐課;內容問題:教學內容單一,立體感不強。(1)專業劃分不清晰,層次界定不明;(2)數學推導的處理問題。計量經濟學的教科書往往充斥著數學推導,使學生感到這是一門數學課,望而生畏;(3)與經濟學理論的結合不緊密;(4)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的結合存在問題。”[5]筆者認為,要根據四個重要的因素來對教材內容進行界定。第一,計量經濟學是一個龐大的學科體系,一般劃分為理論計量經濟學與應用計量經濟學,并根據其內容難易程度可劃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計量經濟學;第二,我國大多數院校的經濟類專業本科學生是文理兼招的,而許多文科生源的學生數學基礎較差; 第三,計量經濟學是一門經濟學科,與經濟理論、數學、統計、概率與數理統計等密不可分;第四,要有足夠的課時來完成教學內容。因此,在本科階段,在有限的課時內,對于不同數學基礎的學生,教材的內容要做到包羅萬象,滿足計量經濟學這門學科的特點,并能使教師講清楚、學生聽明白并掌握理論和實際模型構建,對于那些文科生源的學生來說,簡直就是天方夜譚。而要編制一本統一內容要求的教材和安排一個統一要求的教學計劃也是不現實的想法。很顯然,堅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思路來完成本科計量經濟學的“教與學”才是最現實的做法。在這里,特別需要強調的問題是:全國各院校生源不同,生源之間的數學基礎差異較大;計量經濟學分初級、中級和高級,因此,教材就必然要分成初級、中級和高級,這樣才可以保證知識體系的連續性;本科、碩士和博士所對應的計量經濟學課程應該存在著先修課程和后續課程之區別;對具體經濟問題的研究(即所謂典型案例)和課堂教學案例不應該是同一件事情,課堂案例是為了熟練掌握基本理論及其應用,而典型案例完全屬于對實際問題的研究,即學術論文,而讓學生去寫學術論文,往往比學習計量經濟學基礎知識難度更大。在不掌握基礎理論的條件下,就能建立模型并進行經濟理論實證分析,這也是不符合邏輯的。
1.2 來自于學生的問題
本文認為,來自于學生的問題遠遠大于來自于教師的問題,也就是說,不是教師講的不好,而是學生聽不懂。學生為什么聽不懂呢?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數學基礎太差,特別是來自于文科生源的學生。計量經濟學一般都在第6 學期開設,按理講,學生都已經具備了先修課程的基本知識,即西方經濟學、微積分、線性代數、統計學和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基本知識,但是,實際上,學生們對上述知識的掌握并不是很好,特別是對統計學和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方面的知識沒有學好。因此,對先修課程方面的要求就顯得極其重要,如果先修課程的課時不夠,連最基本的方差、離差、統計量、隨機變量等統計概念都搞不清楚,如何學習計量經濟學呢?有些學生反映見到了計量經濟學中出現了公式推導就害怕了,但不能因為計量經濟學中存在數學公式推導就認為是數學課程,更不能因為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科就徹底否認計量經濟學中存在數學公式的推導。在某種程度上,計量經濟學就是經濟問題的數學演繹,比如理論計量經濟學;而計量經濟學是否屬于經濟學,并非在于有沒有數學演繹的存在,而在于這門學科的目的,即對經濟理論的驗證。離開了理論計量經濟學,盲目利用軟件結果對經濟理論分析也是難以想象的。因此,數學基礎問題,對于學習和講授計量經濟學都是一個不可以避免的問題,是必須面對的問題。筆者認為,學生的數學基礎差是造成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難的最大障礙。
另外一個來自于學生的原因是應用型本科與重點本科以上的劃分,即對于本科學生的要求和本科以上學生的要求不同。筆者認為,應在本科階段開設初中級水平的計量經濟學,而在本科以上階段開設中高級水平的計量經濟學,并有更嚴格的要求,比如寫論文方面的嚴格要求。
2 如何解決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 提高教師水平
基于計量經濟學的學科特點,講授計量經濟學的教師應具備數學和經濟理論兩方面的專業知識,即教師的本科專業或碩士專業其中之一應該是數學類專業,而碩士或博士專業其中之一應該是經濟類專業。
2.2 針對不同學生編寫不同教材
1)針對不同院校不同專業和不同生源,應該編寫不同的教材,比如說,對理科生源、重點院校的學生,教材內容就要相對難一些,對學生的要求多一些;而對于文科生源、非重點院校,特別是二本及二本以下院校,教材的內容就相對簡單一些,對學生的要求少一些。
2)本科階段,計量經濟學教材的難度應該定在初中級水平上;碩士和博士研究生階段,教材的難度應該定在中高級水平。
3)在本科階段,計量經濟學教材的內容重點應該是理論教學,而對于案例教學僅限于課堂案例,對于論文寫作不作為硬性指標來要求。
2.3 課時與教學內容選擇要一致
1)沒有足夠的課時,教師不可能完成過多的教學內容。目前各院校計量經濟學的教學課時都不一樣,通常被壓縮在48~64 學時之間[6]。筆者所在院校的計量經濟學教學課時是54學時,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向學生講授經典計量經濟學理論、每章案例、習題和演示軟件使用等就已經占用了大部分課時,根本沒有時間讓學生上機實習軟件操作,更何況也沒有上機條件。
2)沒有足夠的課時,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也是難以完成的。理論教學是實踐教學的前提和先決條件,而實踐教學反過來有助于對理論教學的理解,特別是計量經濟學學科本身的特點在于其目的是通過對實際經濟現象的分析來驗證經濟理論,但在某種角度上講,對計量經濟學理論和經濟理論相結合的實證分析,往往比單純的理論理解更有難度。換句話講,應用計量經濟學看起來比理論計量經濟學更直觀、更有利于理解,而實際上,對應用計量經濟學的要求比單純理論分析計量經濟學更多,即分析所得到的結論必須符合經濟理論和實際要求,甚至需要比較和選擇不同條件下的分析結果。因此,在這個角度上看,應用計量經濟學比單純理論計量經濟學更復雜。所以,在沒有足夠課時條件下,要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不僅不能完成,而且試圖通過實踐教學來理解理論教學以便解決教學中的難度的做法恐怕會造成難上加難。毫無疑問,應用計量經濟學是理論計量經濟學的后續課程。否則,不過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計量經濟學。而就目前的教學情況,不去談實踐教學,理論教學的課時也遠遠不夠。
3)為了降低難度,可根據實際教學情況,減少過多的數學公式的推導。比如,對于大部分文科生源的學生可以在教材的編寫中適當減少數學公式的推導,可以放在附錄中以便感興趣的學生進一步學習。這樣可以節省課時,多講一些內容。其實,這樣的教學方式不過是權宜之計,僅僅是為了滿足那些對計量經濟學有一個初步了解的本科學生,比如,二本院校和私立院校的學生。
4)在有條件的院校中開設不同的計量經濟學課程,供不同學生選擇。例如,麻省理工分別開設初級計量經濟學、中級計量經濟學、時間序列分析、非線性計量分析、現代計量經濟學方法等近10 門課,構成了不同層次的計量經濟學課程體系[7]。
2.4 在生源的招收方面加強對理科生的招生比例
隨著我國經濟學科的國際化、現代化和科學化的進程,經濟學特別是計量經濟學對數學的要求越來越多。目前經濟學專業學生的數學基礎課程僅有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這三門,其教學授課難度較低。因此,從這個角度看,計量經濟學不是涉及數學基礎內容過多,而是過少了。顯然,這就存在著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改革與實際教學情況之間的諸多矛盾。第一個矛盾來自于實際教學情況,即教師和學生的實際數學基礎與教材內容的不適應性,其主要體現在教材內容過難,教師和學生的數學基礎不足;第二個矛盾來自于教材內容的改進,即計量經濟學不可能離開數學基礎知識而走捷徑,其主要體現在教材內容難度不夠、教師和學生的數學基礎嚴重不足;第三個矛盾來自于對計量經濟學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更高要求,即對計量經濟學學科的理解存在矛盾心態,其主要體現在試圖通過實踐教學或理論的應用來減輕教學內容的難度或尋找理論的應用價值。筆者認為,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創新,其難度應該高于獨立存在的理論,也不可能離開獨立的理論指導,而是基于獨立的理論指導下的應用和創新過程。綜上所述,從長遠的角度看,從學科特點看,計量經濟學的教與學都不可能離開數學基礎知識的要求,這是起碼的要求,因此,增加經濟類專業理科生的招收比例是未來發展趨勢,一句話,要學經濟,先學數學。
2.5 重視程度
經濟類各院校管理部門對計量經濟學的教學重視程度也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如果僅僅是為了應付教學大綱的要求,那么計量經濟學的教學很難實現其教學目的,從而,在課程學時安排、教師質量、教學條件等方面都很難得到保證,教學中存在問題在所難免。因此,希望各經濟類各院校充分重視計量經濟學教學的重要性,在教學大綱的要求上、課時安排上、教師質量上、教學條件上等都給予滿足。
1)在制定教學大綱時,應將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程規定為經濟類各專業的必修核心課程,該門課程的學習成績應該作為學生評優、評獎的參考。
2)在課時安排上,應將計量經濟學的課程增加到72學時,重點本科院校可以增加更多的課時。
3)在教師質量上,對任課教師的基本要求是本科或碩士專業為數學類,碩士或博士專業為經濟類,并且具備一定的教學實踐和科研能力。同時,不定期地派送任課教師參加全國性的各類計量經濟學培訓班和科研教學會議等。
4)在教學條件上,各院校應該給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程的教學提供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提供學生上機操作軟件的條件,鼓勵教師帶領學生撰寫科研論文,并給予適當的獎勵。
3 結束語
計量經濟學是一門綜合性經濟學科,“教與學”難度都比較大,提高教學質量、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師的知識水平上、教材內容上、教學方式上都需要進一步改進。各院校應該根據具體情況設置不同的教學方案,為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提供良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李子奈.關于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的創新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0,(1):18-22.
[2]邱東,李子奈,肖紅葉.經濟學類專業統計學、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現狀調研報告[J].中國大學教學,2007,(11):18-20.
[3]姚壽福,劉澤仁,袁春梅.本科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2010,(6):45-48.
[4]胡榮才,王亞雄.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幾個問題的思考[J].統計教育,2006,(9):20-21.
[5]張長青.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探討[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4):148-149.
[6]李曉寧,石紅溶,徐梅.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1 ,(6 ):35-36.
[7]譚硯文,陳珊妮.中美計量經濟學課程設置的比較研究[J]. 高等農業教育,2011,(5):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