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騰博
摘 要:審前準備程序作為民事訴訟程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自身獨特的功能與價值。隨著民事訴訟理論的成熟與發展,世界各國都將不斷完善民事訴訟審前準備程序做為民事訴訟理論沿革的重要內容。而在中國還未建立起獨立的審前準備程序,有關該程序的法律規定還很不健全,實踐中關于審前準備活動的約束缺乏統一的標準。中國對于如何構建適合本國國情的審前準備程序還處于理論探索階段。通過對于民事訴訟審前準備程序功能、價值以及中國現狀的分析,提出對于完善中國民事訴訟審前準備程序的具體化建議。
關鍵詞:民事訴訟;審前準備程序;現狀;建議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4-0311-02
一、民事訴訟審前準備程序的含義
審前程序又稱準備程序,學界對其界定一般可以概括為兩類。一類從廣義上對審前程序進行定義,即審前程序是法院受理案件后進入開庭審理之前所進行的一系列訴訟活動[1]。一類是從狹義上定義審前程序,即審前程序是為了使民事案件達到適合開庭審理的目的而設置的讓當事人開庭審理之前確定爭點和收集證據的訴訟程式[2]。
民事訴訟的審前準備程序,國內學者對其表述也多有不同,如“民事審前程序一般是指民事案件當事人起訴之后至法院開庭審理之前的中間程序。”[3]“民事審前準備程序泛指開庭前的一切準備程序民事審前準備程序泛指開庭前的一切準備程序”[4]、“審前程序,是指法院受理原告的起訴以后到開庭審理之前,由安監承辦人員依法進行的一系列準備工作的總稱。”[5] “民事訴訟審前程序內容涉及送達起訴狀、被告人答辯、告知當事人訴訟權利義務以及合議庭組成情況、法院審核證據和調查收集證據,以及追加必要的當事人等方面。”[6]
筆者認為,民事審前準備程序就是原告的起訴被受理后,至正式開庭審理前,當事人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和法院等訴訟主體按一定方式、程序實施的交換意見、收集整理證據、爭點整理準備活動和相互關系的總和。
二、中國審前準備程序中存在的問題
(一)爭議點無法在審前準備階段形成
在中國,被告沒有必須要對原告起訴狀進行答辯的義務,被告既可以不答辯,也可以答辯,若是不答辯,雙方爭議的焦點怎么來形成呢?中國的現行法律并沒有審前準備會之類的準備程序進行規定,作為法院也沒有必要召集雙方的當事人來整理訴訟的爭議點。
(二)審前準備階段證據無法固定
對證據提出的時間來說,中國的立法采用的是隨時提出主義,根據大陸法系的法學家的理解,所謂的“隨時提出主義”,就是指在庭審辯論階段終結以前,隨時都可以提出防御或攻擊的方法,不受任何形式和時間的限制。在中國實踐中,不只是在一審程序的庭審辯論以前雙方當事人可以提交證據,即使是到了二審程序,甚至進入再審程序,雙方當事人還是可以重新提交證據的。現行的法律對法院在庭前組織當事人雙方進行交換證據也沒有必須的要求,而且對逾期提交的證據也沒有規定其失權的效果,所以,在庭審結束之前,材料證據是無法固定的,在庭審過程當中,對于當事人沒有提出但應當提出的證據,法官會要求在下次庭審當事人再中提出,因此導致了庭審時間的遲延。
(三)提交答辯狀到底是義務還是權利沒有明確
在中國民事訴訟法以及與其有關的法律法規中都沒有提到答辯狀的提交到底是不是一項義務,但是也沒有規定不提交答辯狀會給當事人造成有任何不利的后果,這就導致了在民訴法學界大家一直都認為提交答辯狀是一項權利,由于近年以來民事訴訟審判程序不斷地改革與發展,這個觀點逐漸地顯示出了其不當的地方。
(四)缺乏當事人雙方的審前準備
法院和雙方當事人是都是訴訟主體,也是整個訴訟程序得以順利進行必然的參與者,在訴訟當中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從民事訴訟的立法到實踐中訴訟的具體過程當中,審前準備程序的主體是不可能單純地對準訴訟中的某一方的,而是應該具體到訴訟當中的各個主體,也就是說,明確各個主體(包括雙方當事人和審判主體)為了促進程序和訴訟的順利進行所必須進行的開庭前準備的程序,單純地只是讓審判方為了保障訴訟有效地進行而以法官為主進行民事訴訟準備程序。多方性的主體定位,對于協調訴訟中各方訴訟主體在民事訴訟活動當中發揮自己積極的主觀能動性是有利的,合理調配訴訟中各個主體在程序當中的義務和權利關系,并以此平衡各方訴訟主體利益的沖突。
三、完善民事訴訟審前準備程序的若干建議
(一)完善庭前調解制度
調解是中國的民事訴訟法中規定的一項基本原則,貫穿了民事訴訟程序的始終,作為一項審前準備程序的重要職能,庭前調解符合中國法律規定。審判準備程序應當明確審判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息訟止訴”的社會價值的取向,鼓勵通過當事人庭前的接觸,增加對適用法律和案件事實的了解,由準備程序的法官來適時主持,促進和解或調解,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開庭審理的比率,提高訴訟的社會效益,壓縮訴訟成本。
(二)完善證據交換制度
1.證據交換范圍的合理限制
中國導入證據交換制度后,在適用證據交換案件的范圍上,要求既可以人民法院直接針對“證據較多或者復雜疑難的案件”依職權作出決定,也可以是“經當事人申請”。這一模式,與長期以來中國的民事訴訟中存在的對客觀事實的追求傾向的相結合,讓民事訴訟當中的證據交換在客觀上失去了限制范圍。為此,要使證據交換取得訴訟的爭議焦點,為下一步庭審作好必要的準備的作用,充分地借鑒相關國家的經驗,在證據交換的范圍上至少應當作出如下限制:其一,證據交換的內容應當限制在當事人訴訟請求作為基礎的證據的基本內容、與案件事實的聯系情況以及證據種類等的告知內容。當事人訴訟請求所依據的基礎事實和法律根據,無需作為證據交換的內容。其二,確立特權規則,規定免于證據交換的情形。因此,從解決訴訟中發現真實的價值目標與其他價值目標的沖突與衡平角度,確定一些人如律師對其代理的案件免除相應的證據交換義務,是值得重點考慮的。但這種特權規則的確立,必須充分考慮避免“訴訟突襲”,使訴訟能夠真正在公平、公正的層面上逐漸展開。endprint
2.建立證據開示制度
證據開示(Discovery)的基本含義是:民事訴訟的當事人相互獲取對方或者案外第三人持有的與案件有關的信息和證據的方法。建立這一制度的目的,據認為是在訴答程序結束后、法庭審理之前的審前準備階段,原則上在法院不參與的情況下,讓雙方當事人交換案件的有關信息和證據,使雙方當事人充分了解對方當事人所擁有的證據,進一步明確和整理爭點,并且固定主要證據。這就為促進當事人和解并在此后的庭審中防止突然襲擊以及使案件的解決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之上,而不是律師的訴訟技巧之上提供了程序上的保障。
(三)建立科學的強制答辯制度
“所謂強制答辯就是法律規定被告在一定的期間內應當對原告的起訴提出答辯意見,否則喪失答辯的權利。”[7]修改前《民事訴訟法》第113條規定了被告答辯制度,其中第2款后段規定“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筆者認為,中國應當在立法上對強制答辯進行如下規定:
第一,在民事訴訟法中就答辯狀的具體包含的內容進行詳細的列舉式規定。以便于從法律上約束當事人在審前準備程序中答辯。這樣不僅有利于被告了解準備答辯的事項,還可以預防虛假或形式上的答辯,從而保護原告方的公平利益。具體內容在下文完善訴答書狀中會提及。
第二,被告一方須按照強制答辯的內容進行相應的答辯,同時被告要受到答辯的內容的約束,這表現在庭審程序中其不得再對審前程序中的答辯內容進行更改。
第三,如果被告沒有在法定期間提交答辯狀,法官可依照原告的申請就其先前提交的起訴書等材料進行審查并作出裁判。
第四,一般情況下,被告須向法庭提交書面答辯,但特殊情況下,也可進行口頭答辯。具體情況由法官根據當事人的行為能力進行裁決。如采取口頭答辯,應由受案人員記錄答辯內容并經答辯人確認無誤簽字后,送達原告。
四、結語
我們必須認識到,審前程序與庭審程序是整個民事訴訟過程的兩個階段,它們的內容和功能各有不同,但卻相輔相成地服務于訴訟這個整體,它們的分工越明確、銜接越緊密就越有利于實現訴訟的公平和效率。縱觀外國民事審前準備程序,中國審前準備程序的改革與完善是一個大趨勢,中國的民事訴訟法應該借鑒外國的理論和司法實踐,互相學習,更加健全中國的民事訴訟體系,實現中國民事訴訟的公正、公平、效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張晉紅.審前準備程序及其權力配置[G]//江偉,楊榮新.民事訴訟機制的變革.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
[2] 向忠誠.論中國民事訴訟準備程序的構建[J].求索,2000,(4).
[3] 齊樹潔.論中國民事審前程序之構建[J].法治研究,2010,(4).
[4] 李浩.民事審前準備程序:目標、功能與模式[J].政法論壇,2010,(4).
[5] 江偉.民事訴訟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6] 湯維建.論民事訴訟審前程序的模式轉變[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4).
[7] 陳桂明.審前準備程序設計中的幾對關系問題[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4,(7).
[責任編輯 陳 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