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雅利
摘要: 針對國內文化遺產類旅游資源的保護,如何進行有效的科學的保護,這需要一種有效的保護制度設計,而不是一種單純的模式。為此,本文從公共物品與福利經濟相結合的角度出發,進行一種保護制度設計。
關鍵詞: 制度安排;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保護模式
我國的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種類多樣,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條件的不斷變化以及人為的破壞,部分文化遺產資源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甚至遺失。鑒于此,為了使我國的歷史文化能夠得以延續、發展,近年來,國家及各地政府相關部門對遺產的保護方面有很大關注,并提出了相應的保護措施。目前存在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及文化遺產資源稟賦之間的差距,我國在文化遺產保護的過程當中逐漸形成了多種保護方式,逐漸形成了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雙軌運營的保護模式。
保護已成為文化遺產類旅游資源開發的制約瓶頸。為了有效地實施保護,筆者認為:從制度安排角度,依據硬約束,從公共物品的理論與福利經濟學的角度進行制度設計。
一、相關研究回顧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繁多,形態各異,是一種無形的,需要借助于載體展示的文化遺產。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注意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流失的問題。如何保護并形成特殊保護模式對其進行保護傳承,已成為一個重要選題。以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以傳承人為載體,因此對傳承人的關注便成為大多數區域最初采取保護非遺的首選形式,并在保護模式的研究中有所成就。
張國超2009)在研究非遺文化遺產特征時,明確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特征體現在其活態性,從而指出“以人為本”的保護模式,同時也是非遺產最根本的保護與開發模式[1]。呂群超,謝新麗等2010)在寧德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研究為例,提出了旅游節的保護模式,突破了保護傳承人模式和傳統節日慶典模式的單一模式[2]。張燕等2010)在保護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模式的選擇中,指出了少數民族婦女在遺產保護主體的重要性,重視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的同時,從經濟權益[3],受教育權利,社區自主權等方面,說明保護少數民族婦女權益對傳統的民族文化的影響,進一步明確了保護少數民族婦女權益的保護模式[4]。譚志國2011)在新模式下的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研究中,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的位移并顯示其成為一個先決條件,會展項目,同時由于自身的發展、傳承及民族經濟文化繁榮的需求,又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會展歷史性結合在一起,從而提出了“會展活態保護模式”[5]。劉江2011)在明代長城的保護,北京杭州大運河兩個典型的線性文化遺產,提出了必須的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線體相結合的“三位一體”的保護模式[6]。長春江,王文義2012)以梅州媽祖信仰為例,在媽祖信仰的視角提出了發展旅游業的保護模式[7]。韓富貴2011)通過對西藏非遺旅游資源開發研究,提出生產性保護模式。
曹新明2009)對法律保護有了明細歸類,包含有法國模式,日版模式,韓國模式以及版權模式這幾類具有國際特點的模式[8]。魏清沂,羅藝2012),王吉宏2013)基于對民間文學的特點,對公共,私人法結合保護的優勢要詳細,闡述了公共的現狀,私法保護,并提出了公、私法保護模式[9]。2009年周安平,陳云,提出了民間文學藝術的知識產權保護模式。陳宗波,周玉林2010)提出知識產權保護模式。魏麗麗2012)研究專利權和知識產權法律保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利用和版權保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0]。
通過對學者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模式研究,可以看出劃分的標準不統一,比較分散缺乏系統的有層次的劃分。為此,本文從保護的主體,保護手段及保護方式等觀點出發,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模式進行界定并劃分研究。
二、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模式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包括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傳統體育和游藝;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它多是一種無形的、感覺性的、不可觸及的及概念性的風俗習慣、技藝或習俗。此類遺產不同于物質文化遺產,不可以通過修復,人為的實質措施對其進行保護,它需要人類有意識的,外界強制性來對其的延續,流傳,繼承加以保護。本文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手段、保護主體和保護方式為依據,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分為四個一級模式,各一級模式下又細分為多個二級模式。具體分類見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