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賀波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債規模迅速擴大,特別是加入WTO之后,與其他國家聯系更為密切。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外債規模的擴大,我國面臨的償債壓力也隨之增大,主要是因為我國的外債結構不科學,國際商務貸款占的比例太大。文章分析了我國外債風險情況和外債風險產生的原因,提出控制外債的對策。
關鍵詞:外債 外債結構 外債規模 外債風險 控制對策
中圖分類號:F81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12-048-02
一、外債及其重要性
1.外債的涵義。外債,簡單地說就是一國向其他國家舉借的債務。但是理論界并沒有形成統一的具體說法,主要是因為對外債債務主體、內外債務劃分界限、外幣種類和一國政府所承擔的責任等方面有不同的理解。
2.外債的性質。以國家為主體,然后通過引進國外資源預支以后年度國內收入的分配關系,這是外債的本質。外債是屬于財政范疇的。
3.外債的分類。“外債可分為外國政府貸款、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和國際商業貸款”——《外債管理暫行辦法》前面兩類貸款一般都利率比較優惠、使用期較長具有援助性質貸款的特點,而國際商業貸款屬于一般的國際信貸利息率。
(1)外國政府貸款。外國政府貸款又稱官方信貸,是中國政府向外國政府舉借。這種貸款利率很低,有時候甚至是無息貸款,而且貸款期限也很長,一般有20至30年。是一國政府用本國資金向外國政府提供的優惠貸款,有很多形式,如混合型貸款、軟貸款、純貸款等。
(2)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國際金融組織貸款是指一國政府向世界銀行、聯合國農業發展基金會、亞洲開發銀行和其他國際性、地區性金融機構所借取得非商業性貸款。我國現在是世界銀行第一大借款國。世界銀行主要的貸款對象是發展中國家政府及其部門還有由政府擔保的公私企業。現在可以說向世界銀行貸款是我國對外借款的主要渠道。
(3)國際商業貸款。國際商業貸款是指境內機構向非居民舉借的非商業性貸款。
二、我國外債風險情況的分析
1.外債規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為了進一步的發展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因而,出現了資金不足的問題,所以我國就通過舉借外債來解決資金不足,并且還能借此引進外國先進技術、設備還有管理經驗,避免并推遲了通貨膨脹、彌補了財政赤字。我國現在外債規模是非常大的,已成為世界主要的債務國之一。
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最近幾年外債規模增長非常迅速。2007年已達到3736.18億美元(見圖1)。
2.我國的隱形外債風險。這是一種違規違法的債務,游離于國家外債管理部門之外。主要有:(1)假投資真融資——外國借款人以投資名義將款項借入國內,再采用保本回報率這種方式償還。(2)有些國內公司委托其在外國的子公司借入貸款再用上交公司利潤的名義調回國內。有些地方政府不按規定辦理借入外債和外匯轉貸款的手續。(3)國內一些不法企業和外商勾結,以進貨為名騙取銀行信用證,然后用假的報關單、發票等辦理承稅貼現。
3.結構危險。
(1)期限結構。期限結構分為長期外債和短期外債,長期外債一般利率較高,易于管理但是成本相對也要高,而且審批手續復雜。短期外債舉借簡單,直接成本低但不易于管理,易被影響。
(2)來源結構。由于我國經濟的發展使用外國政府貸款、國際金融組織貸款越來越少,這對我國經濟發展會帶來不利影響。國際上普遍認為國際商業貸款占外債總額的比重應低于60%,高于70%就會出現償債困難。
三、國外控制外債風險的借鑒
1.希臘債務危機。希臘債務危機,2009年12月希臘政府公布政府財政赤字,之后希臘主權信用評級相繼被全球三大信用銀行調低。危機的直接原因是財政赤字,由于歐洲大部分國家都存在較高的財政赤字,因此,相繼引爆了歐洲債務危機。
(1)產生原因。當希臘剛剛進入歐元區。《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規定,希臘債務危機不能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3%、負債率低于國內生產總值的60%。希臘為了在賬面上符合成員國的標準便求助于美國投資銀行“高盛”。高盛隨之為希臘政府掩飾了一筆高達10億歐元債務。到這筆債務到期時,就沒有文章可做了。
(2)解決方法。歐盟積極應對希臘債務危機,2009年12月11日,歐盟愿意拿出300億歐元救助希臘,從而暫時解決了希臘眼前的困難。此外,2010年4月23日希臘正式向IMF要求援助。2012年2月21日,歐盟批準對希臘的第二輪救助計劃,總額為1300億歐元。由此,希臘能夠償還3月份到期的145億歐元國債,從而避免了無序違約。
2.俄羅斯債務危機。俄羅斯經歷了由三次金融大風波構成的金融危機在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期間。1998年8月17日,俄羅斯聯邦政府宣布盧布貶值并推遲所有外債償還期,國際商業銀行的大量金融債權難以收回,大量投資俄羅斯政府國債的投機資本損失慘重,引發俄羅斯債務危機。
(1)產生原因。這都是長期推行貨幣主義政策的結果。生產萎縮,經濟虛弱,財政拮據,只能靠出賣資源、舉借內外債支撐。
(2)解決方法。債務危機解決的兩大手段,一是以貨抵債,從而解決了對捷克的債務。自1994年起,俄羅斯主要用商品償還債務利息,用價值2.1億美元的商品(主要是用于核檢測的專門設備、核燃料、冶金產品、電力、零部件及軍用器材)償還所欠捷克的部分債務。在償還所欠哈薩克斯坦債務時,也是用這種方式。二是債務互換。2000年2月14日,俄羅斯政府與倫敦俱樂部的國際商業銀行在經過長達18個月的談判后終于達成債務重新結構化(restructure)協議。協議規定,西方國際商業銀行將免去36.5%從前蘇聯以來的俄羅斯政府所累計欠下的債務,剩下的將進行兩次轉換,一是將承債主體由部分國有的Vneshekonom Bank轉換為俄聯邦政府,二是將債務本身轉換成30年期的歐元債券,并有7年的寬限期。endprint
四、我國外債風險產生的原因
1.我國外債風險管理的微觀基礎比較薄弱。“窗口制”成為我國對外籌借中長期外債的主要原因。此外,財政部和金融機構對外籌措然后轉貸給企業這種不科學的模式,會弱化企業對外債的責任約束防范風險的意識。
2.企業對外債管理意識淡薄,風險責任不強。主要原因是:第一,企業管理意識淡薄,沒有把外債風險管理當重點抓好,對外債的管理意識不強、責任不強而且敏銳度不夠,對國際資本市場變化反應遲鈍。第二,外債風險缺乏統籌規劃和系統、全面的管理,措施單一。不能達到優化外債結構的目的。第三,外債風險管理是一個技術難度較高的工作,和國際金融市場走勢息息相關。但是多數企業缺乏人才——熟悉國際金融及國際資本市場運作的人。第四,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不高。企業財務管理模式目前還沒有根本轉變,在資金來往、會計處理上對資金的使用效率處于起步階段。
3.外債結構不合理。國際商業貸款在我國所占比例較高增加了償還外債的風險。外國政府貸款、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和國際商業貸款是我國借用外債的來源,前兩類貸款利率比較優惠、使用期較長,而國際商業貸款屬于一般的國際信貸利息率。
4.外債使用效益欠佳。外債可以促進經濟增長,增強其償債能力可以使外債可以有效、充分使用,但是我國對外債的使用效益不怎么好。
5.國際金融市場不斷的波動增加了我國外債潛在的市場風險。金融變量的波動會導致我國借用外債的單位面臨匯率風險和利率風險增加。
6.不合理的監督機制增大了償債風險。監督各部門之間缺少溝通和信息交換,此外管理的混亂,審批部門只注重向上級分管部門報項目跑批件而很少過問資金的使用情況。
五、控制外債的對策
外債對于一個國家而言是很重要的,運用的好的話,可以讓這個國家經濟飛速發展,反之則會制約這個國家的整體發展。所以制定好如何規避或者消除外債風險的對策是當務之急。
首先,政府需要更深一步調整和完善外債統計的原則和口徑,在此基礎上,建立健全外債全口徑監控體系。一是逐步實行國民原則外債統計管理;二是建成全口徑外債統計體系其中包含本幣負債和外幣負債;三是強化外債統計監測管理,應將貿易信貸和外商投資企業外國投資者的利潤也納入其中。
其次,加強對借用外債的使用和效益管理,加強對隱性外債的統計和監管力度,完善相關政策法規。
再次,控制外債規模和結構,貿易融資等短期外債對我國外債的影響很大,應特別關注。建立讓匯率在近期浮動范圍內保持相對穩定性,在長期內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最后,調整外債數據采集方式、渠道和監管手段,加強風險防范意識,提高風險防范能力,建立能夠預測風險和精確量風險大小的科學方法,注重研究能夠預測、規避匯率風險的軟件。
六、總結
外資企業的外債余額保持快速增長趨勢,在地方外債中占據主要地位。所以國家應對國內企業的對外借款逐步放松管制,數額小的貸款可以讓其自由辦理,國家不承擔還款的責任。在此基礎上,國家對企業的外債管理逐步由事前計劃審批轉向事后的動態分析。此外在外債問題上,為了能減少我國的外債風險,我國還需多借鑒外國的成功經驗。
參考文獻:
[1] W.W.Rost.從起飛進入持續增長的經濟學[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2] 世界銀行.1985年世界發展報告[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5:47-48
[3] 梅德平.國際金融學[M].南開大學出版社,317、322、360
[4] 李建英.財政債務風險研究[D].博士論文.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3.62.
[5] 陳志勇.公債學[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245-246
(作者單位:武漢博思都市規劃咨詢設計有限公司 湖北武漢 430000)
(責編:玉山)endprint
四、我國外債風險產生的原因
1.我國外債風險管理的微觀基礎比較薄弱。“窗口制”成為我國對外籌借中長期外債的主要原因。此外,財政部和金融機構對外籌措然后轉貸給企業這種不科學的模式,會弱化企業對外債的責任約束防范風險的意識。
2.企業對外債管理意識淡薄,風險責任不強。主要原因是:第一,企業管理意識淡薄,沒有把外債風險管理當重點抓好,對外債的管理意識不強、責任不強而且敏銳度不夠,對國際資本市場變化反應遲鈍。第二,外債風險缺乏統籌規劃和系統、全面的管理,措施單一。不能達到優化外債結構的目的。第三,外債風險管理是一個技術難度較高的工作,和國際金融市場走勢息息相關。但是多數企業缺乏人才——熟悉國際金融及國際資本市場運作的人。第四,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不高。企業財務管理模式目前還沒有根本轉變,在資金來往、會計處理上對資金的使用效率處于起步階段。
3.外債結構不合理。國際商業貸款在我國所占比例較高增加了償還外債的風險。外國政府貸款、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和國際商業貸款是我國借用外債的來源,前兩類貸款利率比較優惠、使用期較長,而國際商業貸款屬于一般的國際信貸利息率。
4.外債使用效益欠佳。外債可以促進經濟增長,增強其償債能力可以使外債可以有效、充分使用,但是我國對外債的使用效益不怎么好。
5.國際金融市場不斷的波動增加了我國外債潛在的市場風險。金融變量的波動會導致我國借用外債的單位面臨匯率風險和利率風險增加。
6.不合理的監督機制增大了償債風險。監督各部門之間缺少溝通和信息交換,此外管理的混亂,審批部門只注重向上級分管部門報項目跑批件而很少過問資金的使用情況。
五、控制外債的對策
外債對于一個國家而言是很重要的,運用的好的話,可以讓這個國家經濟飛速發展,反之則會制約這個國家的整體發展。所以制定好如何規避或者消除外債風險的對策是當務之急。
首先,政府需要更深一步調整和完善外債統計的原則和口徑,在此基礎上,建立健全外債全口徑監控體系。一是逐步實行國民原則外債統計管理;二是建成全口徑外債統計體系其中包含本幣負債和外幣負債;三是強化外債統計監測管理,應將貿易信貸和外商投資企業外國投資者的利潤也納入其中。
其次,加強對借用外債的使用和效益管理,加強對隱性外債的統計和監管力度,完善相關政策法規。
再次,控制外債規模和結構,貿易融資等短期外債對我國外債的影響很大,應特別關注。建立讓匯率在近期浮動范圍內保持相對穩定性,在長期內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最后,調整外債數據采集方式、渠道和監管手段,加強風險防范意識,提高風險防范能力,建立能夠預測風險和精確量風險大小的科學方法,注重研究能夠預測、規避匯率風險的軟件。
六、總結
外資企業的外債余額保持快速增長趨勢,在地方外債中占據主要地位。所以國家應對國內企業的對外借款逐步放松管制,數額小的貸款可以讓其自由辦理,國家不承擔還款的責任。在此基礎上,國家對企業的外債管理逐步由事前計劃審批轉向事后的動態分析。此外在外債問題上,為了能減少我國的外債風險,我國還需多借鑒外國的成功經驗。
參考文獻:
[1] W.W.Rost.從起飛進入持續增長的經濟學[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2] 世界銀行.1985年世界發展報告[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5:47-48
[3] 梅德平.國際金融學[M].南開大學出版社,317、322、360
[4] 李建英.財政債務風險研究[D].博士論文.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3.62.
[5] 陳志勇.公債學[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245-246
(作者單位:武漢博思都市規劃咨詢設計有限公司 湖北武漢 430000)
(責編:玉山)endprint
四、我國外債風險產生的原因
1.我國外債風險管理的微觀基礎比較薄弱。“窗口制”成為我國對外籌借中長期外債的主要原因。此外,財政部和金融機構對外籌措然后轉貸給企業這種不科學的模式,會弱化企業對外債的責任約束防范風險的意識。
2.企業對外債管理意識淡薄,風險責任不強。主要原因是:第一,企業管理意識淡薄,沒有把外債風險管理當重點抓好,對外債的管理意識不強、責任不強而且敏銳度不夠,對國際資本市場變化反應遲鈍。第二,外債風險缺乏統籌規劃和系統、全面的管理,措施單一。不能達到優化外債結構的目的。第三,外債風險管理是一個技術難度較高的工作,和國際金融市場走勢息息相關。但是多數企業缺乏人才——熟悉國際金融及國際資本市場運作的人。第四,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不高。企業財務管理模式目前還沒有根本轉變,在資金來往、會計處理上對資金的使用效率處于起步階段。
3.外債結構不合理。國際商業貸款在我國所占比例較高增加了償還外債的風險。外國政府貸款、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和國際商業貸款是我國借用外債的來源,前兩類貸款利率比較優惠、使用期較長,而國際商業貸款屬于一般的國際信貸利息率。
4.外債使用效益欠佳。外債可以促進經濟增長,增強其償債能力可以使外債可以有效、充分使用,但是我國對外債的使用效益不怎么好。
5.國際金融市場不斷的波動增加了我國外債潛在的市場風險。金融變量的波動會導致我國借用外債的單位面臨匯率風險和利率風險增加。
6.不合理的監督機制增大了償債風險。監督各部門之間缺少溝通和信息交換,此外管理的混亂,審批部門只注重向上級分管部門報項目跑批件而很少過問資金的使用情況。
五、控制外債的對策
外債對于一個國家而言是很重要的,運用的好的話,可以讓這個國家經濟飛速發展,反之則會制約這個國家的整體發展。所以制定好如何規避或者消除外債風險的對策是當務之急。
首先,政府需要更深一步調整和完善外債統計的原則和口徑,在此基礎上,建立健全外債全口徑監控體系。一是逐步實行國民原則外債統計管理;二是建成全口徑外債統計體系其中包含本幣負債和外幣負債;三是強化外債統計監測管理,應將貿易信貸和外商投資企業外國投資者的利潤也納入其中。
其次,加強對借用外債的使用和效益管理,加強對隱性外債的統計和監管力度,完善相關政策法規。
再次,控制外債規模和結構,貿易融資等短期外債對我國外債的影響很大,應特別關注。建立讓匯率在近期浮動范圍內保持相對穩定性,在長期內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最后,調整外債數據采集方式、渠道和監管手段,加強風險防范意識,提高風險防范能力,建立能夠預測風險和精確量風險大小的科學方法,注重研究能夠預測、規避匯率風險的軟件。
六、總結
外資企業的外債余額保持快速增長趨勢,在地方外債中占據主要地位。所以國家應對國內企業的對外借款逐步放松管制,數額小的貸款可以讓其自由辦理,國家不承擔還款的責任。在此基礎上,國家對企業的外債管理逐步由事前計劃審批轉向事后的動態分析。此外在外債問題上,為了能減少我國的外債風險,我國還需多借鑒外國的成功經驗。
參考文獻:
[1] W.W.Rost.從起飛進入持續增長的經濟學[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2] 世界銀行.1985年世界發展報告[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5:47-48
[3] 梅德平.國際金融學[M].南開大學出版社,317、322、360
[4] 李建英.財政債務風險研究[D].博士論文.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3.62.
[5] 陳志勇.公債學[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245-246
(作者單位:武漢博思都市規劃咨詢設計有限公司 湖北武漢 430000)
(責編:玉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