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圣陽
摘要:我國互聯網金融產業鏈初現雛形,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通過專業化的分工合作,共同為消費者創造價值。但目前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產業鏈還存在結構不完整、同質化競爭突出等諸多問題,需要加強產業鏈上下游縱向橫向的整合,打造合作共生、完整健康的產業鏈。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產業鏈;問題;整合
一、互聯網金融產業鏈的內涵
關于產業鏈,國內外很多學者做過研究。國外的研究成果側重于價值創造,認為越來越多的企業處于網絡組織之中,該網絡不僅有供應商、顧客,同時還有競爭對手。在專業化分工的生產服務模式下,由處于價值鏈上不同階段和相對固化的企業及相關利益體組合在一起,共同為顧客創造價值Gulati(2000)。企業競爭優勢歸根到底產生于其為客戶所能創造的價值。競爭優勢有兩種基本形式,即成本領先和差異化(MichaelEPorter,1985)。國內的研究成果側重于產業關聯,認為產業依據前、后向的關聯關系組成的一種網絡結構稱為產業鏈。產業鏈的實質就是產業關聯,而產業關聯的實質就是各產業相互之間的供給與需求、投入與產出的關系[1]。根據產業關聯關系,我們可以把互聯網金融產業鏈看做是互聯網金融業上下游各方相互競爭與合作,共同為客戶創造價值的網絡。
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產業鏈已經形成,銀行和銀聯、非銀行金融機構、互聯網企業或電商平臺、第三方支付機構、互聯網軟硬件和周邊設備供應商、網絡運營商等各相關利益體組合在一起,共同為消費者創造價值。產業鏈上下游之間,也通過競爭與合作、相互關聯的投入與產出,滿足各方的供給與需求。互聯網金融產業鏈的存在以產業內部的分工和合作為前提,下游環節在上游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價值基礎上實現價值增值,價值增值過程持續到消費者環節,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最終用戶在其需求的價值總量約束范圍內,向最終產品和服務支付對價。產業鏈內部的專業化分工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擴大價值增值流量;而合作是產業鏈中各個價值增值環節得以“鏈接”和連續的必要條件,產業鏈各方共同完成互聯網金融產品和服務向最終需求者的讓渡或轉移,從而支持和推動了互聯網金融業的發展。
二、互聯網金融產業鏈的構成
(一)傳統銀行和銀聯
互聯網金融的迅猛發展,暴露出傳統銀行渠道單一、產品固化的缺點,其存款、小額貸款、匯款與支付業務受到了較大沖擊。2013年銀行開始積極謀求轉型,運用互聯網技術,開展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傳統銀行開展互聯網金融業務大致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只是簡單地將線下業務搬到網上,如開設網上銀行。第二階段開始借助社交網絡和電商等渠道,銀行積極擴展自身的客服和業務辦理,并基于渠道的特點,推出特色產品和服務,如招行微信銀行,民生直銷銀行同阿里巴巴的合作等。第三階段逐步開始學習互聯網金融經驗和精神,建立自有生態體系和自有渠道,真正發展互聯網金融業務,意圖通過建立自身電商平臺,獲取海量用戶和交易數據,增加客戶粘性,形成資金閉環。如建行的 “善融商務”、交行的“交博匯”、農行的“E商管家”,工行“融e購”,以及正在醞釀中的中行的“中銀易商”等。中小型銀行則開始注重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差異化競爭。如民生電商發力互聯網社區金融和供應鏈金融,招商銀行的“小企業e家”開始入局P2P業務,浦發銀行布局移動金融業務。
(二)非銀行金融機構
非銀行金融機構借力互聯網,加強和互聯網平臺在渠道和產品上的合作,接受來自互聯網巨頭在金融方面的技術和賬戶的輸出。典型的例子是證券業和保險業。證券互聯網業務發展業經歷了一個過程,從最初的網上交易,網上營銷、服務,到互聯網應用的深入和業務模式的創新,如華夏基金公司借助微信財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臺,借助支付寶平臺的天弘基金,以及工銀瑞信等銀行系基金公司,都在探索自有的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創新。保險業的互聯網金融創新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更多的基于互聯網,用數據進行需求挖掘和產品設計,實現自動核保、自動理賠、精準營銷和風險管理。如眾安在線保險公司針對淘寶賣家的“眾樂寶”產品上線。相對傳統保險機構、普通保險網銷而言,眾安在線不僅是在渠道上的遷移,更是在產品、模式上的突破,其目標客戶也只是針對互聯網經濟的參與方,為保險業的互聯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
(三)互聯網企業與電子商務平臺
互聯網金融的興起源于電商平臺,但電商平臺最初在金融服務領域發揮作用,還僅僅局限于第三方支付,只是充當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渠道,對于平臺及上下游商戶僅提供支付擔保服務。支付寶、財付通均是如此。隨著第三方支付的傳統收單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電商開始在支付業務的通路上開展增值服務,利用客戶支付賬戶中的閑置資金進行理財投資。同時由于掌握了一定優勢的支付渠道,第三方支付公司掌握了部分銀行獲取不了的數據,把銀行部分地后臺化,利用這部分數據開展小額信貸,數據征信服務以及供應鏈金融等,如快錢、易寶等支付公司甚至成立了小貸和保理公司,為互聯網信貸擴展融資來源。而京東、蘇寧云商等知名電商陸續建立金融平臺,為整個金融生態圈的上下游提供理財投資服務、供應鏈金融服務。2013年支付、基金銷售、保險代理、保理及小貸等金融業務在電商平臺快使展開,有效地提升了平臺用戶粘性及流量變現能力。電商平臺因此形成了渠道金融服務和自主金融業務兩種功能。其他互聯網企業紛紛跟進,終于引發了連鎖反應。百度開始結合自身支付工具推出“百發”和“百賺”兩款貨幣型基金理財產品,騰訊的微信支付也瞄準個人理財業務。匯付天下、易寶等則面向企業用戶推出生利寶、安逸寶。股票型基金、信托、保險以及P2P貸款,甚至線下金融服務中心,層出不窮。電商平臺和互聯網企業由此聚集了海量用戶,增加了用戶對其金融支付工具和產品的黏度。
(四)互聯網軟硬件供應商與周邊供應商
軟硬件供應商、網絡運營商處于產業鏈的上游,是互聯網金融產業鏈中的基礎設施。是用戶各種移動互聯網生活消費行為的載體。硬件供應商包括PC、智能手機、掌上電腦及網絡周邊設備供應商,智能化、人性化、安全實用是其產品價值所在。軟件供應商一般來自于平臺或平臺以外的第三方開發商,隨著互聯網巨頭的日益重視,龍頭軟件基本被收購或參股,成為大型平臺的嵌入式應用軟件。應用軟件的核心價值在于為用戶提供快速的定位與接入服務,并借助這種服務獲得應有的使用收益。但目前在競爭異常激烈的互聯網應用免費市場上,軟件業的盈利模式有待挖掘。周邊設備供應商主要圍繞互聯網應用,為上游企業提供硬件和支持平臺。
(五)網絡運營商
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互聯網與信息技術的支持。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運營商、軟件供應商、周邊設備供應商均為互聯網金融,特別是移動金融的發展提供了條件。網絡運營商已經不再限于為互聯網金融提供技術通道,他們逐步介入互聯網金融的產品和服務,在移動支付、近場支付領域開始發力。2013年近場支付方面,TSM移動支付平臺的建立,進一步提升了NFC近場支付的便利性,同時有利于產業鏈的協同發展,但由于有限的應用場景和用戶習慣的培養周期過長, NFC支付還處于市場培育期。不過,隨著周邊軟硬件供應商產品和服務的不斷進步,二維碼支付,掃碼支付、聲波支付等創新技術,為豐富近場支付的應用場景提供了重要支撐。未來隨著應用場景的進一步完善,運營商的近場支付和互聯網遠程支付將成為移動支付發展的主要方向。
三、互聯網金融產業鏈存在的問題
(一)互聯網金融產業鏈結構不完整。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正在發生巨大變革。互聯網金融消費者巨大而多樣化的需求將會充分釋放出來,這些需求的洞察和挖掘,都會形成無數的細分市場。相應地,細分市場上的消費者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個性化需求,不太可能由少數寡頭予以滿足,這就需要有足夠豐富的供給方。目前,互聯網金融市場主體無論從數量,還是服務質量上都還無法滿足個性化需求的爆發式增長。且各環節能夠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依然處于摸索和培育期,在市場開發和風控手段上并不成熟。從互聯網金融客戶類型來看,基本上可分為兩類。一是個人消費者,隨著人們對金融服務要求的提升,快捷的支付、便利的投資方式、超低的投資門檻、高度的流動性、較為可觀的收益率以及方便的小額融資,成為消費者的追求。互聯網已經極大地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相應的他們對金融產品和服務消費需求也發生劇變。因而,第三方支付、余額寶、金融產品的搜索比價、在線記賬理財、P2P小額貸款、眾籌融資等互聯網金融業務一經推出,便受到消費者熱烈追捧,市場快速擴大。二是機構消費者,他們需要通過互聯網對傳統金融服務的優化和再加工,如:提供快捷支付結算、融資、終端設備、應用軟件、后臺支持、數據挖掘、風險把控、需求分析、產品再加工、服務優化等服務,以便有效甄別優質客戶,建立起新型的營銷服務模式。目前來看,產業鏈中無論是圍繞個人消費者,還是針對機構消費者的金融服務和產品都還遠不能滿足需要,產業鏈結構急需完善。
(二)互聯網金融產業鏈同質化競爭嚴重
首先,在互聯網金融產業鏈各環節內部,存在著激烈的同業競爭。銀行業的同業競爭不僅體現在傳統金融業務領域,也體現在新興的互聯網金融領域。網上銀行幾乎成為銀行的標配。目前,銀行電商也是一哄而上,其服務基本大同小異,大部分都同時擁有B2C、B2B,最初切入也都是B2C的思路,同質化競爭較為明顯。在存貸業務上,也可以給電商平臺上的個人與企業進行消費貸款、供應鏈金融、訂單貸款等金融服務,以及提供支付結算工具,同樣也已經是同質化競爭。電商與互聯網公司的同業競爭絲毫不比銀行差。有限的產品和服務一經推出,往往出現白熱化的同質化競爭。例如P2P領域,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3年底,國內已涌現出1000多家P2P公司。截至2013年 7 月,已有 250 家企業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自支付寶推出余額寶以來,定期寶、現金寶、蘇寧零錢寶等貨幣基金產品已有20余種。但各種寶的競爭本質上并無什么差異,它們只是在宣傳的收益率上一家比一家高,甚至高出了貨幣基金本身的收益率,通過補貼的方式吸引眼球。對于銀行、券商、基金等傳統金融機構的業務模式創新也如出一轍,大同小異。如: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電子商城、微信平臺、銀行官方微博,幾乎一哄而上,將這些新業務領域變成紅海。
其次,在互聯網金融產業鏈上下游之間,同樣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傳統金融機構與新興互聯網企業存在激烈的競爭。二者之間的競爭主要是圍繞著對金融市場份額的重新分配、對金融模式的重新塑造、對金融渠道的重新構建等方面展開。首先受到沖擊的是銀行業的存貸匯業務。目前,銀行存款規模迅速萎縮,影響信貸新增規模。而余額寶們的規模迅速增長,這些資金絕大多數是從銀行撤離的。不僅如此,阿里、騰訊和百度普遍采用的“海量用戶+貨幣基金”模式,從散戶那里把銀行的活期存款收上來,再通過協議存款賣還給銀行,大大增加了銀行的吸儲成本,息差會進一步縮小。與此同時,傳統銀行的貸款業務也受到阿里小額貸款、P2P等沖擊。截至2013年末,阿里小微信貸的客戶數已經達到64萬,放貸的總金額累計達到了1500多億元。人人貸、網貸之家等P2P平臺也蠶食著銀行的貸款業務。
四、互聯網金融產業鏈的整合對策
(一)建設完整的互聯網金融產業鏈
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一定是有著足夠的深度和廣度。產業鏈的深度代表著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都在各自領域內深耕細作,充分發揮專業化優勢,專注于細分市場,提供創新的、更加符合上下游企業需要的產品和服務,從而創造更高的價值。產業鏈的廣度代表著整個產業鏈下游的幾乎所有需求,都能從產業鏈上游得到滿足;上游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都能足夠滿足下游企業需要。產業鏈中的每一個環節的企業在其中均可以找到適合其生存的土壤,每一個企業都在整個產業鏈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是整個產業鏈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互聯網金融產業鏈需要豐富多樣的價值主體,才能發揮其整體功能,合理的配置資源、提高市場效率、提高信息透明度、提供合適的風險定價等。無論是第三方支付、電商平臺、互聯網企業、傳統金融機構、影子銀行、P2P網貸平臺,眾籌,還是網絡運營商和周邊軟硬件供應商,都是互聯網金融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主體。每一類互聯網金融主體都會在整個產業鏈中發揮獨特作用,最終和諧共生。只有在多層次的各種互聯網金融主體競合共生的環境中,市場才會是真正有效的市場,推動優勝劣汰的進化,不斷推動互聯網金融產業鏈的完善與健康發展。比如商業銀行可能會專門服務高端客戶,而將普惠金融留給了眾多的其他價值創造主體。互聯網金融產業鏈建設既需要寬容與呵護,也不能破壞產業鏈價值實現的法則。
(二)加強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
互聯網金融格局并非你死我活的競爭,相反這會是產業鏈各類價值創造主體融合共生的生態。互聯網時代的消費者需求呈現出更為明顯的多元化狀態,這種多元化對應的是眾多的細分市場,每一類價值創造主體都會基于比較優勢在產業鏈中找到自身的客戶。因此,各類企業既會有激烈的競爭,更會有大量基于比較優勢的分工與合作。互聯網金融模式下,新技術的引入以及新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使得金融與互聯網企業之間、金融各子行業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各價值主體將出現融合的趨勢,其產品和服務逐步打破原有的界限,出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目前,這種趨勢已經開始顯現。比如,互聯網金融的蓬勃生機讓眾多金融巨頭開始謀求與互聯網企業的合作,以取長補短。2013年9月,支付寶宣布與民生銀行進行戰略合作。平安銀行公司業務微信、交通銀行的微信銀行業務均已上線。中國銀聯與新浪及其子公司新浪支付科技有限公司達成三方合作,共同打造互聯網支付生態圈。微信支付對接華夏財富寶貨幣基金的理財通。2013年6月,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分別聯手中國銀聯推出移動支付平臺TSM,推進NFC近程支付產業鏈發展。未來,產業鏈內的合作應該更加深入,探索更多支付應用和商業模式的創新,以滿足商戶和個人用戶多元化、個性化的支付需求。
參考文獻:
[1] 楊公樸,夏大慰現代產業經濟學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5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