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輝
摘要:“課證融合”是高職教育實現“雙證書”要求的有效途徑,要在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構建中實現課證融合,必須深刻領會“課”與“證”的內涵,并在構建實踐中實施有效策略,其中,校準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起點,明確職業能力要求是依據,解構典型工作任務,開發專業核心課程及其教學資源是核心,合理設計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方法是落實“課證融合”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高職會計專業;課證融合;課程體系;構建
一、引言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1996年)、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2004年)、教育部《關于充分發揮行業指導作用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2011年)等教育行政法規中,都明確提出了建立和完善“雙證書”制度的要求,給高職教育指明了改革的方向。“課證融合”就是在此背景下的產物,“課證融合”是實現“雙證書”要求的途徑或方法,幾乎所有的高職院校及其大多數專業都在嘗試“課證融合”的課程體系改革,這對打破高職院校是本科院校“壓縮餅干”局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職業教育特性有所體現。但在“課證融合”教學實踐中,還存在認識上的偏差,成效尚不盡如人意,如何理解“課證融合”內涵并將其融入課程體系的構建與教學實踐中,是當前高職院校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
二、“課證融合”現實解讀
一般認為,“課”代表專業課程,“證”代表職業證書,“課證融合”就是指專業課程的設置與職業考證相對應,課程教學內容與考證內容相一致,通過課程學習,學生能直接參加相關職業證書的考試。由于學習的針對性加大,學生考取職業資格證書機率提高,從而縮短了學生上崗前的職業培訓,為“零距離”上崗提供了便捷的學習條件。這是一種狹義的“課證融合”觀,也是“課證融合”最核心的要求。但這種狹義的解讀,容易混淆高等教育與職業培訓,例如有些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就單純以考取會計從業資格證(有些會提倡獲取助理會計師資格證)為目標,課程教學是以考證為中心展開的,這顯然是不符合高等教育規律和人才培養規格要求的。
我們認為,“課證融合”應該有更加廣深的含義,“課”代表的應該是完整的專業人才培養,“證”代表的應該是職業崗位能力要求,因此,廣義的“課證融合”是指專業人才培養與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相融合,人才培養規格與崗位職業標準相統一,教學內容與職業資格標準相結合,將職業素質培養貫穿于教學過程,將行業企業標準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在人才培養培養中實現理實一體、工學結合,最終使培養的學生是能適應社會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在這種理念之下構建的課程體系,就不會單純以考證為目的,而是以培養符合相應規格的高等職業專門人才為目的。
三、高職會計專業“課證融合”課程體系構建策略
(一)校準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課程體系構建的起點
課程是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通道或工具,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必須建立在準確的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基礎之上。確定專業人才人才培養目標,一般可通過人才市場及招聘公告、企業和畢業生反饋、網絡信息、專業指導委員征詢、在校生問卷調查等途徑,對本區域企業不同層次會計人才需求狀況,企業會計工作流程、部門和崗位設置,會計專業面向的核心崗位及主要工作任務、相關工作過程和職業關鍵能力、崗位技能等調查、研究、分析,為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準備扎實的第一手資料。
在確定或校準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時,應明確職業服務方向(就業崗位)和社會職業角色(職業資格)兩個內容,并將面向的行業企業、核心崗位及崗位群及其職業能力要求這三層含義表達清楚。一般而言,高職會計專業主要面向本省及周邊地區的中小企業、社會中介機構以及其他非盈利組織,培養的是具備良好職業道德、熟練的職業綜合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能勝任出納、會計核算、納稅、審計、財務管理等崗位工作的技術技能會計人才。從專業層次上看,高職會計專業學生應成為操作群體中的組織管理者,能處理復雜的經濟業務,是“高級藍領”或“銀領人才”。
(二)明確職業能力要求是“課證融合”課程體系構建的依據
按照廣義“課證融合”觀,“證”代表的是職業能力,因此,要構建課證融合的課程體系,首先必須明確職業能力要求。根據高職會計專業學生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生存與發展的需要,按照能力性質進行分解,可將職業能力劃分為職業關鍵能力、專業技術能力和創新能力,并據此形成培養學生職業關鍵能力的通識課程模塊,培養學生行業通用能力的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培養特定崗位能力的專業課程模塊,培養學生創新和職業拓展能力的專業選修課程模塊。
在課程體系構建中加入“證”元素,實際上反映了職業教育特性,作為一種教育類型,就業導向的顯性目標,決定了高職會計課程體系構建的邏輯起點,是會計崗位及其能力要求,構建的是基于就業導向的工學結合課程體系,而不是遵循學科邏輯完全依照知識體系構建課程體系,從而與普通高校的學科邏輯課程體系相區別,注重的是培養學生適應就業需要的職業能力,尤其是崗位特定能力,而非學科研究能力,與此同時,也要符合高等教育特點,滿足學生可持續發展需要。
(三)解構典型工作任務,開發專業核心課程及其教學資源是實施課證融合的核心
專業核心課程直指學生就業的核心崗位,也是最能體現“證”元素要求的課程,其開發的基本路徑是,通過對會計人才市場調研,明確高職會計學生的主要就業崗位,通過詳細描述每個崗位(如出納、核算、納稅、審計等)的工作任務,提煉出各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再將不同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匯總成會計專業的典型工作任務,在此基礎上,對完成典型工作任務所需要的職業基本素養、職業資格證要求、崗位基本技能進行分析,形成基于工作崗位的行動領域,最后將行動領域的工作內容轉換為學習領域的學習內容,據此重構課程內容,開發出專業核心課程,為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提供最直接的通道。
為了更好地融于“證”元素要求,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還應改革傳統的學科教材,建立或完善專業核心課程的課程資源和實踐教學資源。一般而言,優質的核心課程資源應該包括工學結合的課程總體建設思路、課程標準、講義、教案、課件、教材、習題庫、試題庫、案例庫、網上資源、網上教學等要素,同時應有高利用率的教學平臺,既能及時更新實際工作的新制度、新技術、新要求,又能陸續開發新的網絡教學功能,實現了課程資源的信息化和網絡化,較好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實踐教學資源的建設更是直接體現了“證”的要求,第一,通過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建成融職業認知、職業判斷、業務處理、實務操作、評價反饋等為一體的實踐平臺和測試平臺,使學生在虛擬流程、虛擬生產、虛擬運營等數字化教學資源中感受職業氛圍,體驗職業素質的養成,第二,利用教師個人空間、QQ等網絡平臺,構建了師生交流的網絡空間平臺,在網絡上實現對學生的日常管理,包括作業布置與批改、對學生的考評和師生的在線交流等,同時也為社會提供了教學資源的共享,從而延伸了教學空間,幫助學生及早實現角色轉化,促其完成從學生到職業人的成長。
(四)合理設計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方法是落實“課證融合”的有效措施
1、工學結合,通過三階段進階式培養,不斷提升學生職業能力。首先是職業基礎能力形成階段。進行基本職業素養和專業基礎能力的培養。通過通識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與實踐,培養學生人文素質、會計職業道德和專業基礎能力,使學生在掌握一定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對會計職業和企業環境有一個感性認知和真實體會,同時為學生考取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為從事會計工作奠定基礎。第二是專業核心能力形成階段。針對會計崗位能力需求,開展專業核心能力領域課程的學習與實踐,通過各項生產性實訓項目,利用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讓學生在工學結合和工學交替中了解不同崗位的主要工作任務、業務流程和具體業務處理方法,掌握出納、會計核算、納稅申報、編制報表等會計信息處理和分析的核心能力,是技術技能會計人才職業能力的“成長”階段。第三是綜合處置能力形成階段。本階段通過讓學生在校內實訓基地進行仿真項目模擬和以準員工的身份到行業、企業和校外實訓基地進行頂崗實習,在真實的環境和任務中完成提高職業素養,使學生的社會能力、方法能力、專業能力等職業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2、通過課堂教學、仿真實訓和頂崗實習三種主要教學形式,完成從學生到會計職業人的角色轉變。這里所指課堂教學非單一理論講授而是指理實一體教學,理論知識教學與單項實訓隨堂同步,課堂與實訓室融為一體,教、學、做一體,是學生掌握基本的會計知識和技能的有效形式。仿真實訓既可以采用完全數字化實訓,也可以采用生產性實訓及信息化企業全景體驗中心實訓,實訓內容按能力進階要求從會計認知實訓到分崗實訓再到綜合實訓,一方面使學生上崗前所需的全部知識與技能相對完整,另一方面使學生能在仿真的就業環境中獲得職業人所需的素養,最終能獨立處理一個中小型工商企業的會計實務操作。頂崗實習要求學生以“準職業人”的身份深入到職場,從事真實會計工作,全面提高職業綜合素質,實現學生零距離上崗。
3、將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的培養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注重在職業能力培養中滲透會計誠信教育,將會計誠信教育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以會計誠信教育為核心的職業道德教育體系。即以會計“誠信”職業道德教育和會計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促進學生職業道德和專業技能雙精通。
4、積極推行項目教學法。在課程教學中積極推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教學方法,以職業技能項目為載體,根據崗位實際工作流程的特征和要求,歸納典型工作任務,設計教學項目和教學情境,通過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實踐真實或仿真項目,體驗會計工作任務,使學生在任務的完成過程中,理解和內化職業崗位需要的知識、能力與素質,實現知識和技能與會計職業崗位能力需求的對接。
5、改革教學組織方式,實現集中式和分段式相結合。根據學生職業生涯的不同階段,結合崗位的不同工作任務,分集中式和分段式的教學形式實現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訓。
參考文獻:
[1] 崔奎勇高職教育課程開發理論與實踐[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朱澍清高技能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策略[J]中國商貿,2012(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