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趙婷
摘要:高校小語種的傳統學習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現在:出現陳舊化的傾向,更新速度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創新小語種的學習模式勢在必行。小語種的學習模式需要從“交叉教學”、“軟環境”建設、教學方法及結對學習等方面進行創新。
關鍵詞:小語種;學習模式;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5)01-0014-02
社會的快速發展必然促進高校教學改革的步伐,尤其是高校的小語種教學,在信息化社會的發展下日益凸顯其自身發展的不足。所以,在社會發展與高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們有必要對小語種相關專業的教學進行改革創新研究。
一、小語種傳統學習模式的類型及弊端
小語種的教學在我國高等院校中開設已久,為社會培養了大量的語言翻譯與應用人才,但其原有的學習模式由于慣性化的發展,已滯后于社會的發展與對人才的要求,也日益在時代潮流中顯現出其自身的弊端。
(一)小語種傳統學習模式的類型
1.課堂教學。這是我國小語種專業學習的主渠道,對我國小語種專業人才的培養起著基本作用。通過課堂上的師生互動,使學生掌握某種語言的基本使用技巧,培養學生具有初級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使學生能初步使用該語言進行交際,同時使學生能以該語言為工具,獲取專業所需要的信息,并全面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經濟、文化、人口等情況,讓學生憑借獨特的優勢為以后的就業以及今后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2.自主學習。學生的自主學習是學生成才的重要因素。小語種的自主學習核心點是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其外在的表現形式有借助電視、收音機等進行學習;通過聽某種語言的音樂,觀看該語言的電影、電視劇等來提高聽力水平;通過相應的詞典工具書和利用圖書館來學習;通過閱讀各類小語種書籍和收聽音像材料等;特別是在網絡化的今天通過網絡進行學習,給小語種學習提供了嶄新的途徑,也大大激發了學習興趣和熱情。
3.教育培訓。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上的教育培訓機構如雨后春筍般增長,為小語種的人才培養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其辦學規模也得到長足的發展。如新東方等培訓機構,涵蓋了多種語言類別的教育培訓,邀請了眾多海歸精英和資深外教聯合授課,并借鑒國內外語言學校的教學方法,大大地提高了小語種的學習效果,也創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還集語言基礎教學和留學服務為一體,搭建外語教師和學員之間學習和交流的平臺。
(二)小語種傳統學習模式的弊端
傳統小語種的學習模式在特定的時期為小語種的人才培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由于自身的特點,也難免存在一些不足,概而言之,具有以下幾點狀況。
1.過于系統化、程序化
很多學生學習小語種的目的單純是為了考級,培養的僅僅是“應試”人才,而不是實際應用型的人才,致使語言的教和用之間存在著嚴重的脫節現象。另一方面,高校在課程設置上基本都是以傳統的基礎課和簡單的聽說課為主,不考慮學生實際水平和所使用教材的統一性,教學內容實用性很低。傳統的教學模式還表現為教師機械地灌輸語言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不注重語言的聽、說、寫等實際運用能力。
2.缺乏專業人員的針對性指導
經驗不足的學生在學習中往往難以找到重點,導致學習時間的浪費,也很有可能進入學習誤區,結果是事倍功半。就是在當前時尚的網絡教育環境下,也同樣存在弊端,缺乏感情的溝通和交流,這樣會造成情感淡漠和情景變異。自主學習由于其缺少督促,對學習者的自覺性要求更高,因而更適合那些自學自律能力較強的學習者,而對于自制力較差的學生它的作用是有限的。只有學習者自愿學習、自制力強,網絡學習才能發揮它的優勢。因此網絡學習并不適于所有的人群。
3.社會教育培訓機構市場繁雜,師資力量良莠不齊。
有的培訓機構師資力量嚴重匱乏,特別是富有本土特色尤其是充分了解企業培訓需求的教師非常缺少,課程僵化,往往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忘卻了對教育內涵發展的關注,特別是一些求學者錯誤地高估了教育培訓機構在整個教育環節中所能承擔的作用。因為在社會教育培訓機構中,多數存在著課程照搬照抄,沒有自主開發的中心課程,缺乏針對性和系統性。
二、小語種學習模式的創新策略
當前小語種的學習模式出現陳舊化傾向,更新速度達不到社會的發展要求,所以創新小語種學習模式勢在必行。根據當前的國內外環境和教育發展實際,我們對小語種的學習模式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實施“交叉教學”
“交叉教學”又名交替教學,在小語種教學領域已有多年實踐經驗,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效。這種教學模式在形式上是由兩到三名教師交替擔任一門基礎語言課教學,在內容上即是各名教師在教學內容上存在的交叉和重疊。“交叉教學不同于一般的教師合作教學和集體備課,它不提倡教師在教學內容上進行過多的協同和溝通,也不希望通過集體備課來達到教學方式的同一。”[1]與此相反,交叉教學是由教學風格和個人經歷不同的多名教師在保留各自特點和保有教學內容多樣性的同時交替擔任一門基礎語言課教學。因此能讓學生找到將新的語言學習與個人以后的外語模式進行同化的路徑,對自己已有模式中的對面性進行調整以順應新的語言,從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
學生接觸小語種的基礎課是從零開始的,全然陌生,往往無從下手。因而會或多或少受之前學習漢語或英語的模式(即學生已有的圖式)影響。由于受以往教師不同的教學方法影響,導致有的學生易接受從單詞語法入手、逐步深入透徹的教學方式,而有的學生又喜歡通過語言模仿培養語感的方式而排斥煩瑣的語法規則的學習方式。這些因素使得僅由一名教師擔任小語種基礎課的教學模式很難迎合每位學生的學習興趣點,從而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不高。“交叉教學”的方法恰恰解決了這種在教學實際中存在的問題,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因材施教,滿足了學生的需求,從而取得好的成效。
(二)加強“軟環境”建設
加強高等院校小語種的“軟環境”建設,使學生能在實踐中練習和揣摩,能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對小語種的應用能力,這對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小語種是至關重要的。眾所周知,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與外國友人交流,所以學生對某種語言的熟練掌握、應用尤為重要。
小語種學習的“軟環境”建設涉及很多方面,包括對校園學習小語種氛圍的建設、“外語角”的建設與組織、學生學習小語種團體的組織以及外國文化沙龍等。在整個“軟環境”建設中,從宏觀上來說,需要學校層面的高度重視,進行必要的制度建設、人員配備和經費投入;中觀層面上需要教師的精心策劃與引導,以學生為主體引導他們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語言與文化的實踐訓練;在微觀層面上需要學生群體的積極、主動參與,在不斷內化的基礎上提升小語種的綜合素質,學生在實踐中也增強了對小語種的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高校應更加注重人文環境建設,創辦與小語種有關的社團,開設更貼切國外文化的課程,跳出單一語言學習的局限,這同樣會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起很大的作用。
(三)注重教學方法創新
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教學慣型思維模式的影響,各小語種專業重視以語言技能為導向,導致畢業生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低下。為了更好地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在使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應創造性地結合以下教學方法。
1.研究性學習法。它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將教材中的各個任務,通過收集資料、分析談論,形成并檢驗自己的結論。對于高年級學生可布置研究論文或報告,組成一個研究小組,開展調查研究,形成研究論文或報告,教師教授學生科學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方法,培養學生敢于創新和勇于實踐的精神。
2..案例教學法。此種方法是教師在一些實踐課程如翻譯、旅游、貿易等課程中引入最新行業案例,引導學生對實際案例進行討論分析,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目的。“在跨文化交際外語教學中,使用案例教學法不僅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師生互動、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交際技能,而且有助于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
(四)開展“結對學習”
所謂的“結對學習”,就是利用在校的國外小語種留學生資源,將學習同種小語種的本國學生與相應的留學生結對成班,創造更多機會使其溝通交流,互相學習。這種結對學習在學習經費的節約、學習氛圍的營造、口語能力的提高等方面都可以使兩國學生達到互惠雙贏的目的。
第一,從學習經費角度來看,這種結對組班學習只需在正常院校上課的基礎上進行,不需要動用額外資金從而來達到組班教學的目的。只要在學校提供的支持和教師同學的積極配合下,協調好他們學習的時間、地點,安排留學生和本國學生同班學習。如此,可為本國學生提供與留學在外同樣的上課效率的同時省去高額的留學費用。
第二,通過組班結對可以營造中外學生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不僅會自然而然地把外語當成一種工具去使用,而且將其融入生活,在文化上進行融合與互補。語言學習的奧妙正在于此,在實際運用中,就會越練越熟。
第三,結對學習為本國學生和外國留學生營造出面對面交流的語言環境,一方面培養了學生正確的發音習慣,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敢于使用新的語言去與人交流。只有這樣接觸純正的語言環境下,才能培養出地道的語感。而在國內,顯然很難找到這樣理想的環境,甚至類似與外教面對面交流這樣的語言環境也不夠理想,缺少一種“場”的優勢。很多學習外語的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聽說能力遠不及書寫能力,組班結對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學會很多非正式場合里口語化的諺語俗語,更深入地了解該國語言文化。
參考文獻:
[1]劉燕妮,戴磊磊.小語種“交叉教學”與自我效能感提升[J].語文學刊,2013,(5).
[2]魯錦松.試論小語種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