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康宏
【摘 要】媒體如何用評論打造核心競爭力?首先應堅持客觀立場,對社會爭議較大或復雜的新聞事件,運用質疑手段,并努力引入觀點碰撞;其次,鼓勵記者承擔新聞評論員的角色;第三,將解析式報道納入評論框架,樹立“解析+評論”的特色;第四,評論在表達上要注意貼近性。
【關鍵詞】評論 核心競爭力 客觀立場 解析式報道 貼近性
【中圖分類號】G221 【文獻標識碼】A
新媒體時代,新聞來源豐富,傳播主體多樣,媒體要想獲得獨家新聞已經很難,唯有發出獨家的聲音才有生存的可能和競爭的資本。新聞報道正由報道時代向分析或時評時代過渡,媒體的競爭也正從獨家報道之爭變為獨家評論之爭。如何以評論打造核心競爭力、贏得更多受眾,成為廣播媒體認真思考和努力探索的課題。遼寧省沈陽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下稱沈陽新聞廣播)在這方面獲得了一些比較成功的經驗。
2010年1月1日,沈陽新聞廣播《沈陽新聞》節目推出了評論性子欄目“觀點連線”,以記者、特約評論員現場連線的形式,就沈陽一些熱點、焦點問題做出評論。每期節目時長兩分鐘左右。其中時政性評論占20%,經濟類評論占30%,民生類評論占50%。部分系列評論,如《記者看兩會》等已經成為品牌,對提升沈陽新聞廣播的影響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堅持客觀立場,對社會爭議較大或復雜的新聞事件,運用質疑手段,引入觀點碰撞
質疑是評論節目經常需要運用的手段。但質疑不是目的,而在于挖掘背后的真相、透視事件的本質、增強報道的深度。評論員在對新聞事件的把握中,應首先運用質疑手段獲取新聞真相,找到問題癥結所在,同時搜集不同觀點,對這些觀點做出分析,在此基礎上再提出自己的觀點。比如,沈陽市一個高檔居民小區持續兩年間斷性停水,甚至水管爆裂造成地面沉降,在媒體曝光和有關部門督促下,兩年才得以解決。當時,社會上有兩種聲音:一種觀點認為是自來水公司不作為,致使問題拖了兩年;另一種觀點認為是財政沒有對自來水管網改造予以支持。沈陽新聞廣播在報道這一事件時配發了評論。評論首先對這兩種觀點逐一點評,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我們認為并非如此,有些方法不妨一試。比如,對房地產的立項可以考慮實行民生事項的一票否決。”接著,評論進行了具體解釋:“這個小區所在地區自來水管網老化問題由來已久。那么,這樣的管網質量能否保證居民供水不受影響?在項目立項之前,就應該作為一個問題提出,由相關部門予以審查。審查通過,項目可以向前推進,今后一旦用水出現問題,由審查方承擔責任。審查無法通過,則不予立項。不能只為一時的經濟指標,忽視百姓的切身利益,明知不可為,偏要項目上馬。其他諸如用電、用氣等民生問題,也都應該綜合加以考慮。這樣,這個小區居民的苦惱也許就不會在其他小區重演。”這樣的論證客觀全面,以理服人,效果較好。
當前,很多媒體熱衷于解決問題,并將其作為節目影響力的標志之一。這是媒體的錯位,這種錯位使媒體成為新聞事件的當事人,而非單純的報道者,這樣必然造成報道客觀性的缺失。
二、鼓勵記者承擔新聞評論員的角色
廣播新聞應注重對事實的陳述,避免直接的觀點呈現。但記者可以將觀點以評論的形式予以表達,而評論也是深入細致采訪的自然產物。有意識地鼓勵記者對事件進行思考,是增強評論說服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2012年的全國防災減災日當天,沈陽市一些中小學進行了防震減災演練。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不到15分鐘的演練、包扎學習過程中,連續多個學生因為體力不支而倒下,在教師的攙扶下走回教室。早在幾年前就聽聞,“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已經降低,但學生身體素質如此之差,仍然讓人大吃一驚!記者由此指出:“當下,學校的硬件設施不斷得到完善,塑膠跑道、人造草皮操場在校園里早已不是新鮮事物,但學生的身體素質卻與這些呈現反向發展。”并在評論中進一步指出:“學校進行防災演練確實是教育理念的進步,但是,它的基礎應該是中小學生強健的體魄,這才是考驗教育主管部門如何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關鍵。”
在我們的實踐中,當評論員認為一則消息具有評論價值時,都會第一時間與相關記者進行溝通,了解稿件之外的素材。比如:對決策過程的還原、對事件因果關系和背景資料的梳理、對新聞當事人細節的描述,都可能成為評論的論據。另外,評論員與記者進行充分溝通也是保證評論觀點準確的重要手段。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針對同一消息,不同的評論員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在這種情況下,與記者的溝通就顯得非常重要,可以避免望文生義、斷章取義。
三、將解析式報道納入評論框架,樹立“解析+評論”的特色
無論是主題報道還是民生新聞報道,解析式報道都是實踐中經常采用的報道形式。所謂“解析”,既指解釋、解讀,也有分析的含義,而分析正是評論所要承擔的任務。對此類報道,我們統一納入評論框架,邊解讀、邊分析,以分析證觀點,從現象探本質。這樣不僅可以彌補解讀報道常見的數字、條目的簡單羅列和平鋪直敘表達方式在可聽性上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新聞的同質化,以深度的獨家觀點展示廣播評論的獨特魅力。
舉例來說,沈陽市決定從2010年開始,利用三年時間,對全市所有無法落實房屋產權單位或房屋產權單位無法履行房屋維修責任的住宅區,進行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改造。這項工程涉及近一半兒全市居民小區,受益居民近200萬人。在具體介紹了投資規模、改造項目等內容之后,節目對這次改造的特點進行了分析總結,并進行了評論:“以往小區改造內容比較少,而且注重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項目,比如栽花、種草、植樹、鋪路、架燈等等,這些都是必要的。但是,由于資金投入不足,房屋維修這根‘硬骨頭始終沒敢啃。所以,雖然小區改造了,但屋子該漏還漏,下水道該堵還堵,電線該老化還老化,房子的使用功能沒有太大改善。這次改造與以往的最大區別就是改造項目‘實在,主要集中在修房子上,都是一些過去想干但沒有能力干的項目,如屋面防水、下水道維修、電線更換、墻皮脫落維修等。這些改造項目,既不好干,也不出形象,而且花錢還多,但是對老百姓來講,是雪中送炭,是實打實地解決實際問題。”這樣的解析式報道加評論,讓聽眾既明“表”,更明“里”,有深度,可聽性強,貼近百姓,自然受到歡迎。此類評論要求評論員具有相關領域較為扎實的政策理論水平和洞察能力,并應注意對特定背景的把握。只有這樣,才能不僅回答“為什么這樣”,還能回答“為什么這時候這樣”。
四、評論在表達上要注意貼近性
評論在表達上的貼近性要注意兩點:一是要體現主流意識,避免觀點的偏激、獵奇;二要堅持生動、樸實的文風。評論是對事件的深入分析,同時也是發揮輿論導向功能的好形式,是一種積極的引領。評論必須要有正確的導向,體現主流意識,展現正能量,符合社會發展潮流,自覺為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服務,為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務。主流意識、主流價值為社會絕大多數人所遵循,因此,展現主流意識、主流價值,正是貼近性的體現。偏激、獵奇的觀點也許會暫時拉升收聽率,但長遠來看,必然損害媒體的公信力、權威性。
要發揮好引領作用,文風也必須要有貼近性。只有受眾聽得進去、聽得明白,才能產生共鳴,才會產生積極的社會效果。生動、樸實的文風是觀點傳播的重要手段,是評論效果的重要保證。在實踐中,我們注意使用大眾語言,用有說明力的觀點而不是晦澀的術語、羅列的套話來展示深度,做到權威性和貼近性的統一。
沈陽新聞廣播評論員在對沈陽市2011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進行評論時,針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3%,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這三個指標,運用了百姓易懂、感覺親切的語言進行解讀,比如:“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我們如何去注意到、處理好吃飯產業和戰略產業的關系。除此之外,在我們政府整個宏觀調控過程中要有一個非常強烈的意識和科學的態度,比如我們如何建立一個正常的職工工資增長機制,這都需要我們做很多方面的工作。”再比如:“收入多了,社保等方面搞得好了,大家的收入預期是很明晰的,不會發生紊亂。財政支出預期方面,如果社保好了,也是很明晰的,也不會發生紊亂。從經濟運行角度來說顯現一種平穩的狀態,就不會有那種焦慮、惶恐以至于買漲不買落、持幣待購等等。這樣會極大地啟動內需,會注入地區經濟發展的活力,使整個經濟逐漸地活躍起來,進入一種良性循環。”上述語言的使用,使經濟指標透視出的發展理念一聽即明,有效地增強了傳播效果。
(作者單位:沈陽廣播電視臺)
(本文編輯:莫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