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偉偉
摘 要: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研究成為近年來研究熱點問題,眾多學者從不同的維度對輔導員角色進行了研究,主要有國際視野下的的輔導員定位研究、學習型視域下的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研究等等。不同的維度下對于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研究都各有側重,但是總的來講,無論在什么維度下,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是貫穿其中的一根主線。鑒于此,從以上幾個方面對當前國內輔導員角色定位問題研究現狀做以綜述,以期推動相關研究的深入。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維度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5-0139-02
《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教育部令第24號)中明確闡明了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輔導員應當努力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這對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做了很好的解釋。
從實際來看,輔導員作為高校教師的職業尚未完全被認同,依然是臨時性的“過渡角色”。因此,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研究應當是高校輔導員角色研究的重中之重,認清輔導員的角色定位,才能有效地避免角色沖突,進而才能更好地扮演好輔導員角色。
一、動態角色組合下的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
韓廣梅(2009)[1]提出,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和高校事務的拓展,輔導員的工作屬性也開始由單純的管理工作向教育和管理雙重屬性拓展。輔導員逐漸發展為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的復合角色。
尹秀云(2008)[2]認為,新時期高校輔導員角色是一個動態的角色組合。輔導員集教育者、管理者、服務者、協調者、研究者等角色于一體,且各種角色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功能更加多樣化。
二、角色職能視域下的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
白加德(2005)[3]根據輔導員的職能,將輔導員定位為思想政治素質提高的導師、大學生文明修身的引路人、大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的設計師、大學生擇業創業的導師、大學校園文化的引導者和創造者以及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培育者。
席岫峰(2012)[4]認為,高校輔導員應當扮演好以下角色:學生思想政治上的教導員、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引路人、學生專業學習的輔導員、學生心理健康的咨詢師、學生就業工作的指導員、學生日常事務的服務員、校園安全穩定的維護者。
三、宏觀和微觀層面下的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
張景華(2013)[5]認為,宏觀層面,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是以國家16號文件和24號文件的規定為主,專職輔導員隊伍也屬于教師隊伍,與任課教師為平行序列,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是黨的“近衛軍”。微觀角度定位于人文素質教育,班務管理,輔導咨詢和談話服務,科學地交流合作。
時太偉(2007)[6]認為,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高校輔導員隊伍屬于教師隊伍,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從微觀的角度來看,高校輔導員是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日常管理者,學生的人生導師,學生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
四、國際視野下的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
戴銳(2011)[7]認為,對于輔導員工作來說,不僅要充分認識全球化給高等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更需要適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趨勢,要加快自身建設的國際化進程。只有將輔導員研究與輔導員工作一并置于宏闊的國際視野中,才能培植出一支真正專業化的輔導員隊伍,輔導員研究才能深入開展,也才能真正實現其學術價值,促進高校輔導員制度與工作的完善化。
蘇健(2009)[8]對中美兩國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差距進行了比較:在工作內容上,美國輔導員(即學生事務管理人員)側重“專”和“精”,我國輔導員體現“廣”和“雜”;工作方法上,美國輔導員突出“引”和“導”,我國強調“管”和“教”;在隊伍建設方面,美國要求“嚴”和“細”,我國表現“松”和“粗”。
五、教育學視域下的輔導員角色定位
楊育智(2013)[9]認為輔導員角色的核心定位是教育者,而教育能力是檢驗一名輔導員合格與否的重要標準,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健康教育者、職業規劃教育者等稱謂則是其衍生角色,是依據其工作內容而作的具體劃分。
石一(2009)[10]認為,不論輔導員是教師,還是干部,都處于學校這個大場域中,要理解輔導員角色的定位,必須從“教育”的本義著手。他認為,輔導員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更多地意味著輔導員要做一位育人的管理者。“育人的管理者”的內涵包括既成長自我,也成長學生。
六、科學發展觀視域下的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
張景華(2013)[11]認為,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高校輔導員的工作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學合理的輔導。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應該為:精于思考,敢想敢做,勤政愛生,能行善治。為了大學生良好的發展,高校輔導員要進行角色轉型或者新的角色定位。這種角色轉型的內容包括:政治轉型,管理轉型,輔導轉型,心理轉型,規劃轉型,技術轉型。
七、網絡時代的輔導員角色定位定位
楊立淮、徐百成(2012)[12]認為,在微博時代輔導員應充當“隱形把關人”,創建健康的微博輿論生態;關注大學生思想動態,監控大學生微博輿論,營造和諧校園;實施大學生管理、服務微直播,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相結合;關注大學生網絡心理,開展微公益活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領域。
康志賢(2012)[13]認為,網絡時代下,高校輔導員擔當意見領袖角色,應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在微博、博客、QQ 空間等網絡平臺中,獲得較高的關注度和影響力,承擔起意見領袖的角色,引領所在高校網絡輿情,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作用。
八、學術場域中的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
朱飛、秦永和、馬素偉(2013)[14]認為,教師和管理者雙重身份的不徹底性,使高校學術場域中的輔導員處于尷尬的“邊際人”地位,研究型輔導員培養則是改變這一尷尬角色和邊際境遇的有效舉措。“研究型輔導員”,應將事務型的輔導員工作發展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型輔導員工作模式。endprint
倪金花(2008)[15]認為研究型輔導員,就是指在思維方法和工作理念上具有一定的問題意識,能夠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經常性地反思工作過程,進而探索科學的學術工作規律和方法,并在此基礎上能夠掌握和運用相關科學理論和研究方法借以指導實踐的學生工作人員。
九、自我認識中的輔導員角色定位
張浩(2010)[16]認為,高校輔導員需要有強烈角色意識,明白輔導員角色的責任、義務,這種角色意識包括:價值意識、專業意識、服務意識、責任意識。沒有強烈的責任意識,是扮演不好輔導員角色的。
魏義梅(2010)[17]認為,輔導員角色自我覺知主要是指輔導員對自身角色地位、相應角色行為規范及其角色實踐的認識、理解、體驗與自覺。其中,輔導員對其主體角色的覺知,包括認知成分,同時也包括情感、行為成分。輔導員角色自我覺知表現為輔導員對自身角色的一種敏感、覺醒的內部主觀狀態。
楊楊、張生輝、榮露(2007)[18]認為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分為“輔”的角色,“導”的角色,和其他角色三個方面。“輔”的角色是指在自我角色認識上,輔導員將自己視為輔助人員。其他角色是指作為輔導員,應將自己視為一個學生,并且是一個雙向學習者;要將自己視為學生的“師友”;還應將自己視為學生的一面鏡子。
十、社會多層次的他者對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
雷習林、童松輝(2013)[19]認為,輔導員在從事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事務管理扮演的角色各種各樣,不同類型的學生對輔導員的角色期望也千變萬化,存在差異,這種差異體現在不同年級學生、不同專業學生和不同性別的學生,他們對輔導員角色的期望存在差異。
鄭艷萍(2011)[20]認為,隨著輔導員隊伍的逐步壯大,輔導員的角色認知顯示出諸多問題,社會多層次的他者認知使得輔導員心理落差加大,為此,需要從完善考核機制、準確定位職業角色、明確未來發展路徑、強化學術研究、提高專業科研能力等方面解決輔導員在自我認知和他者認知的角色障礙問題。
屈曉婷(2013)認為,由于制度平臺搭設的身份認同、學校生活中的他我認同和教師身份的自我認同的現實差異,對于輔導員的職業和角色,還存在許多不同的理解和認知。
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不僅僅是頂層設計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是否符合實際輔導員的角色發展和角色行為。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不只是各個角色不斷疊加,究竟應該扮演什么角色,應當從高校輔導員隊伍的建設和發展中不斷地探索是成為專家型的輔導員還是實干型輔導員(職業化的學生事務管理者)。以上學者更多的是從國家相關政策、文件中梳理出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筆者認為,高校輔導員的角色應當分化,分離出一批職業的重服務、重業務的學生事務管理者。同時從輔導員隊伍中優化出一批專家型思想政治教育者,這批專家型的輔導員可以分為思想政治教育專家,心理咨詢專家,職業規劃和咨詢專家、創業指導和教育專家、學業與專業指導專家等,分布于各個學院從事學生輔導員的工作,以黨團建設為主,以班級建設為基礎,這應該是今后高校發展的一個趨勢。我們要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對高校輔導員工作進行新的思考和定位。
當前,國內關于輔導員的角色定位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有益的建議和對策,角色定位研究的維度也不斷的拓展,從最初的單一維度到如今的多維度研究,不斷地促使高校輔導員的角色研究的深入。
然而這些研究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當(下轉154頁)(上接140頁)前對于高校輔導員這一特殊群體的角色研究還不夠深入,對于輔導員角色內涵還缺乏系統的分析和研究。輔導員角色沖突研究較多,實際解決辦法較少。在高度上缺乏政治學、教育學、管理學、社會學和倫理學等理論知識的支撐,研究的理論基礎不夠。在廣度上缺乏與國外相關輔導員定位的比較和借鑒;在深度上還限于對政策文件的解讀和引申,而缺乏對于輔導員角色創新研究。要促進輔導員隊伍的職業化發展,輔導員的工作角色的明確的定位是關鍵問題。通過深入分析研究輔導員的工作角色,明確輔導員角色定位,提高工作效率,促進工作專業化,推動輔導員工作的精細化研究。拓展和創新輔導員的工作角色,對于輔導員角色與定位研究、學生事務管理研究、高校思想政治隊伍建設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此問題上,國內研究者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和創新。
參考文獻:
[1] 韓廣梅.中美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發展比較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9,(1):74.
[2] 尹秀云.高校輔導員角色組合變化及角色調適[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8,(4):35-36.
[3] 白加德.對新時期高校政治輔導員的角色認識[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166-167.
[4] 席岫峰.關于高校輔導員的功能定位職業角色探析[J].高校輔導員,2012,(2):5-7.
[5] 張景華.科學發展觀視域下高校輔導員角色轉型之研究[J].湖南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8):48-49.
[6] 時太偉.關于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的幾點思考[J].濟寧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7,(6):76-77.
[7] 戴銳.高校輔導員研究的歷史回思與前景展望[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1,(12):6.
[8] 蘇健.我國高校輔導員隊伍職業化建設的角色差距與角色定位——以中美高校輔導員制度發展歷史比較為例[J].法制與經
濟,2009,(7):114-115.
[9] 楊育智.高校輔導員角色的教育學思考[J].成人教育,2013,(12):108-109.
[10] 石一.對大學輔導員角色的再認識[J].管理觀察,2009,(1):130-131.
[11] 楊立淮,徐百成.微時代高校輔導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新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6):79-80.
[12] 康志賢.意見領袖——網絡時代下高校輔導員角色的新拓展[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12,(4):124.
[13] 朱飛,秦永和,馬素偉.學術場域中研究型輔導員的內涵及其培養路徑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08-110.
[14] 倪金花.論我國高校研究型輔導員隊伍的建設[D].上海:復旦大學,2008:23-24.
[15] 張浩.論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與實現[J].學理論,2010,(6):246-247.
[16] 魏義梅.論高校輔導員角色自我覺知[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178-180.
[17] 楊楊,張生輝,榮露.論新時期高校輔導員的自我角色認識[J].煤炭高等教育,2007,(3):98-99.
[18] 雷習林,童松輝.高職高專學生對輔導員角色期望的調查研究[J].科教導刊,2013,(11):244.
[19] 鄭艷萍.高校碩士輔導員的角色認知與對策建議[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1,(2):23-25.
[20] 屈曉婷.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與職業認同[J].北京教育高教,2013,(3):47-49.
[責任編輯 杜 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