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太原中心支行 王軍
儲蓄存款計息規則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問題研究
中國人民銀行太原中心支行 王軍
摘 要:儲蓄存款作為普通百姓投資理財的重要渠道,在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儲蓄存款計息規則涉及儲蓄存款利息的計算和支付,直接關乎金融消費者的切實利益,也直接影響銀行存款在眾多金融產品中的競爭力。本文從金融消費者保護的角度對現行儲蓄存款計息規則合理性進行了分析,對儲蓄國債、貨幣市場基金、新型存款業務等金融產品收益計付規則進行了橫向比較,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利率市場化背景下適度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的儲蓄存款提前支取計息規則。
關鍵詞:儲蓄存款 提前支取 計息規則 權益保護
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和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儲蓄國債、貨幣市場基金、銀行理財產品等多種金融產品進入了普通百姓的投資視野,居民的金融資產配置日益多元化。不可否認的是,儲蓄存款依然是普通百姓特別是中老年人重要的一種理財選擇。儲蓄存款作為普通百姓投資理財的重要渠道,在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儲蓄存款計息規則涉及儲蓄存款利息的計算和支付,直接關乎金融消費者的切實利益,也直接影響銀行存款在眾多金融產品中的競爭力。
儲蓄存款計息規則包括儲蓄存款到期支取、提前支取、逾期支取、存期內利率調整等四種情形下的利息計付方式。其中,儲蓄存款未到期提前支取是違反儲蓄合同約定的一種違約行為,儲戶自身以承擔一部分利息損失的形式作為解除儲蓄合同的對價,提前支取存款。這種情形是儲蓄合同履行的一種非常態形式,但在日常生活中卻較為普遍。此時,如何通過計息規則的合理設計,更好地平衡銀行和儲戶雙方的利益,適度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顯得尤為重要。
我國現行的儲蓄存款的計息規則主要體現為《儲蓄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第二十四條、二十五條、二十六條和二十七條,下面主要就《條例》確定的計息規則進行合理性分析。
1.1 《條例》規定的儲蓄存款計息規則
《條例》確定了以活期存款利率為“常態利率”,以定期存款利率為“約定利率”的計息原則。也就是說,執行定期存款利率需以雙方事先約定為前提,如無明確約定,即執行活期存款利率。
(1)定期存款提前支取。未到期的定期儲蓄存款,全部提前支取的,按支取日掛牌公告的活期儲蓄存款利率計付利息;部分提前支取的,提前支取的部分按支取日掛牌公告的活期儲蓄存款利率計付利息,其余部分到期時按存單開戶日掛牌公告的定期儲蓄存款利率計付利息。
(2)定期存款逾期支取。逾期支取的定期儲蓄存款,其超過原定存期的部分,除約定自動轉存的外,按支取日掛牌公告的活期儲蓄存款利率計付利息。
(3)存款原訂存期內利率調整。定期儲蓄存款在存期內遇有利率調整,按存單開戶日掛牌公告的相應的定期儲蓄存款利率計付利息。
(4)活期儲蓄存款在存入期間遇有利率調整,按結息日掛牌公告的活期儲蓄存款利率計付利息。全部支取活期儲蓄存款,按清戶日掛牌公告的活期儲蓄存款利率計付利息。
1.2 現行儲蓄存款計息規則合理性分析
(1)定期儲蓄存款提前支取,按照活期存款利率計付利息有違公平原則。《合同法》第五條規定:“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義務。”定期存款提前支取不區分實際存期,一律按照活期存款利率計付利息(如一年期定期存款,存1天提前支取與存300天提前支取,均視為活期存款,按照活期存款利率計付利息),未能體現承擔的違約責任與違約程度相適應、與另一方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相匹配的公平原則。
(2)定期存款逾期支取除約定自動轉存的外,按活期儲蓄存款利率計付利息符合交易實際。定期存款到期后,銀行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將本金和利息支付到儲戶指定賬戶,該儲蓄合同即履行完畢,該筆存款的本金和利息應當按照存款的“常態利率”即活期存款利率來計付利息。
(3)定期存款原訂存期內利率調整依然應當按照儲蓄存單約定的利率計付利息。完整的儲蓄合同應當包括本金、存期、利率、是否約定轉存等基本要素,利率確定后,在約定存期內不得變動。如需變更合同,需要銀行和儲戶雙方達成一致,以體現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尊重。
(4)活期儲蓄存款在存入期間遇有利率調整,為了方便計算,統一按結息日或者清戶日掛牌公告的活期儲蓄存款利率計付利息。
目前,金融市場上面對個人投資者的低風險金融產品,除了儲蓄存款之外,還有國債、貨幣市場基金、新型存款業務等。通過對上述金融產品利息或者收益的計付規則進行分析,可以為判斷儲蓄存款計息規則合理性提供參考。
2.1 儲蓄國債提前兌取計息規則
因憑證式國債付息方式與儲蓄存款相似,均為到期一次還本付息,這里僅以2013年第一期憑證式國債為例,對憑證式國債計息規則進行分析。《中國人民銀行 財政部關于發行2013年憑證式(一期)國債有關問題的通知》(銀發〔2013〕62 號)明確,本期國債提前兌取時,投資者須按提前兌取國債本金數額的1‰支付手續費,利息按投資者實際持有天數及相應的利率檔次計付,即三年期和五年期本期國債從購買之日起持有期限不滿半年不計付利息,滿半年不滿一年的按年利率0.35%計付利息,滿一年不滿二年的按年利率2.70%計付利息,滿二年不滿三年的按年利率3.69%計付利息;五年期國債持有滿三年不滿四年按年利率4.77%計付利息,滿四年不滿五年的按年利率5.13%計付利息。
儲蓄國債這種提前支取支付手續費并按實際持有時間和相對應的分檔利率計付利息的計息規則,即體現了對提前支取這種違約行為的有效約束,又較好地照顧了國債投資者的利益,也符合違約程度與違約責任相匹配的公平原則,這種計息規則優于儲蓄存款提前支取的計息規則。
2.2 貨幣市場基金收益計付規則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市場基金管理暫行規定》(證監發〔2004〕78號)第九條規定:“對于每日按照面值進行報價的貨幣市場基金,可以在基金合同中將收益分配的方式約定為紅利再投資,并應當每日進行收益分配。”目前市場上的貨幣市場基金收益分配,主要采取“每日分配、按日支付、支付后的收益計復利”和“每日分配、按月支付、支付后的收益計復利”兩種規則,采取紅利再投資的方式分配收益。
貨幣市場基金作為一種公募基金,其收益分配必須在符合監管規則的框架下,根據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等文件進行,更多地體現契約自由精神。這種收益支付后計復利的分配規則明顯優于儲蓄存款的計息規則,也是去年以來貨幣市場基金規模快速增加,銀行存款流失加劇的一個重要原因。
2.3 部分銀行推出新型存款業務,執行特別的計息規則
為了應對利率市場化和互聯網金融的沖擊,部分銀行業金融機構對符合一定條件的儲蓄存款采取按照實際存期“靠檔計息”的利息計付方式。如:晉商銀行“坐享其盈”業務。該業務對于銀行卡內金額在5萬元(含)以上的簽約客戶,每日系統自動清掃活期賬戶,將客戶存入的資金,按單位金額轉存理財賬戶并且按照定期利率靠檔計息。客戶可以隨時存取,如活期余額不足系統會按照先進先出原則,以單位金額的整數倍自動劃回活期戶以滿足支取的額度,并在當日日終結算利息。
這種按照實際存期“靠檔計息”的利息計付方式顯然違反了《儲蓄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但是鑒于其違反的并不是法律、行政法規的效力性強制性規定,且銀行通過讓渡自身部分利益,使儲戶的權益得到了更好地保障,基于《合同法》“鼓勵交易”的立法精神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法釋〔2009〕5號)第十四條“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五)項規定的‘強制性規定’,是指效力性強制性規定。”的規定,這種“靠檔計息”的利息計付方式應當認可其有效性。
3.1 利率市場化對儲蓄存款計息規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利率市場化,本質就是由市場在利率的形成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讓利率充分反映資金供求的實際情況。《條例》確定的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計息規則是當時的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具有較強的計劃經濟色彩,現在的市場條件已發生了根本變化,當時的專業銀行已改制為股份制商業銀行,并成功上市。利率市場化正在穩妥有序推進,加強金融消費者保護成為了國際金融危機后金融監管改革的共識,這些都對儲蓄存款提前支取計息規則提出了新的要求。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利率市場化并不意味著不需要政府的利率管理規則。相反,利率市場化要求,政府要更好地發揮儲蓄存款計息規則等利率管理規則的引導和規范作用,制定和完善適度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的儲蓄存款計息規則,維護公平的市場秩序。
3.2 完善定期儲蓄存款提前支取計息規則的基本思路
儲蓄國債的信用等級高于銀行儲蓄存款,根據風險與收益相匹配的原則,儲蓄存款的利率水平和計息規則應該優于儲蓄國債的利率和計息規則。現行儲蓄存款計息規則不合理部分主要體現在定期存款提前支取方面,應當參考儲蓄國債提前兌付按實際存期和相對應的分檔利率計付利息的計息規則,借鑒目前市場上部分銀行業金融機構對特定存款“靠檔計息”的作法,合理平衡銀行和儲戶雙方的利益,修訂《條例》關于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計息規則的規定。
定期儲蓄存款提前支取可以根據實際存期,按照各家銀行掛牌公告的各檔次存款利率為基準“靠檔計息”。具體規則為:未到期的定期儲蓄存款,全部提前支取的,根據實際存款期限,不滿三個月的按活期存款利率計息,滿三個月不滿半年的按三個月期定期存款利率計息,滿半年不滿一年的按半年期存款利率計算,滿一年不滿二年的按一年期存款利率計算,滿二年不滿三年的按二年期存款率計算,滿三年不滿五年的,按三年期利率計算。部分提前支取的,提前支取的部分按上述計息規則計付利息,其余部分到期時按存單約定的定期儲蓄存款利率計付利息。這種提前支取計息規則即體現了對儲戶提前支取這種違約行為的約束,又較好地平衡了銀行和儲戶的利益,也提升了儲蓄存款對儲戶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減緩銀行存款資源的流失,達到共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陳瑜.在線交易中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研[D].西南政法大學,2008.
[2] 朱雪明.儲蓄存款計息的八項規定[J].農家顧問, 2000(09).
中圖分類號:F830.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5(c)-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