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美
摘 要 隨著經濟、政治全球化的不斷加深,高校學生國際視野的培養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針對高職學生強實操弱理論的學習特征,將提升國際視野的教學目標融入課程體系、將其教學內容融入學生課堂、將其實踐活動融入第二課堂、營造具備國際元素的校園環境,有助于培養具備開放視野、國際眼光的高等人才。
關鍵詞 國際視野 高職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1.014
當今社會,經濟與政治全球化的深度與廣度已經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國家之間的交流與聯系日益密切,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也不可能置身事外。教育部教職成[2011]12號文件《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將國際化生產的工藝流程、產品標準、服務規范等引入教學內容,增強學生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國際視野已成為時代對當今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學生國際視野的培養也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1 培養國際視野的意義
關于國際視野,許多經濟及教育的研究者已經對其概念進行了不同角度的探討,究其核心意義主要在于超越國家與地域的界限,站在世界的高度以更加開放的角度去觀察問題與分析問題。這種思維方式是一個人在全球化背景下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素質的綜合體現,對培養高素質人才意義重大:
(1)國際視野有利于適應國際化人才要求。在國際交流、跨國合作乃至日常工作中,具備了國際視野的人才能充分地發揮知識、技能、綜合素質方面的優勢,更快地適應時代的新變化、新要求,選擇更合理更具競爭力的應對方式,同時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
(2)國際視野有利于培養新時代的“世界公民”。高素質人才具備國際視野,有利于通識教育的開展,幫助其跳出本國、本民族、本地區文化的局限,了解與認識乃至吸取其他文化的精粹,取長補短,為己所用。同時也使其更具人文關懷,從更多的角度更全面地看待與分析問題,成為有獨立思考力與判斷力的“世界公民”。
(3)國際視野有利于弘揚愛國情懷與民族精神。高尚的愛國情懷與民族精神是建立在對本國與世界的充分認識上的。在培養國際視野的過程中,在對各文化了解、認識與鑒別的同時,對自身文化的審視與思考也會隨之覺醒,并對本文化有更加全面、理性、深刻的認識。這對民族自豪感、愛國情懷、民族精神的弘揚都有積極的作用。
2 培養高職生國際視野的措施
高等職業院校學生是高等教育中一個獨具特色的受教育群體。與本科院校學生相比,高職生的理論水平相對較弱,但在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和技能應用方面則又存在其優勢。如何把握高職生的特點來合理地進行國際視野的培養,使其成為具有國際視野和愛國情懷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值得高職教育者與學生管理者們深入探索。
(1)將提升國際視野的教學目標融入課程體系。在高職課程體系建設中,將國際視野作為專業人才必備的素質進行培養,列入教學體系中,從知識、技能、素養三個角度分別結合專業特色設置課程;在課程大綱的確定上,著重培養實際的應用能力,同時一定程度地弱化其理論層面的要求,重點加強大局意識、全局觀念的培養。
(2)將提升國際視野的教學內容融入學生課堂。課堂教學是傳遞理念最直觀的途徑之一。以課堂教學作為重要陣地,在相關課程教學中傳遞國際視野,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國際視野。在針對性培養國際視野的課程中,以興趣為依托,以實際應用為導向,多技能訓練,少理論闡述,多直觀實例,少抽象描述,提高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激發其學習意愿,提高關心國際動態的意識,幫助學生站在更高的層次去觀察與分析問題。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注重知識的更新與發展,保證與國際前沿接軌,使得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課本與本國本地區,而能更自覺地關注國際領先國家的發展狀況,擴展國際視野。
(3)將提升國際視野的實踐活動融入第二課堂。第二課堂,即除課堂教學之外的學生活動,能以更加豐富多樣的形式、更加具有吸引力的內容輔助國際視野的培養。小至英語角、文化節、社團活動、知識競賽、名師講座,大至寒暑假國際訪問、游學交流、海外實習,在校內外組織的各類活動中都能以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形式開發他們的國際意識與國際視野。
(4)營造具備國際元素的校園環境為提升國際視野提供保障。校園環境與文化的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國際化的校園裝飾,濃厚的語言交流氛圍,現代化的宣傳媒體,以及具備國際視野的師資隊伍,都能使學生在無意識的接觸中提升對國際視野的認識。
3 培養高職學生國際視野的實踐與思考
作為以鐵路專業為主要特色的國家示范性院校,我校的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簡稱國際學院)在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方面做出了一些具體的實踐。
3.1 課程體系建設與課堂教學
國際學院在許多專業的課程設計中將國際視野的培養列入了學生的培養方案。語言知識層面設有英語口語、商務英語、New Interchange以及基礎德語等課程,針對高職學生特點,教學中突出語言的“工具性”特質,側重語言的理解與運用能力;教材方面大膽引進國外原版教材,融入英文電影、視頻、錄音、廣播、歌曲、報刊雜志等豐富素材,使學習內容直觀、生動、貼近實際,同時充分利用外教作為文化使者,營造真實地道的語言氛圍,提高語言學習的效果。
文化素養層面,開設國際文化交流與溝通、文化交流英語等課程,巧妙地將外教資源與中教結合,鼓勵外教運用國外教育的先進理念和教學方法,同時以中教作為中外文化的銜接者和中國文化的弘揚者,達到中外合璧的效果,大幅提升學生對世界各國的多層次理解,提升其國際視野的高度。
專業教育層面,力圖從專業教師的教學中滲透國際視野,在國際視野教育中增強專業特色。以電子商務和旅游英語兩個專業為例,電子商務專業的網頁設計與制作、電子商務網站建設與管理、電子商務職業設計規劃、市場營銷實務等課程都將專業的前沿訊息與國際發展趨勢貫穿于整個教學中,讓學生能跳出本專業大綱基本內容的局限,培養出時刻關注專業國際動態的意識,發展專業領域的國際視野。旅游英語專業則通過大膽的雙語教學模式,將導游基礎、客源國概況、旅游職業設計規劃等專業課程與語言能力的培養結合,在專業素養的培育中發展國際視野。
3.2 第二課堂
除了課堂中對國際視野的直接培養之外,國際學院也利用第二課堂擴展國際視野教育的深度與廣度。
國際學院發揮自身優勢,為學生創造各種文化交流與語言運用的機會。對于實踐能力與文化適應力較強的同學,學院積極組織暑期海外帶薪實習及游學交流活動,為學生提供在真實文化環境中體驗文化沖擊、思考確立自身價值觀、立于本國文化體系之上觀察、分析問題的機會;對于語言能力與溝通技巧較強的同學,學院提供外教助理的機會,協助外教進行公共英語口語課程的師生溝通與信息傳遞,讓學生在語言的實際運用及與外國教師的真實互動中體會語言的工具性以及中外文化和思維方式、教育模式的差異;此外,面向廣大學生群體,學院邀請各領域名師、專家、企業管理人員開展內容豐富,涉及面廣的講座,開闊學生的視野與知識面。
學生活動組織方面,英語角、德國文化節、圣誕晚會、感恩節活動、社團模擬現場、Cosplay、中國文化知識競賽、英美文化知識競賽、辯論賽等,在不同的活動形式中,貫穿全球化、國際化的理念,同時包含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的內核,通過“活動助學”、“以賽促學”的形式加強了學生國際視野的培養。
3.3 環境氛圍的營造
對于環境氛圍的營造可以分為“硬環境”與“軟環境”兩個方面。“硬環境”方面,學院為學生提供了具有國際視野的師資隊伍、各具文化特色的外教團隊、獨具文化特色的教室,先進的教學輔助設備;“軟環境”方面,學院營造出濃厚的文化交流氛圍,建立了平等開放的師生交流平臺,教師努力做課堂上的“良師”課堂外的“益友”,在智育的同時開展德育工作,引導向上思想,傳遞正能量。同時,專業教師通過網絡、微博、微信等新型信息平臺,將最近的專業國際動態、領先職業理念、全面的職業定位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在“浸入式”的氛圍中發展國際視野。
4 結語
國際視野是時代對當今高素質人才的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對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管理工作者帶來的新挑戰。在國際視野的培養中,把握高職生在個性、思想、學習方面的特征,不斷探索新的思路,采取更加完善的舉措,才能幫助學生成長為具備開放視野、國際眼光的國際人才。
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2014年院級課題重點項目《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實踐與探索》(項目編號:Z2014002)
參考文獻
[1] 張奕,高曉瑩,皇甫衛華.探索外語教學中大學生國際視野培養的途徑[J].學園(教育科研),2012(19):68-69.
[2] 孔燕.國際視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要求[J].思想教育導刊,2007(5):72-74.
[3] 朱偉芳.文化意識+語言技能+國際視野——高職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11):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