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娟
摘 要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改變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同時對高校大學生的思維觀念、政治意識產生影響,所以,研究新媒體在高校思政教育領域中的應用顯得至關重要,可以說,新媒體的出現給高校思政工作既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科學合理地利用新媒體,將更有效地推動高校思政工作的開展。
關鍵詞 新媒體 宣傳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1.048
新媒體已成為當今高校大學生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于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等方面都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如何將新媒體的發展與高校大學生的需求進行完美的融合,借助新媒體正確引導當代大學生的思維想法、價值觀念,并針對新媒體做好高校的思政宣傳工作,充分發揮高校思政工作的育人功能,都成為了高校思政宣傳工作所應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1 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1.1 新媒體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
伴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傳統的報紙、雜志、電視、廣播、宣傳欄等傳統媒介在新媒體浪潮的沖擊下關注度越來越低,功能也受到了很大限制。而微博、QQ、微信等一批即時通訊工具的快速發展,則進一步擴大了新媒體的影響力,這些網絡新媒體工具的出現,為高校宣傳工作的革新,宣傳方法的豐富都提供了新的視野,更是思想政治教育深入開展的新途徑。利用新媒體工具開展高校宣傳工作,對高校宣傳工作取得實效,提升育人功能有著積極作用:(1)新媒體是高校傳統媒體拓展宣傳空間的有效載體。當前,大學生的閱讀方式以及從傳統的媒介物轉變為電子媒介為主,電子媒介物具有更新速度快,種類豐富等特點,可以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的需求,因此,新媒體的出現極大地拓展了思政宣傳工作的推廣面,成為思政宣傳的有效載體。(2)新媒體可以有效降低高校宣傳工作成本,提高效率。傳統媒體如報紙期刊等,需要專門的排版、編輯、印刷等人員,新聞信息從收集、篩選、編輯直至出版需要大量的時間精力投入,尤其是收集和出版環節,耗費較多的人力物力。新聞以數字化信息形式通過新媒體發布,不僅僅是上述提到的擴大實際受眾數量,提高信息的閱讀率,同時省去印刷出版環節,這就是新媒體傳播信息的即時性特點的顯現,保證所宣傳信息的新鮮度,避免資源浪費。因此借助新媒體可以節省師生力量的投入,節省資源,實現即時高效率的宣傳目的。
1.2 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
(1)新媒體信息傳播的“無屏障性”增添了思政工作的難度。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傳輸可以用“時間無屏障”、“空間無屏障”和“資訊無屏障”狀態進行評價,信息的發布于使用變得更為自由,這也致使信息變得錯綜復雜,一些落后的、腐朽思想和文化甚至各種反社會主義、反馬克思主義的論調、資產階級消極思想文化參雜其中,而大學生從新媒體中獲取信息的行為又難以控制,存在著不確定性,這都加大了思政工作的開展的難度。
(2)新媒體的虛擬性和互動性容易引發大學生心理信任危機和人格障礙。新媒體如手機短信、博客、網絡論壇等都具有很明顯的虛擬性和互動性等特點,在虛擬的環境之中,學生多以匿名方式進行溝通交流,交流的言行沒有規范,真實性也不能夠得到保證,甚至有些人直接散布一些虛假言論,間接導致了交流中人與人之間真誠性的削弱,不利于彼此之間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同時交往角色的虛擬和心理交流的間接性也可能使大學生去除承擔任何責任的心理負擔,因而可能在新媒體交流表現得異常真實和坦率。而一旦在新媒體中經常性的表現逐漸固定下來,并與現實具有很大差異時,就會出現個體的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現象。現實人格與虛擬人格如果頻繁地轉換,必然會出現心理危機,導致人格障礙。
2 新形勢下運用新媒體推進高校宣傳工作
高校宣傳工作應當結合網絡媒體、手機等新媒體工具,創新工作理念,拓寬工作視野,推進宣傳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1 牢固貫徹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加強新媒體工作隊伍建設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傳播的信息內容豐富,信息量大,個人言論自由得到充分實現,與此同時,也面臨著一個重要問題:信息內容真實性得到懷疑,傳播的內容具有片面性,輿論導向混亂。這樣一來需要有權威的聲音控制輿論導向,對于一些不正確不合理的言論給予及時的糾正與更改,避免錯誤的信息煽動大家情緒,造成不必要的后果。因此,高校的宣傳工作者應當牢固貫徹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實事求是,在宣傳工作中注重文風,重視宣傳的導向性。
同時,高校應當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培訓,在做好傳統媒體工作的同時,培養工作人員的新媒體技能,同時不能僅僅滿足于“會”,而更應當“精”,可以熟練操作各種新媒體工具,并能夠結合網絡流行及學生特點,在內容及形式上不斷創新,提高宣傳工作的有效性。在利用新媒體開展宣傳工作的過程中,應當重視與時俱進的工作理念,及時關注新出現的新媒體工具,盡早搶占宣傳陣地。
2.2 構建新媒體宣傳校園平臺,注重品牌打造
高校應當打造新媒體宣傳校園平臺,通過QQ、微信、微博等新媒體開展工作,可以利用一種新媒體工具整合一種宣傳平臺,如“校園微博聯盟”、“微信公共平臺”等,也可以利用多種新媒體工具整合為一種宣傳平臺,如“校園新媒體聯動平臺”,積極利用新媒體開展工作。在此基礎上,“在運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重視對新媒體和新技術的運用,使新舊媒體能優勢互補”,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所屬傳統的宣傳資源包括報刊、雜志、校園廣播電臺等,完善自身媒體建設,同時加大校園手機媒體、網絡媒體、數字電視、數字廣播投入,加強校報院報、各種新聞中心、媒體中心建設,以便實現校園媒體更加強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使之成為高效宣傳信息和大學生獲得信息的便捷平臺,將信息第一時間高效廣泛地傳達至學生,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及時自主地反饋對所獲信息的意見及建議,實現學校與學生及時便捷的溝通互動。在利用新媒體開展工作的同時,高校應當具有品牌意識,打造品牌宣傳媒體,不斷提高相關媒體平臺在學生之中的影響力,能夠使學生主動去關注,去傳播,這樣對于提高宣傳效果,增強宣傳的作用同樣有著重要作用。
2.3 通過手機媒體平臺,探索高校學生思想教育新模式
現代社會信息傳播的速度廣度及深度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學生的思想意識更多地顯示出其個性特征,以往的學生思想教育大多通過“兩課”及相關講座和讀本進行,機械式的灌輸已經不能達到預想的效果。手機媒體增強學生個體之間,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會的溝通交流,使大學生能夠自由自主地選擇信息,雙向交互平臺使大學生增加交流機會,減少彼此之間的隔閡,拉近學校、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從而在潛移默化中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效果,開啟了學生思想教育的新模式。
(1)及時性。利用手機媒體對學生關心和困惑的問題、焦點問題和熱點話題,進行解答、交流溝通,幫助解決大學生遇到的實際問題;通過手機網絡,對熱點新聞、時事政治、文化觀點進行交流,在交流中增進了解、增長見識、碰撞思想。特別對于突發事件危機處理應對,手機媒體能及時傳遞突發事件的信息及正確的態度。
(2)互動性。通過短信群發、手機QQ、手機微信等手機媒體方式,積極開展健康向上、活潑生動的手機文化交流。教師和學生之間可以不受空間限制進行真實交流,其中沒有角色隔閡和年齡差異,緩解學生與教師面對面交流的心理戒備,使學生能夠真正敞開心扉、自由交談、暢所欲言,增強思想教育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信任感。從而使教師可以為學生辦實事、解難事,在平等互助、真誠交流中,實現預想的教育效果。
(3)便捷性。通過手機媒體廣泛的信息傳播平臺,一方面將各類學科專業信息,如學科競賽、考證考研、就業招聘和各類講座信息等,及時快速地傳遞給廣大學生,使學生能對所學習的專業領域擁有實時動態把握,促進學生之間及其與外部的溝通,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要,真正做到學有所成。另一方面將重大節日、先進人物事跡編制成相關的簡短信息或手機畫報、手機格言發送給學生,開展富有針對性的思想教育,成為學生思想教育的第二課堂,讓固定模式中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化的特點逐漸淡化,開發思想教育工作的新載體,為思想教育工作注入新內涵。
(4)隱密性。手機媒體通過新型交流方式,架構人際交往的隱密環境,讓大學生擁有便于傾訴、樂于傾訴的心理健康交流平臺,特別對于心理壓力大過大又礙于面子的學生大有幫助,讓她們可以在心理極度脆弱的時候,拿起手機向心理指導教師傾訴,為師生之間架起一條和諧融洽的心靈溝通紐帶,及時排除心理隱患。
總之,面對新形勢,廣大高校宣傳工作者應當與時俱進,因勢利導,認真研究網絡媒體規律,把握網絡媒體特性,開動腦筋,實現新媒體與宣傳工作的有效融合,加強新媒體下的宣傳工作,提高宣傳實效,促進思想政治教育。
參考文獻
[1] Meyrowitz Joshua, No Sense of Place: The Impact of ElectronicMedia of Social Behavio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19.
[2] 宮承波.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2.
[3] 蔣宏,徐劍.新媒體導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14.
[4] 鄭興東著.受眾心理與傳媒引導[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46.
[5] 彭少健,宣德.中國轉型期媒介素養培育[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7(5):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