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和
摘 要:針對目前高等教育存在封閉性、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等問題,本文提出了產學研合作教育人才模式,改變過去單一的學校單一的培養模式,對教學單位、教學組織、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考核和教師隊伍等合作教育全要素進行全面的改革,使人才培養處于學校和社會兩種教育環境中,使學校人才培養過程全方位融人實際的科研、生產過程之中,從而構建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和實用技術,解決生產、服務、管理等方面實際問題的能力,邊學習邊實踐,邊實踐邊成才,最終培養出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產學研;合作教育;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3-011-02
一、引言
隨著國家產業快速轉型升級,急需大量的優秀人才。但目前應用型、綜合型和創新性人才總量和質量與國家經濟發展轉型期的人才需求存在較為嚴重的供需矛盾,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有責任為社會輸出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但高校教育局限于校內,形成一個較為封閉的環境,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往往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十二五”時期,要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要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與產學研合作協同推進,統籌國家、區域和地方的公共技術平臺建設,促進科技資源優化配置,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這個背景下,高等院校意識到,必須走出去,與企業和市場對接。目前,高校作為教育的主體單位,產學研合作始終圍繞著工程實踐與人才培養兩條主線展開,校企合作利用各自的優勢,實現科研成果的轉化,促進高校的教學、科研、人才培養更好地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產學研合作教育可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各自的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實現從以往課堂學習模式向主動參與工程項目,從實際經驗工程中學習和積累經驗的教學模式轉變,從而促進學生應用能力、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上個世紀80年代,美國政府提出“對內振興經濟,對外重振國威”的口號,加大力度促進校企合作。在政府的號召下,哈佛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上世紀90年代初,國家發起“產學研聯合工程”,促進校企進行產學研合作。通過產學研合作教育,能更有效地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克服脫離社會情況,高校所培養的人才更容易被社會所接受,從而促進高校各項改革。產學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可有效保證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湖南理工學院作為岳陽市唯一的省屬普通本科院校,在《湖南理工學院中長期規劃方案》中明確提出,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需要,加強與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及其他社會力量的合作,積極構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形成產學研互動的良性機制,切實提高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促進學校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的全面發展。
二、合作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產學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養需要對教學單位、教學組織、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考核和教師隊伍等合作教育全要素進行全面的改革,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能只對實踐教學進行改革,而不對課堂教學進行改革。
1、人才培養形式的變革
采用“3+1”分階段的培養模式,即3年在學校學習,1年在企業進行項目研發。把整個培養階段分課程學習和項目研發2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前三個學期年在學校內組織進行,第二階段為最后一個學期年在合作教育企業進行,由企業安排工程師作為學生的“導師”,對其實踐過程中的學習進行指導和考核。經過三年的理論學習和一年的頂崗實踐,實現課程理論學習和實踐應用的無縫對接。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還需要對學習過程進行組織,主要是采用一般項目組類似的學習組織結構,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2、課程結構變革
針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點,對課程進行針對性設置。采用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實踐教育三大平臺的基礎上,優化課程設置,重點突出基礎課程、實踐課程和橫向關聯課程的教學,增加合作企業工作實踐教學比重,并與企業方面合作制定專門的培養計劃、管理和考核辦法。在計算機學院2011年申報網絡工程和2012年申報軟件工程專業過程中,在設計課程體系時,注重提高學生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外語應用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等基本能力的培養。課程體系建設還需考慮因材施教,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擴大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時空,面向社會和學生多樣化的需求,提供多樣化的課程體系和教育指導。通過柔性設置專長課程模塊,讓學生結合自身興趣、就業志向和人才市場需求,靈活地選擇發展方向,以增強專業方向優勢;通過控制必修課學時總量,增加選修課學時,為有潛力的學生自主構建知識和能力體系提供選擇空間。
3、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
從實驗課、課程教學實習、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4個環節構建實踐教學體系。針對專業實習、畢業設計實習進行改革,這些環節將與企業產品研發過程整合在一起,學生在校外和合作教育單位完成上述內容的實習。結合IT認證考核內容,修訂實踐教學大綱,構建科學合理的實驗課程教學內容,通過實踐教學環節的實施,進而推進實踐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將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
4、教師隊伍建設改革
構建一支“有較深的理論造詣,深入研發一線,具備豐富的研發經驗的雙能型”的教師隊伍。產學研合作教育應該首先從“雙能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抓起,來源渠道可多樣化。采用自主培養+企業引進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雙能型教師的培養。在教師隊伍的管理上,不再單純以學歷、主持項目的級別、論文發表多少作為考核標準,還需要強化對教師參與實踐教學活動、與企業合作進行技術開發、成果推廣和產業化等工作方面進行考核,關注教學、科研與生產管理實踐相結合,激勵教師深入實踐,建立一支符合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教師隊伍,使學校的教學科研活動與社會需求無縫對接,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endprint
5、管理制度改革合理化建議
為解決教學、科研和人事管理制度相互之間相對獨立的問題,本項目提出針對性的建議,鼓勵教師深入企業,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在深入企業期間,學校應該允許二級院部減免部分教學工作量;對有特殊貢獻的人員,需要給以物質與精神上的獎勵,并在職稱評聘制度中建立對應的考核指標。
三、實施方案和效果
產學研合作教育人才培養改革從2011年9開始實施,到目前已經初步進行了實驗,獲得了豐富的第一手教學研究材料,實驗得到了廣大參與學生的好評。2011年為試點階段,選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09級,按照自愿報名的方式參與合作單位試點,試點重點從實踐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方面進行探索。2012年為擴大試點范圍階段,選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10級軟件方向學生為試點對象。在試點與推廣過程中,通過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為學生進入企業參與項目研發提供條件。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聘任企業研發工程師作為學生導師,指導學生參與項目開發,提高實踐能力。采用產學研合作教育,可使人才培養處于學校和社會兩種教育環境中,使學校人才培養過程全方位融人實際的科研、生產過程之中,從而構建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和實用技術,解決生產、服務、管理等方面實際問題的能力,邊學習邊實踐,邊實踐邊成才,最終培養出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經過企業學習,通過軟件水平考試的學生大幅度地增加,部分學生參加了省應用系統競賽,被專家評定認為作品具有較高的創新性和實用性,獲得了全省二等獎。
四、結論
本文從培養模式+制度+課程體系+師資培養”的全方位體系,力求實現校、企利益最大化,提升學校辦學實力,培養出“復合型”人才,為企業提供高素質的工程師。這種模式突破了傳統的精英教育模式,更加重視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實驗效果表明,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較大程度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鄔恩銘.產學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研究.現代商業,2010(14):278-279.
[2] 張 煉.產學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 番禹職業技術學院,2002,1(1):8-12.
[3] 朱 茜,董 潔,邱光宇.產學研合作創新模式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7(23):9-12.
[4] 劉全勝,陳玉平.構建政產學研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7(1):1-2,21.
[5] 李志強.國內產學研結合發展的新趨勢.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26(4):97-102.
[6] 張恩棟.楊寶靈. 國內外高等學校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 教學研究,2006,29(3):196-199,2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