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鐵梅
摘 要:當今社會競爭激烈,造成人們心理壓力重,在校高中生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生存,面臨升學壓力,心理脆弱,心理壓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的問題也顯得越來越嚴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殘缺,如父母離異、喪父或喪母的單親家庭,隔代撫養孩子等現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環境。作為教育工作者,如果我們只重視學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視心理健康的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要想培養學生成才,提高學生成績和綜合素質,心理健康教育尤其重要,我覺得,教育應從“心”開始。
關鍵詞:心理健康;心理教育;家庭教育;師生關系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3-322-01
有關研究表明:心理發生變化的高發區在青春期,特別是中學生,存在的問題令人觸目驚心,學校里學生各種不良現象屢禁不止,各種失控越軌行為時有發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與學生素質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質較差有極大的關系。運用心理科學的理論與方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攻“心”的藝術,因此,教育工作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教育工作者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招一式”,使育人工作更具藝術的魅力。
一、營造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
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生從學校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和影響.因此,營造優雅、潔凈、文明、舒適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作為班主任,課室就是臥室,學生就是孩子,首先要有良好的環境才能更好得開展教育工作。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為問題日益增多,如現在一些學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強。教室里有垃圾桶,他偏把垃圾往地下丟,看見瓶罐偏要用腳去睬,隨意吐痰吐口水,甚至采摘踐踏花草等。后來,我在課室里粘貼了“課室是我家,清潔靠大家”;“健康就是一個簡單的動作”等宣傳標語。而且我注重言傳身教,看到地下有垃圾會及時撿起來放到垃圾桶,學生果然自覺起來了,慢慢改掉壞習慣,連零食也少吃啦。可見,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就能表現出最佳的行為效果。因此,創設各種情境,通過心理認知暗示,能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二、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深刻地指出:“人性最深刻的稟賦是被賞識的渴望。”教師對待每個學生都應一視同仁,絕對不能挖苦、諷刺學生,應學會賞識、學會贊美,以一顆寬容慈愛之心愛護關心學生,讓學生能不斷地從中得到鼓勵。
首先,教師應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教師除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外,還應培養學生健康全面發展。教師始終生活在學生之中,教師有責任和義務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學過程中參與心理指導。有一段時間,我發現我班學生陳國權時常上課沒精打采,于是經常找他閑聊,了解到他因學習壓力過重,致使學習緊張、焦慮,成績下降,進而產生自卑心理,結果惡性循環。找出癥結后就能“對癥下藥”,我與他分析原因和尋找解決的辦法。經過多次的心理疏導,他的情緒終于較為穩定,成績也穩步上升,我心中有說不出的欣慰!看來,高中生心理失衡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學習造成的心理壓力,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心理,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引導學生如何面對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其次,善于挖掘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要求教師根據各科教學的特點適時、適度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教學中,開發學生智力和情感,激勵學習動機,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課堂教學中蘊藏著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師要善于抓住機遇。作為班主任和語文老師,我備課時注重挖掘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如創設情景導入,播放音樂、講故事、放視頻和影片等,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課堂上注意運用幽默語言調節氣氛,如遇到學生不會回答時,會調侃道“何不找現場觀眾幫忙呢?”。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心平氣和地直面學生的不足和失誤,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教育方法,幫其改正錯誤,促其不斷進步。對課堂上輕微違紀的學生,可以目代言,使用體態語言,給其警告,以保護其自尊心,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
三、加強與家長溝通,發揮家庭教育功能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僅僅依靠學校是不夠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只能在極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矯正和引導,社會環境和家庭影響也尤為重要。可以說,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礙都與其父母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取得家長的合作,幫助家長發揮他的教育功能,對于改善和預防孩子的心理障礙,幫助孩子成才極為重要。
良好的心理素質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養,學校要與家庭緊密配合,教師與學生家長要加強溝通,時刻關注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對家長給予適當的指導,對學生給予及時的疏導。我時常通過校訊通給家長發短信,把孩子在校表現、學習成績、心理變化等問題反映給家長。如學生應試心理差,可引導家長要以平常心態看待考試,家長的嘮叨、在意、期望高,都會給孩子造成太大的壓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際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養等都需要發揮家庭教育功能。家庭和社會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學校更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個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
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是在先天素質基礎上,經過后天的教育環境的影響而形成的。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形成和發展,必須要有有效的教育引導和良好的家庭環境熏陶,而培養了良好的心理素質,自然有助于防止心理疾病的產生與發展,更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和學習成績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