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艷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總目標中提到積極的情感態度有利于促進主動學習和持續發展,情感態度一級目標包括動機興趣和自信意念(教育部 2012)。積極的情感態度對語言學習起正遷移作用,并且發揮著越來越強大的導向功能。“ARCS學習動機模型”以激發學生自信心和提高學習滿意度為目標,由美國佛羅里達州州立大學教授Keller首次提出。許多專家對該模型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如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研究,多媒體網絡技術外語教學研究和激發聽力學習動機研究等。農村初中學生英語口語較薄弱,更需要教育工作者采用“ARCS學習動機模型”,尋找學生的關注點,提升學生實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Keller教授認為,影響學生學習動機有四個主要因素,即注意(Attention)、關聯性(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和滿足感(Satisfaction),簡稱為ARCS。該模型側重激發學習動機,因此,教師教學應圍繞學生興趣和關注點,喚起學生的注意;學生易于掌握與舊知有關的新信息,教師應該設置真實的教學情境,按照“最近發展區”原理設計問題,保證學生獲得解決問題所帶來的學習自信心、自我成就感和滿足感。
根據“ARCS學習動機模型”,結合農村初中英語口語的學情,我們可以制定相應的策略,發揮該模型的有機性和統一性,突破農村口語教學的瓶頸。
在設計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時,必須考慮集中注意原則——喚起學習者的注意,將注意引到最重要的教學內容上,盡量避免分散注意力(盛群力、李志強 2000)。重視注意策略的摸索和實踐,可打破沉寂的傳統課堂,培養學生探究、思索和專注的思維品質。
1.捕捉學習者的注意力和興趣
農村初中學生因環境的局限性,缺乏在實際生活中的操練,對口語學習提不起興趣,因此,教師開展口語教學面臨很多阻礙因素。筆者在激發學生英語口語興趣方面采用以下教法:(1)利用英語興趣課觀看“希望之星”英語風采大賽;(2)觀看動畫電影,開展短劇大賽;(3)學唱英文歌曲,搭建“英文好聲音”平臺;(4)利用課前五分鐘開展Morning Report活動;(5)在討論中提升思維品質;(6)分角色扮演,體驗真實情境;(7)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活動設計有明確的中心目標。
2.激發學習者探究的態度
教師可采用小組討論、生生互問、辯論和課后探究等形式為學習者創設寬松、緊湊和充實的課堂環境。課桌椅的不同布置有助于提高探究學習的效益,教師可采用四人一組、六人一組和圓桌討論等形式打破常規教學課堂結構。
【案例】主題任務
圍繞新世紀英語8A U4 L2 For or Against Keeping Pets的中心話題,教師可以設計多種可操作的探究性學習活動。
活動一:
(1)通過上網搜索、翻閱書籍和做問卷調查列舉飼養寵物的好處和危害,并完成表格整理信息(表1):

表1
(2)整理所搜集的信息,課堂上以不同形式匯報和分享觀點:
①個人展示。學生可收集圖片、照片、視頻和案例故事等,主動與同學交流。匯報形式可采用實物展示和PPT介紹等;匯報者與其他同學形成互動,進行深入探討。
②四人小組合作。每個組員先做好材料準備,在組內進行展示。小組再進行商討、篩選和分工。小組長布置任務,分析員篩選信息,設計員匯總信息并制作PPT,匯報員展示小組的成果。每一小組都要求參加,小組長計分作民主評價。
活動二:
在班上開展主題為For or Against Keeping Pets的辯論賽,參賽選手查找資料,做好精心準備,其他學生可協助正反方辯手補充信息。
3.維持學習者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
教師需要采用教學技術維持學習者的有意后注意并促進選擇性注意。如學生在閱讀口語情境文本時,教師可在文本中穿插問題,對材料做深入的剖析。在呈現對話情景圖時,教師可使用教鞭、光標筆和紅色圓圈等強調突出部分。在操練句型時,可使用粗體、斜體、不同的顏色和下劃線等顯示關鍵信息。教師也可以利用抑揚頓挫的語音和生動的語言實現學習者情感活動和認知活動的完整性和統一性。
實施關聯性策略最基本的手段是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活動與他們過去的經驗或以前學習的知識或某種利益相關,讓學習者了解學習的近期和遠期意義,感到所學內容在現在或將來會很有用處,或者有利于實現自己的某種理想(鄭明雪 2004)。刺激回憶先前習得性能是加涅“九大教學事件”中的第三項,是許多教學者運用頻率較高的教學設計原則。利用舊知發揮了聯系的客觀性和普遍性,旨在激活原有知識。
1.提供增強學習者動機的情境
根據動機的來源,動機可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內部動機不需要靠外界的獎勵和懲罰來維持,因此更具有持久性,是促使學習者取得成就的根源。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外部動機指人的行為受外部力量的影響,在短時間內有較顯著的作用,當目標實現后,學習者的動機水平立刻下降。教師可以采用強化和歸因理論將外部功能發揮到最大化。
2.促進學習者學習動機
強化理論、自我效能感理論、成就動機理論、歸因理論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是相互配合使用的,不是割裂的(葛玉敏 2011)。教師應對學生的小組合作、角色扮演作及時的強化。自我效能感的獲得使學生對自身和學業充滿信心,有明確和科學的規劃。教師應選擇難度適中、富有挑戰性的對話任務,既可以讓學生表現出高度的活力,也可以讓學生在遇到困難時減少低落情緒。良好的歸因傾向有助于培養學生樂觀和奮進的品格。
3.組織適應性教學活動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成長環境、性格特征和興趣愛好等確立教學目標,處理教材文本,營造學生可接受、能快速適應的教學情境,揭示問題的表面特征,分析深層結構,實現知識的近遷移和遠遷移。
從外因角度,教師應提升教學素養,發揮電教手段的先進性,滿足學生的求知需求。從內因角度,教師應幫助農村學生消除極易出現的緊張、自卑和脆弱等不健康心理,從心理上戰勝自己。
1.制訂明確的教學目標,提高學習者的成功期望值
根據“皮革馬利翁效應”,教師應對每個學生充滿不同層次的期待,讓學生能感受到老師對自己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并暗示自己確實有能力完成學習任務,為回應欣賞者的期許和證明自己的價值而開發潛能,形成“期望—信心—拼搏—成功—自信”的積極效應,實現成功的積累。
2.提供學習者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學習的機會
元認知能力的發展可以使學生對學習活動實行有效的自我監控,使自己了解在什么情況下,運用什么知識與策略,就可解決有關的學習問題,從而增強學習的自信心(練國錚 2000)。首先,教師應加強培養學生自律、自我約束的意識;其次,教師應做好示范,并尋找學生身邊適宜的榜樣。教師是學生學習參考的直接對象,相比較教師而言,同學的榜樣作用更有感染力。同伴之間易產生互相關心、學習和效仿的良性競爭局面。
3.幫助學習者達到具有挑戰性的目標
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喜歡體驗和挑戰,傾向于選擇有一定難度但在自己努力范圍之內可以實現的目標。反之,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經常會選擇較易實現的目標,逃避失敗帶來的挫敗感。首先,教師應側重培養學生實現目標的能力,授之以漁;其次,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等設定相對應的目標,給予鼓勵和獎賞,使學生能夠發展非智力因素。
學習者經過設定任務、激活舊知和嘗試應用,會產生心理期許:能獲得成就感、自我肯定和他人的嘉許。內部肯定和外部嘉獎能使學習者維持學習動機,優化歸因方式,易采取自我監控學習行為。
1.為學習者的成功提供強化手段
學習者必須通過練習的及時檢測和有效反饋得知自己的學習行為是否具有價值。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提供多樣化的練習。此外,教師有效積極的反饋也是提高學生滿足感的重要途徑。
2.實行外部獎勵
教師需建立完善的獎勵機制,發揮外部動機的助推作用。如將Morning Report的表現納入平時學習的考核,占期末成績的40%;學生制作口語技能觀察量表(表2),由自評和師生評價構成,每天根據評價要素逐一評價,形成縱向跟蹤;每個月組織表現優異的學生參加“×月沙龍”活動;根據學生的口語階段表現,授予“×月金話筒”的稱號。教師還應重視獎勵機制的長期實行,贏得學生的信任。
3.重視認知評價
教師應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形成性評價應用力度,創設民主和寬松的評價氛圍,突出學生個體在形成性評價中所發揮的學生自評作用。
“ARCS學習動機模型”具有廣闊的應用領域和扎實的實踐基礎,為解決農村初中英語口語存在的問題提供了新思維。該模型的有效性在國內外多個學科領域都得到了教學實驗的證明。我們應該充分發揮其在農村初中英語口語教學中的科研價值:激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通過聯系激活學生的舊知,使學生保持積極的感受,形成有自信心、肯鉆研和肯創新的英語學習品質。

表2:口語技能觀察量表
盛群力,李志強.2000.現代教學設計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