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 要:人力資源管理作為一門應用型和實踐型學科,對于學生的要求不僅僅是體現在知識和理論方面,更體現在能力素質方面。本文主要基于素質模型的視角探討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構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的素質模型,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的培養和素質的全面提升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高等院校;人力資源管理;培養;素質模型
人力資源管理相對而言是一個新興專業,最早是由中國人民大學在1986年首次進行招生,伴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教學和培養問題也日益凸顯,集中體現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畢業生的能力素質不能滿足企業經營管理的需求,這就使得大學生就業難和企業招聘難的問題同時存在。一方面是大量的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另一方面卻是不少企業招聘不到滿足需求的人才。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教學大多停留在傳統的教學階段,重視理論學習而輕視能力素質的培養,理論側重灌輸而非建構和啟發,學生沒有積極參與到課堂上來,思維難以得到有效鍛煉,能力和素質也難以得到真正培養和提升。基于此,本文嘗試探索構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勝任素質模型,以更好地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的教育和培養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素質及素質模型
從人力資源管理角度來說,“素質”又稱“能力”、“資質”、“才干”等,是驅動員工產生優秀工作績效的各種個性特征的集合,它反映的是可以通過不同方式表現出來的員工的知識、技能、個性與驅動力等。
素質模型,也成勝任力模型,是指根據崗位的工作要求,確保該崗位的人員能夠順利完成該崗位工作的個人能力特征結構,它可以是動機、特質、自我形象、態度或價值觀、某領域知識、認知或行為技能,且能顯著區分優秀與一般績效的個體特征的綜合表現。
素質模型包含以下幾大要素:(1)知識:某一職業領域需要的信息(如人力資源管理的專業知識);(2)技能:掌握和運用專門技術的能力(如英語讀寫能力、計算機操作能);(3)社會角色:個體對于社會規范的認知與理解(如想成為工作團隊中的領導);(4)自我認知:對自己身份的知覺和評價(如認為自己是某一領域的權威);(5)特質:某人所具有的特征或其典型的行為方式(如細心、內向等);(6)動機:決定外顯行為的內在穩定的想法或念頭(如想獲得權利、喜歡追求名譽)。
二、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素質模型的構建
在綜合已有文獻的基礎上,本文基于KSAOs(知識、技能、能力和特質等)整理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本科生的素質模型,具體如下表所示:
表 ?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本科生素質模型要素及要素分解
(1)知識與技能類。知識是能力的基礎,對于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而言,學科特點決定了其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專業知識和比較廣播的知識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知識與技能,包括工作分析與職位評價和設計、人力資源規劃與安排、人員測評、員工績效評估與激勵、薪酬管理與設計、員工培訓與開發、勞動關系與管理以及計算機操作技能和英語技能等。
(2)能力與素質類。知識是能力的基礎,廣博和扎實的知識有助于開拓人的視野,提升人的思維和能力,但是光有知識是不夠的,優秀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還應具備以下素質:管理思維、組織領導能力以及行政與輔助能力。管理思維包括邏輯分析、推理、系統思維、時間管理;組織和領導能力包括溝通與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影響力、團隊建設與領導;行政與輔助能力則學習力、服從性、公文處理、執行力、談判力、獨立完成任務。
(3)個性特質類。個性特質包含成就動機、管理動機、情緒知覺和情緒調控四個主要類別。成就動機指的是追求卓越、有較高的標準、嚴格要求自身;管理動機,也稱權力動機,指的是有支配欲望與控制欲望,有成為領導的強烈的愿望,希望管理他人;情緒知覺涉及到對自身以及對他人的認知,包括客觀地自我認知,敏銳察覺他人情緒、營造良好人際氛圍;情緒調控則涉及到管理自我和為人處世兩方面:管理自我要求學生具有可靠性、持之以恒、盡心盡責、抗壓能力、自信;為人處世方面能夠理智、實際,有較好的社會適應力。
三、小結
明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完善課程體系,綜合應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模式(講授法、案例研究、課堂展示與討論、模擬實訓等),圍繞素質模型進行教學和培養,在理論和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提升其動機和思維,提高其綜合素質與能力,方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教學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傅志明.我國人力資源專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煤炭高等教育,2001(3).
[2]劉冠生.我國人力資源管理高等教育發展芻議[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2009(5)
[3]岳龍華,郭曉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的素質評價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3(3)
作者簡介:馮起升(1988.10- ?),男,漢族,碩士學歷,江西省贛州市人,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經管系人力資源管理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招聘與測評、職業生涯、人力資源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