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軍,錢一一
(1.浙江工業大學 法學院,杭州 310023; 2.浙江詠墨律師事務所,浙江 臺州 318020)
?

“互聯網+”形式下律師業務的路徑優化
謝軍1,錢一一2
(1.浙江工業大學 法學院,杭州 310023; 2.浙江詠墨律師事務所,浙江 臺州 318020)
[摘要]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律師業務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水平卻遠遠落后于當前的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傳播與社會經濟的發展。“互聯網+”為傳統律師業務的轉型升級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機遇,通過運用這種全新的業務模式,律師與律師事務所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場需求、大大拓展律師業務的廣度、深度。基于當前律師業務網絡化建設的必要性,分析我國“互聯網+”律師業務的建設現狀,對其在律師事務所門戶網站、互聯思維營銷法律服務、法律業務網絡品牌建設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嘗試從“互聯網+”律師業務在律所平臺、律所網絡發展定位以及多元化網絡營銷手段等方面完善“互聯網+”律師業務,以期推動律師業務在網絡化建設中得到長足進步,為經濟社會創新發展服務。
[關鍵詞]互聯網+ ;律師業務;電商平臺;信息律師
律師源自法律職業共同體,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成員,其執業活動在社會進步和國家法治建設的進程中均有突出表現。據司法部最新數據統計,截至2014年年底,全國執業律師已達27.1萬多人,律師事務所已有2.2萬多家,共有來自21個國家和地區的265家律師事務所在中國內地設立了330家代表機構[1]。改革開放30余年,律師業的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但其現狀卻遠遠落后于當前的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傳播與社會經濟的發展。“互聯網+法律”是指依托互聯網的技術與極致思維解決法律服務市場需求的一種全新業務模式,該模式為傳統法律服務的轉型與升級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機遇。通過“互聯網+法律”這一全新業務模式,用最低的運營成本實現法律服務行業的換代升級,必將大大拓展法律服務的廣度、深度,提供更具個性化的服務,推動法律服務發生革命性的內質變革。在“互聯網+”形勢下,律師業迫切需要創新與變革,唯有打破原有的行業發展框框,構建起與當前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業務發展新模式,才能解決當前整個行業面臨的發展遲滯,專業化、規模化程度不夠,自律無序的局面。本文試就“互聯網+”形勢下律師業務的信息化思維予以探討。
一、“互聯網+”律師業務建設的必要性分析
在傳統意義上,律師形象只是一個仗義執言、單打獨斗的俠客;在科技發達的網絡時代,互聯網提供了信息傳遞的最佳途徑,對律師業與律所管理層來說,網絡化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律師事務所的網絡化建設就是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綜合開發、運用與律所有關的各種信息,發現與運用機會,使得律所的人員、薪酬、業務、資源、品牌、客戶、質量、市場開發等一系列經管活動規范化、程序化、自動化,從而發現與掌握新信息,及時做出決策,促進工作效率的提高,提升律所核心競爭力。下面從不同的角度探討律師事務所網絡化建設的必要性:
業務案源是律師和律師事務所的命脈所在。如案源不濟,會直接影響到律師與律所的生存狀態。故開源拓展是前提,而案源的開拓方法與策略、信息休戚相關。對律師與律所來說,開拓案源也需要收集信息、分析與運用信息,并及時做出應對措施,該過程就是網絡化建設的一部分。
收集信息需要渠道,網絡便是渠道之一。網絡提供了信息的程序化與自動化,決策者通過查詢、分析、總結信息并及時行動來達成目標。目前,較多律師與律所建成獨立的網站,通過網絡平臺功能檢索客戶來源、查詢內容、業務對接,等等,此等信息均可通過自動化軟件予以實現。通過信息分析,篩選出吸引目標客戶的關鍵詞,使客戶能夠更加精準地與律師、律所對接,獲得專業的服務。如此,便成了客戶信賴與案源的基礎,這就是律師業務網絡化建設的成就之一。
現代工、農業生產已實現自動化,但管理卻難以徹底自動化。自動化管理一直是律所管理者的夢想,由于律師及律所為客戶提供的是無形的法律服務,而律所管理面對更多的是人事問題,故難度頗大。如信息化建設與律所管理對接,讓無形服務有形化表現,可為業務能力與服務質量的高低優劣提供借鑒,促進律師之間競學,提升律所乃至行業的整體素質。
律所內部網絡管理系統應構建合理的信息框架。信息化建設應用于律師團隊、品牌、文化、資薪、客戶管理等方面,相互之間既獨立又有機聯系。在信息化建設系統里,辦案律師按照既定程序在各型案件、歸類與欄目里提交經辦案件詳情、代理思路、法律文書、適法理據、處理結果、歸檔總結等文檔,形成一個完整、動態的辦案實錄,讓律所管理者從宏觀管理角度及時掌握案件流程,在微觀指導下修正欠缺,同時有利于案件研討、互相競學、監督促進,并能驗證辦案策略的優劣。同時,基于前述各類信息,律所可組織評比優秀案例、優秀法律文書、優秀辦案律師等主題活動,提高個人榮譽感與團隊歸屬感。律所建立系統的信息化管理體系,能夠有效助長律師法律服務素質,使律所獲取強大的市場競爭力。
由于知識的碎片化,網絡化時代的當事人雖未經過法學的系統訓練,但對某個層面或某些法律問題通過網絡所掌握的知識可能遠超普通律師[1]。由于大城市的律師網絡化水平更高,此為網絡時代當事人擇優選擇目標律師的重要渠道。當事人通過網絡可對目標律師的特長、業績、聲譽、文憑、實務能力等求得答案,尋找與選擇目標律師將日趨精準化。由于我國律師業發展時間較短,律師業務市場不完善,律師執業失范行為頻發,網絡時代信息透明化給律師帶來的最大的挑戰莫過于對律師執業與職業道德監督力的加強。
網絡化即資源化,在網絡時代要取得先機,首先應當在信息的不對稱性上做文章,故資源共享的重要性即為前提條件。律所實務涉及社會各個階層與角色,資源需求似乎無所不要。參照上述律所網絡化管理內容,如每位律師都自覺在律所內部辦公系統增添自己擁有的信息資源,即為彼此提供信息和支持,此類資源可細化到公、檢、法等職能部門的具體地址、聯系方式及路線導引,按不同行業分門別類地歸納、提交。在日趨繁忙、工作壓力不斷放大的今天,如能充分利用共享信息,則會省時節力,產生更大的效益與價值。
律所網絡化建設不僅是技術問題,網絡化的過程也是律所實現從“人治”向“法治”管理轉型的過程。律所管理者的重視、決策、宣傳和組織實施,對律所網絡化建設至關重要。聯想集團總裁楊元慶認為:“無論是網絡化三個層面中哪一個層面的工作,都是先有思想、先有流程、先有模型,然后才有網絡化的實現。因此,軟件程序、硬件工具也好,顧問公司、系統集成商、應用集成商、企業的CIO也好,都只能起到鼓吹、輔助、咨詢和推動的作用,決不能代替企業的各級管理者,尤其是企業一把手的作用。”故律師事務所的管理者需要深度理解與運用網絡化建設,并使之日漸完善,更好地增強律師事務所的核心競爭力與整體形象。
當下,律師與律所對互聯網的應用趨于單調,大多數律所僅局限在網絡內進行信息查詢和律所的宣傳與推廣。其實,律所也可通過互聯網實現客戶委托、法務對接、糾紛處理、項目交易等大量實務運用。從當前的律師運營現狀來看,已有若干律所建立網上委托系統,即律師業務電子商務,使遠程客戶在節時省力的基礎上,依托電子商務完成授權委托及付款,繼而開展法務活動,故電子商務的應用在律所網絡化建設過程中大有空間。
二、“互聯網+”律師業務建設現狀
由于歷史原因,律師業發展較慢,法律服務市場不完善,律師執業失范行為頻發。在傳統社會中,當事人籠罩在律師專業權威的霧靄中,對律師的失范行為很難進行自我維權,網絡信息透明化給律師帶來的最大的挑戰莫過于對律師執業、職業道德監督力的加強。首先,當事人維權意識迅速覺醒,當事人檢視聘請的律師是否存在失范行為,可通過網絡進行零距離查證;其次,當事人維權渠道通暢,各地律協及律師管理處均在相關網站公布了網上投訴電話或郵箱等,違紀律師忌憚于網絡輿論監督,會有效地約束失范行為;最后,當事人的監督成本明顯下降,相對于傳統的現場投訴,通過網絡進行輿論監督或投訴的成本可忽略不計,而維權效果卻彰顯。下面就律師業務信息平臺建設的現狀進行分析:
互聯網思維對律師業務的滲透已勢不可擋,法律業務網絡化轉型也迫在眉睫。未來律所服務的工作重心將由單純的訴訟抑或法律服務,向“傳統業務+現代技術”尤其是互聯網技術融合的方向轉變。引入了互聯網思維的律師業務,可迅捷提高律師的工作效率,更好規范律師服務流程,再現律師工作過程。然而,律師業務終究需要律師來主導,律師業務、案件代理都與律師個人或團隊個性化工作分不開,諸如口頭或文字表述、溝通能力與方式、關注重心與親和力、判斷力與切入角度、對證據材料的剖析與組織,等等,均會影響甚至決定律師業務最終效能。因此,在“互聯網+”形勢下,如何在律所、法律服務、互聯網之間形成一個良性的運行方案,是當前律師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從現有的數據來看,對于作為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之一的上海來說,在該區域不同類型的1 273家執業律所中,80%以上創建或曾創建了獨立網站,上海市律師協會也開通了東方律師網,可以說,這是律所、律師行業順應互聯網思維的一個雛形。但遺憾的是,網站實際運營的情況卻差強人意。通過對50家不同時期設立的律所網站截止到2014年6月30日的信息進行分析,發現9家網站自2014年1月以來無任何更新,占比18%;在2014年6月份當月更新的僅為25家,占比50%;其中有一家2005年設立運營網站的律所,2008年5月最后更新后,至今再無更新[2]。調研的50家律所網站中,近半數被調研者定義為不便捷或信息不完整,綜合存在三方面問題:首先,律所管理層或律師對互聯網的推廣意識淡薄,不愿創建專屬的網站;其次,缺少專業的網絡維護、運管人員,無力實施網站維護工作;最后,以業績發展考評創建或維護網站的必要性,影響網站設置。
“互聯網+法律”為品牌的構建與市場的拓展提供了廣闊空間,通過律師業務質量與品牌的健康構建來生成市場競爭力,才能獲得客戶的信任,并最后得到市場的認可。同時,“互聯網+”可以有效解決制約律師業發展的“阻梗”——律師業務市場拓展問題。從傳統的市場競爭模式來看,在未能建立一個健康有序的業務信息平臺條件下,以犧牲代理成本與利潤來吸引客戶,雖然短期內可以活躍法律服務業務,但這種手段無疑在“自砸招牌”。因此,珍惜自身執業聲譽,堅持優質服務,不斷強化信息平臺建設,才能促進律師業務品牌與社會公信力同步提升。
“互聯網+法律”是解決律所律師業務規模化問題的鑰匙。未來幾年內,具有律師業務市場影響力的品牌必將越來越多,一定會根本改善缺乏專業化、規模化、無序混亂發展的行業局面。然而,在當下,規模化在傳統律師業務產業中意味著律所承載力的不斷擴大,國內目前已有數百人甚至千人級規模的律所,這種規模律所的競爭力并未隨著規模的擴張而倍增,而管理繁復程度、利害沖突與執業風險卻日漸增強。在“互聯網+”形勢下單個律所的規模已不重要,規模化主要表現在下列兩個方面:一是專業律師團隊的規模化。不同地域的律師事務所在互聯網上突破空間限制,通過律師聯盟方式實現雙向合作,律師業務形成規模化優勢,其中業務層面的合作將會成為律師規模化的主要模式;二是業務的規模化。2014年,全國律師辦理各類訴訟案件283萬多件,擔任法律顧問50多萬家,這與當年度全國1 565萬多件訴訟案件總量與2 500萬多家企業的律師業務需求相比,業務規模化尚有可持續的拓展空間[3]。
目前,大部分律師被迫擠壓在窄小的業務空間開展“萬金油”式的傳統服務活動。單一領域的法律工作不能保證律師獲得足夠的生存與發展,走專業化道路才是每個律師的執業理想。“互聯網+”為律師專業化道路提供了生存與發展的廣闊空間,律師通過互聯網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加個性化和差異化的產品與服務,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便捷的網絡平臺又使得某一領域技能精粹的專業律師能被迅速識別與區分,并得到社會的尊重與認可,成為引領該領域的權威。
但目前,業內對法律服務的網絡營銷存在嚴重的不足。服務品種單一、同質化,營銷手段落后,售后服務薄弱,等等,無不使其對客戶的吸引力受限,無法形成市場影響力與優勢。要改變這種窘狀,需要各律所在法律服務創新與產業升級上不斷深化。其實,專業化優勢除了個體律師與律所的努力之外,還需要來自行業的分工與細化,律師業務產品的研發與最終服務的推廣只有更加獨立,形成法律行業整體的專業化與競爭優勢,才會改善網絡營銷,“互聯網+法律”也會推動整個律師業務的產業化。
三、“互聯網+”形勢下律師業務優化路徑構建
法律網站不但要吸引需要提供法律幫助的網友,對法律界人士及其他關聯網站也應當有吸引力,促成加入共建與鏈接。在此基礎上,再行籌組松散型的“律師協作聯盟”,其宗旨就是實現律師業務的區域協作,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客戶成本,分享網絡資源,拓展律師業務。但是單純的網絡公司不可能建立起真正有效的律師協作平臺,該平臺尚需要專業的律師資源去維持,網絡平臺提供的僅是同業或跨界協作,通過線上交流可節時省力,但線下的實際協作才是最核心的追求目標。
目前“互聯網+法律”雖有不少模式,但真正意義上的律師協作平臺目前仍處于發展與完善階段。如代表檢索導流類模式的中顧網、找法網,代表法律工具類模式的法大大和無訟案例,代表交易平臺類的知果果、綠狗網和快法務。但由于法律服務很難像其他的O2O可實現訂單、支付和服務為一體的標準化模式,導致無法利用“互聯網”實現各方利益最大化。
就如同人們當初爭論“互聯網+金融”屬性一樣,“互聯網+法律”也同樣面臨爭議,同樣如同互聯網金融已被公認為其本質屬性還是金融一樣,“互聯網+法律”也同樣需要法律的基礎,需要強大的法律服務功能背景才能拓展得更遠。當下有互聯網思維背景的法律服務機構,其技術、平臺硬件大多尚可,但線上律師或律所軟件資源就差強人意,平臺幾乎單純定位為提供案源的通道,整個平臺的專業法律服務力量較為薄弱,而許多專業性法律服務機構則囿于平臺技術、市場、品牌推廣等限制,難以達到專業服務技能與市場的無縫對接。客戶則游離于兩者之間,不能獲得極致的服務。只有借助互聯網的技術與極致思維,才能解決客戶需求痛點以及律師行業發展現存的弊端。
從2015年開始,以BAT為代表的新經濟主義者掀起了一場“智慧民生”的新經濟圈地運動,涉及醫療、出入境、交通等10多項公共服務,在政府公共服務體系中,公共法律服務已成為其重要內容,相對于其他的公共服務,法律服務的市場容量達到了千億級別,如以此形成有效的締結、結付與服務,則絕對是一個多向利益保障與利益最大化的最佳結合,成為新經濟與社會服務的非凡亮點。
目前,有著國內互聯網法律平臺創立典范的贏了網,依托強大的法律背景,上線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建立了擁有6 000余位律師、100余位法學專家的強大資源庫,業務覆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20多個城市,在短時間內贏得了數千名個人及企業用戶,且其相應的法律服務經過了O2O和互聯網思維的洗禮,客戶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找到最合適的律師。獨特的“律師競標模式”能夠激發律師的積極性和專業性,還能夠通過點評、第三方平臺托管等機制保障用戶利益,實現訂單、支付和服務的標準化,用戶體驗良好。
因此,通過與類似贏了網等國內互聯網法律平臺建立律師業務合作關系,使得有訴訟需求的客戶高效挑選出最適合的律師,實現委托、支付和服務的標準化全程,使得法律服務的信息化思維發揮至極致。但是,網絡平臺的優劣效能最后還得歸結于線下律師或律所(后臺模式)法律服務的質量,忽視提供法律服務的律師素質,既吸引不了優秀的律師或律所參與,也難以形成太大的影響力,所有網絡平臺提供的僅是同業或跨界協作,但線下的實際協作才是最核心的追求目標。
從事互聯網法律服務平臺的法定地位如何定性,存在較多爭議,但至今未有定論。互聯網法律服務平臺作為新的市場探索的一個方向,需要像互聯網金融一樣,亟須明確的定位。綜合分析引發爭論的是對互聯網法律服務平臺到底屬于經營性機構還是非經營性機構定位不明,應當從機構服務內容的有償與否來界定機構的經濟屬性,并作區別對待。具體如下:
1.由于互聯網法律服務平臺涉及互聯網信息服務,依《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規定,國家對互聯網信息服務分為經營性與非經營性兩類進行處理,規定了對前者實施許可證制度,而后者實施備案制度。因此,在甄別經濟屬性時只要明確通過互聯網法律服務平臺向客戶有償提供信息或定制即為經營性行為。反之,通過互聯網公開的信息均是共享性的,應為非經營性行為。
2.“互聯網+”思維下創建互聯網法律服務平臺,是先進的網絡平臺技術硬件與優秀的律師或律所資源軟件的有機融合,并非單純的互聯網法律服務機構。如不明確,無論是對律師行業還是對互聯網行業均有不確定性風險。
3.互聯網思維下的法律服務,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平臺、律所、律師三者缺一不可,通過互聯網法律服務平臺,優秀的律師或律所被線上客戶了解,繼而轉入承接互聯網法律服務的后臺專業服務,化解了互聯網法律服務平臺與律師或律所合作的無序化的詬病。
律師是以個人智慧顯行業尊榮。新經濟形態下,律師傳統業務活動隨著委托人跨區域尋找律師代理而變得更加靈活,律師協作的信息化模式也隨著互聯網的發展,QQ、微信的廣泛使用而日趨多樣化,律師或律所亟須一個專業、全面、匯集全國資源的協作平臺。近日,騰訊與贏了網宣布進行戰略合作,騰訊在BAT三家中首度落戶“互聯網+法律”,讓互聯網法律服務平臺更具廣闊的發展前景。“互聯網+”形勢下的律師行業發展,也應當體現更專業化的服務,更系統化、精細化的律師協作,才能真正構建法律服務無阻礙綠色通道,為各類社會需求提供良好的法律服務。
創建律師網站或互聯網法律服務平臺,其營銷工作尤為重要。據業內粗略統計,網絡80%以上的網站訪問量來自搜索引擎,隨著技術的革新和思維的創新,新的網絡營銷方式不斷涌現。如一個網站沒有被搜索引擎收錄,或雖被收錄,但排名滯后,其網絡吸引力就相當低微。故律師或律所應當了解搜索引擎工作原理和相關技巧,努力改進、優化自己的網站設計。
網站技術具有中立性,并非極端復雜,運用技術的目的就是為了取得比較好的網絡營銷效果。網絡營銷如企及市場前沿,就應當關注與做好下列內容:
1.誠實、善意地運用網絡技術,杜絕在域名注冊、實名注冊、通用網址注冊甚至各類會員注冊中搶注知名網站名稱或他人的網站名稱,以實施投機與違規行為去建立營銷渠道;
2.網站應當及時或定期更新,內容要豐富,尤其要反映社會熱點以及優秀律師承辦的典型性案件,重視法律服務應有的宣傳與推廣作用;
3.網站內容要堅持原創和真實原則,不能實施杜撰或未經他人許可擅自使用其文章的侵權行為。只有做好前述工作,搜索引擎或服務平臺才會得到更多的關注,網絡流量自然提升,社會輿情才會聚焦,宣傳效果得以彰顯。
因此,建立網站或互聯網法律服務平臺就必須持之以恒地投入時間和精力,做好更新、維護和推廣,其網絡營銷渠道才會通暢。
四、結語
2015年7月1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充分肯定了“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對創業創新、電子商務、益民服務等11個重點領域與互聯網的深入融合和創新發展作出了總體思路與行動要求[4]。縱觀這11個重點領域,涉及新世紀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著戰略性和全局性的影響,律師行業在“互聯網+”形勢下如何利用這千載難逢的時機,引領自身業務在網絡化建設中得到長足進步,為經濟社會創新發展服務,是一個極具歷史與現實意義的話題。
[參考文獻]
[1]安新華.“互聯網+法律”打造律師新未來[N].法制日報,2015-06-11:(7).
[2]魏建平.從執業律師的角度看互聯網思維下的律師業務[J].中國律師,2014,(9):9-28.
[3]王永強.網絡時代律師發展新趨向[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27-31.
[4]新華社.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EB/OL].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5-07-05)[2015-07-06].http://cpc.people.com.cn/n/2015/0705/c64387-27255409.html.
〔責任編輯:徐雪野〕
社會熱點論壇
[中圖分類號]D91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284(2015)04-0092-05
[作者簡介]謝軍(1988- ),男,安徽宿州人,碩士研究生,從事民事訴訟法學、司法基礎理論以及法律文化等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