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城市農產品流通主要特點及發展趨勢
洪嵐
(北京物資學院經濟學院,北京市101149)
摘要:近十年來,我國城市農產品流通發展變化呈現如下特征:一是城市農產品流通總量爆發性增長;二是城市農產品流通組織嬗變,農產品批發市場集團化發展日趨明顯,農產品經銷商規模化、品牌化經營已現雛形,農產品電子商務快速發展,專業化的果蔬零售企業連鎖化發展,連鎖超市生鮮專區規模擴大;三是農產品流通企業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基礎設施明顯改善。今后要著力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加強對農產品流通過程的監督,降低物流成本的比重,加大對冷鏈基礎設施投資的財政支持力度。
關鍵詞:城市;農產品市場;農產品流通;發展趨勢
城市是農產品需求的主要驅動力。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報(2010年11月1日),目前我國設市城市有660個,其中城區常駐人口超過1000萬的特大型城市有3個(北京、上海、廣州),500萬~ 1000萬人口的超大型城市有20多個(包含多數省會城市與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大城市),100萬~ 500萬人口的大城市則有數百個。民以食為天,城市農產品流通不僅僅關系城市百姓居民日常生活,同時連接著農產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把市場需求信息傳遞到生產領域,引導農產品生產,在農業產業化中發揮著承上(生產)啟下(消費)的重要功能,對整個農業產業和農村的資源配置、結構調整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城市農產品流通產業發生了巨變。
我國農產品總產量連續十年持續增長。2013年,我國糧食總產量60194萬噸,比2003年增長39.76%,年均增長3.4%;①肉類產量8535.02萬噸,比2003年增長32.46%,年均增長2.85%;蔬菜產量73512萬噸,比2003年增長36.05%,年均增長3.12%;水果產量25093萬噸,比2003年增長72.85%,年均增長5.63%。
近十年來我國農產品進口貿易量增長很快。2013年我國大豆進口量6338萬噸,比2003年增長205.59%,年均增長11.82%;小麥進口量553.5萬噸,比2003年增長1130%,年均增長28.5%;稻谷與大米進口227.1萬噸,比2003年增長773.5%,年均增長24.2%。
與此同時,近十年的大中城市城鎮常住人口也在擴張。以北京、南京為例,北京作為中國特大型都市的代表,2013年城鎮常住人口達到1825.1萬,比2003年增長58.53%,年均增長4.72%;南京作為中國大型城市的典型代表,2013年常住人口達到818.78萬,比2003年增長43.1%,年均增長3.65%。
農業產量的連年增長,進口大豆、玉米和食用油料的增多,加上城市人口規模的擴張等因素,導致我國大中城市的農產品流通總量爆發性增長。2012年,北京市蔬菜交易量為1336.39萬噸,比2004年增長68.26%,年均增長6.72%;新鮮水果成交量為815.94萬噸,比2004年增長112.22%,年均增長9.86%。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90%以上糧油果蔬等農產品需求由外埠供給滿足;多數二線城市80%以上糧油果蔬等農產品也需要由外埠供應,目前我國基本形成了北糧南調、西果東輸及冬季南菜北運、夏季北菜南送等蔚然壯觀的全國性農產品大流通的局面。
1.農產品批發市場集團化發展趨勢明顯
目前,農產品批發市場開始出現集團化發展態勢。一些有實力的批發市場在全國各地通過新建、合作、入股、收購、托管等方式,投資建設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物流園,形成集團化發展。據調查,目前全國有十多家企業在各地投資建設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物流園。深圳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國內經營管理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第一品牌,在全國20余個大中城市經營管理超過30家綜合批發市場和網上交易市場,旗下批發市場農副產品年度總交易量超過2400萬噸,年度總交易額超過1400億元;雨潤控股集團已有12家農產品全球采購中心遍布全國;北京新發地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批發市場數量也達到了10余家……同時,集團化發展市場呈現出占地規模越來越大,投資地域范圍越來越廣的特點,但發展的類型仍舊以綜合性批發市場為主,占到總數量的80%以上。農產品批發市場的集團化發展已是大勢所趨。
2.農產品批發市場經銷商的規模化、品牌化經營已現雛形
經銷商是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絕對經營主體。通過經銷商的南來北往,從產地組織貨源,到銷地城市銷售,實現了全國農產品大流通,有效銜接了供需關系。據筆者在上海江橋、武漢白沙洲、武漢四季美、深圳海吉星等多個市場的調研發現,有不少專門從事單品種菜或果經營的經銷商,其每天提供的貨源在市場上占有很高的份額,規模化程度比前些年大幅提升。以上海江橋市場為例,作為上海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它每年滿足了上海市70%的蔬菜需求。該市場有一個商家專門賣西紅柿,生產淡季時每天有十幾車(每車10噸)貨源到場,旺季時每天有將近30車,其西紅柿供給可占到江橋市場的1/4以上,是眾所周知的上海西紅柿王,其西紅柿年經營額數億元。另外,果蔬經銷品牌化發展也很快。這些市場上的大多數蔬菜包裝箱上,不僅印有品類、產地,還有公司的名稱、地址和聯系方式,意在打造公司品牌,提升產品的美譽度。
3.農產品電子商務快速發展
自2005年易果網上線以來,先后涌現出了莆田網、優果網、沱沱工社、菜管家等數十家農產品電子商務網站。其中有專注做有機食品的和樂康、以“褚橙進京”事件營銷的“本來生活”,也有集中發端于上海的美味七七、菜管家等。從2013年京東高調宣布進入農產品食品的網上售賣以來,農產品電子商務已成為新興資本進入的熱門領域。
4.專業化的果蔬零售企業,其連鎖化發展趨勢明顯
在不少大中城市出現了專業的水果超市、批發市場支援型的生鮮菜店,極力拓展門店或銷售范圍。這種拓展從上下游關系看,一種是門店的連鎖化,一種是向上游農產品基地的延伸。例如,北京的泰納水果超市、果多美干果水果超市、新發地社區菜店等等。據稱,泰納水果超市是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果業公司(China Fruits Corporation)的獨資子公司,主營中外品牌水果批發、連鎖和零售,目前北京已有28家門店。果多美干果水果超市也是近年來新出現的專業店,在北京已開設17家門店。新發地便民菜店是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推進便民服務的重要內容,至今也已開設門店17家,它以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為基礎,以物流配送為支撐,以便民消費為目的,在各地設立時往往要求街道辦事處提供相應便利,如免費的場所等。
5.連鎖超市生鮮專區規模擴大化成必然選擇
“生鮮食品”是驅動整體賣場的靈魂,是超市經營的命脈,是商場集客力的重要來源,是門店吸引客源的重要因素。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在日益沖擊著傳統商貿流通業,特別是日用消費品網購的快速發展,降低了消費者前往線下市場購物的頻率。而受制于保質期、生鮮程度等多方面訴求的生鮮食品則成為連鎖超市吸引客源的關鍵,也成為沃爾瑪、家樂福等零售巨頭賣場中熱度最高的商品區域。研究表明,在大型綜合超市中,消費者最為關注的商品品類主要涉及生鮮食品、服裝、婦嬰用品等。以永輝等為代表的連鎖生鮮超市近年來的快速擴張體現了消費者的認可和支持。
1.農產品批發市場基礎設施與管理手段日趨現代化
過去農產品批發市場一直是“臟、亂、差”和落后的形象代表。近幾年來,隨著上市公司在全國布點注資投建農產品批發市場,一批新建市場不僅滿足了農產品交易平臺對電子結算、信息發布、冷鏈物流合理布局、垃圾處理的需要,同時借助互聯網信息集成系統,建構商品質量追溯體系,滿足線上電子商務發展的需要,市場整潔,管理現代化,令人耳目一新。如旗下有30家綜合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深圳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其在深圳投建的海吉星農產品批發市場,全面借鑒了歐洲最大的現代化農產品批發市場——倫吉斯市場的基礎設施配置和管理手段;已擁有12家農產品全球采購中心的雨潤集團在哈爾濱新近投入運營的市場,則復制了日本現代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管理模式。與此同時,不少老市場也紛紛撤棚設廳,先后將手工臺賬交易管理升級為電子結算,并投建質檢室、冷庫,有些在政府財政補貼下建立了豬肉銷售的質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統。
2.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改善,服務能力增強
大多數的農產品需要冷鏈物流來完成從田間到餐桌的質量保鮮。目前,國內規模以上企業500個單位冷庫總容量為1895萬噸,而2008年冷庫庫容為850萬噸,平均每年增加200萬噸。在國家財政補貼支持下,2013-2014年,冷庫由于地產效應、生產需要、戰略布局等因素的作用呈現出明顯增長態勢。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在建萬噸以上的冷庫項目達到52個,這些項目全部建成投入運營后,新增冷庫容量將超過500萬噸,其中有不少專用于果蔬的冷藏庫。另外,在商務部城市共同配送及其他專項財政補貼支持下,在農產品運輸中運用新裝備、在農產品流通加工中運用新包裝材料的步伐加快,農產品物流水平有所提高。
1.農產品交易方式電子化、現代化
目前,我國一二線城市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的農產品交易平臺已基本采用電子化結算方式,但三四線城市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仍采用手工臺賬方式,相對落后。另外,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絕大多數仍為現貨對手交易,拍賣、期貨發展緩慢,電子商務剛剛興起。農產品拍賣、期貨、電子商務的核心是農產品的“質量等級化、重量標準化、包裝規格化”,這恰好是我國農業產業化的瓶頸。一些大型批發市場如北京的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山東壽光批發市場等已經開始試行較為先進的交易方式,這對中國農產品流通向標準化、規模化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促進農產品由普通商品向“精品”轉化,有利于農產品實現增值和進入國際市場。
2.農產品流通企業經營一體化
銜接生產和消費的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由于農產品產銷、倉儲及運輸的特殊性與復雜性,加之擁有雄厚資本和龐大銷售網絡的競爭優勢與食品質量安全監管的要求,企業一體化經營發展勢頭強勁。
本項目調查的“雙百市場工程”中的93家企業中64家具有加工功能的企業,其中31家擁有自己的種植、養殖基地;28家專業銷售企業中有6家企業有自己的種植養殖基地,7家企業有自己的加工廠。農產品流通企業已由單純的農產品運輸、集散功能擴展為流通加工、包裝、儲存、運輸、配送,并提供農產品生產和銷售中的技術、信息服務,以調控產業鏈上端的農業生產和產業鏈下端的農產品銷售。通過產業鏈的延伸,農產品流通企業不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減少產品損耗,縮短流通時間,提高農產品質量(新鮮度),以獲取更多利潤。產業鏈延長,垂直一體化將成為農產品流通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2]
3.更加重視食品質量安全
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公眾對于食品安全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農產品安全管理工作,但質量安全形勢依然嚴峻。筆者對北京主要食品流通環節的質量安全風險來源進行調研,結果如下:
(1)以連鎖超市集團為核心的食品供應鏈模式
就果蔬來講,超市有一定比例的農超對接,但多數從批發市場或產地市場采購。而來自批發市場的食品不安全風險系數較高。超市的豬肉均來源于北京市定點屠宰企業,牛羊雞肉主要來源于品牌企業,比較容易追溯。超市水產基本上采取聯營廠商進駐超市自營的方式,食品不安全風險系數高。對于加工包裝及預包裝食品,超市有嚴格的準入與退出制度,執行質量安全(Quality Safe?ty,QS)認證制度。散裝食品不安全風險系數高,尤其是果脯蜜餞類。腌制食品不安全風險較大,因為加工缺少相應的國家和行業質量標準,缺少貯藏、運輸物流運作規范。超市類加工食品不安全風險較高,因為不在超市監管體系內。
(2)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農產品供應鏈模式
對于果蔬產品,食品不安全風險系數極高,但隨著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中經銷商經營品種的專一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雖然很緩慢,但比較樂觀),食品安全風險將逐漸由他們承擔,政府及市場管理方的壓力相對要釋放一部分。來自外地屠宰的白條豬不安全風險系數高,監管漏洞大。對于加工食品,那些管理規范的批發市場食品安全壓力相對較小一些。
(3)食品日雜店為零售終端的農產品供應鏈
多數食品日雜店只供應預包裝食品和酸奶、豆漿等日配食品,由于進貨渠道復雜,有個體配送的,也有店主從批發市場自行采購的,不安全系數高。
農產品流通企業作為農產品進入消費者手中的一道關鍵環節,對于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而,農產品流通企業要將食品質量安全責任放在首位,嚴格按照國家質量安全標準和國際危害分析關鍵控制點(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對企業出售的農產品及其制品進行檢驗及流通加工,嚴格杜絕環境污染、農業種植和養殖源頭污染、食品添加劑(防腐劑)、假冒偽劣、食品標識濫用等因素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
4.更加重視服務綠色化
在綠色化成為社會發展潮流的今天,農產品的綠色流通符合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成為社會經濟發展潮流的一部分。在我國消費由數量型轉向質量健康型的過程中,農產品流通領域的“綠色”就顯得更為關鍵。
農產品流通綠色化,一方面指農產品流通企業經營無公害農產品,引導種養殖企業進行綠色化生產;另一方面指通過科學的物流設計、管理和實施,使農產品運輸、包裝和分銷方案合理化、最優化。[3]運輸過程中包裝重復利用率高,銷售包裝無害、易處理,較少空載,提高效率,將降低對農產品的污染以及對環境的污染。農產品流通企業提供流通服務的“綠色化”是指企業開展綠色流通和服務,以綠色流通為導向,以環境保護為目標,直接或間接促成污染消減的環保型農產品流通過程。因此,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綠色流通將成為中國農產品流通企業的努力目標和發展方向。[4]
1.農產品流通規劃缺少全局性
農產品市場發展過程中,由于缺少必要的規劃引導,現有的市場布局基本上是自發形成的,其布局的合理性自然有所欠缺。以批發市場為例,在批發市場發展規劃確定后并未得到嚴格執行,超出規劃范圍新建的批發市場仍然不少。當前,各地農產品批發市場過于集中在市區,尤其位于內環線外側的批發市場,在城市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區域功能重新定位、交通工具日益多樣化的背景下,大部分市場區位分布不合理的矛盾日益顯露,都面臨著調整搬遷。同時,各批發市場還未形成合理的流通層次,經營基本上是平行站位,無論是大市場還是小市場,盡管農產品流通量相差較大,但其貨源、客戶乃至經營方式都差不多,各批發市場之間缺乏明確的功能區分和有效銜接,難以形成整體合力,限制了整個農產品市場體系的健康發展。
2.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產品質量安全缺乏有效監管
(1)農產品流通中的監管主要依靠傳統的行政手段,以罰代管的現象比較普遍
由于監管法規的缺失和監管部門的多頭化,導致監管內容隨意性比較大,那些能給本身帶來利益的監管內容,監管部門蜂擁而上;反之,則無人問津。[5]比如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的農藥殘留檢測,由于產地監管工作嚴重滯后,缺乏專門的機構和部門進行監管,也缺乏必要的檢測設備與手段,到銷地市場后,只有一二線城市的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會有一定的抽查,導致農藥殘留問題嚴重。
(2)監管缺失,導致有質量問題的食品依然會出現在餐桌上
筆者在調研時發現,在大多數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被查處的農藥殘留超標的果蔬或其他問題食品,只是責令經營者拉走,而這些食品最終要么去了城鄉結合部,要么去了沒有監管的市場。在最近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有不少超市下架的過期食品出現在地下黑市,最后進入城郊或農村的日雜食品店。多家超市高管表示,即將過期或已過期的食品,一般都由供貨商自行處理,因為處理也需要成本,而這些食品去了哪里,他們的確不知。
3.缺乏專業化的物流企業,物流成本高
目前承攬食品冷鏈物流業務的物流企業規模普遍較小,據有關行業統計,進入百強的第三方食品冷鏈企業,其年平均營業額只有幾個億,基本不具備或只有較低水平的加工增值能力,新鮮果蔬多以初級產品形式進入流通或消費終端,產品附加值較低,不能實現產品的增值和深度延伸。而且物流企業的設備與技術落后,用于運輸蔬菜的工具以各型敞篷貨車為主,缺乏保鮮和冷藏能力。因此,在物流過程中造成了極大的損失,使物流成本大大增加,與國外普遍進行的深加工或冷鏈運輸有較大差距。
據調查,壽光蔬菜在運到北京市場時價格平均翻了2-3倍,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物流成本高,而其蔬菜物流成本偏高又有多方面原因:一是運輸的政策性費用高。如早在1995年,壽光市先后開通了壽光至北京、上海、新疆、海南等地的多條“綠色通道”,國家對運輸蔬菜的貨車也出臺了不少優惠措施。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蔬菜運輸車輛還是經常會遭到各有關部門的扣壓和罰款,造成大量的額外費用加入成本之中,直接影響到蔬菜的成本構成。二是技術裝備水平低,貨損率高。產品的分類等主要靠人工,誤差較大,在運輸、包裝上也缺乏統一標準,給儲存、運輸等帶來不便,造成在儲、運、加工和銷售等物流各環節中的成本過高。[6]
4.農產品流通環節保鮮技術落后,農產品品質標準化進程緩慢
我國進入流通中的農產品(尤其是果蔬),大部分是現貨產品和初加工產品。農產品產后保鮮、儲運、加工環節科技攻關滯后,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弱,導致貨損率高,精品少,增值小。再加上農產品品質標準化發展進程緩慢,極大地影響著農業產業化進程。目前,有幾家一線城市的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由于電子交易平臺的普遍實施及擬推出農產品拍賣方式,倒逼經銷商和原產地合作社開始注重農產品標準化以及產后儲存、運輸等過程中的保鮮問題。在深圳海吉星市場,果蔬產品新鮮程度高,其包裝比其他國內市場的農產品更規范、更美觀,這也是農業產業化不可逆轉的趨勢之一。
5.冷鏈基礎設施嚴重不足
我國農產品流通企業冷庫、冷鏈運輸車輛等冷鏈基礎設施不足,對于農產品及其制品的運輸仍以常溫物流或自然物流為主。在筆者統計的93家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中,具有冷庫或冷藏設施的流通企業只有37家,并且冷庫面積、庫容都比較小,平均庫容在3000噸以下,僅為2727.3噸。在農產品流通的整個過程中,絕大多數農產品基本都在常溫環境下流通,采用冷鏈物流的比例很低。由于農產品流通企業冷鏈基礎設施發展滯后,農產品及其制品產后損失嚴重,果蔬、肉類、水產品等的流通腐損率分別達到20%-30%、12%、15%,僅果蔬一類每年損失就達到1000億元以上。嚴重不足的冷鏈基礎設施,不僅造成巨大的經濟利益損失,還制約農產品流通企業的發展,同時給百姓的食品安全造成威脅。[7]另外,冷鏈配送能力也制約著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具體來看,自主開通物流配送的電商網站其配送范圍相對較小。即便是快遞業巨頭順豐速運旗下的順豐優選網站也只提供京、滬、津、粵(部分)、浙(杭州、嘉興)、蘇(蘇州、無錫)等11個城市的配送服務。而借助于第三方物流配送的只有莆田網、易果網以及優果網等。還有一些網站配送范圍很窄,面向小眾群體,例如,優果網只面向上海市外環以內,優菜網只面向北京市的五環以內。
1.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
農產品市場首先要實現農產品流通的信息化,應建設基于網絡的信息收集發布系統和聯接互聯網的網站,逐步建設信息化管理系統、食用農產品安全追溯系統和電子化結算系統。實現信息化要經過兩個階段:一是建設基礎構架;二是價值創新,要求把信息技術與企業總體戰略相結合,信息技術能夠支持更高的經營目標并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經營環境,并通過不斷學習和創新,使信息技術有效地滿足企業經營的終極需求,即充分運用信息技術來創造企業的市場價值。[8]特別是二三線城市的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市場基礎設施老舊,迫切需要基礎設施的升級完善和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應把握現代物流發展的契機,實現組織結構創新,以滿足農產品交易方式的改進和創新。通過試行拍賣、合同交易等更合理、更富效率的現代交易方式,倒逼農產品品質標準化、物流規范化,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
2.加強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監管
通過對農產品流通的有效監管和宏觀調控,減少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規范農產品流通主體行為,保護農民與消費者的利益。其目的主要是確保市場競爭有序,加強食品安全監管。
(1)建立健全農產品流通法律法規,確保農產品流通正常運行
市場流通規則作為一種制度性服務,是由政府提供和維護的公共物品。政府必須制定并逐步完善一系列的市場法規,確保農產品流通的正常進行。這些規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市場準入制度,對進出市場的企業和個人進行資格審查,確保市場主體合格;二是市場交易規則,保證公平交易、等價交換,計量器具、衛生檢疫等都要統一標準;三是市場監督和仲裁規則,為了協調和解決交易中的矛盾,需要市場仲裁規則,并設立相應的仲裁機構進行監督和仲裁,同時發揮消費者協會、社會輿論對市場的監督作用;[9]四是杜絕質量有問題的農產品進入市場。
(2)健全宏觀管理和調控體系,規范市場秩序
完善行政執法、行業自律、輿論監督、群眾參與相結合的市場監管體系。將多個農產品流通監管部門逐步合并為一個獨立的政府機構,改變政出多門的狀況。綜合運用行政命令、法律法規和經濟手段調節流通,創新管理手段,著力創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規范市場交易行為,打擊欺行霸市、強買強賣等不法行為。建立農村市場主體的信用檔案,實行信用分類監管。整合有關部門和社會資源,盡快制定和完善農產品、食品檢測標準與質量安全標準,推進城鄉食品監管一體化進程,創新監管方式,規范流通秩序,建立城鄉一體、分工明確、高效可靠的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10]對于新的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與老市場之間爭奪經銷商戶的要合理規范、引導,強化新舊市場的定位與分工,避免資源浪費。對城市中心社區租金昂貴導致果蔬零售市場或店面撤攤,造成菜價貴、居民買菜難的現象,政府也要從公益性出發,給予一定稅收減免或財政補貼支持。
3.降低物流成本的比重,繼續加大冷鏈基礎設施投資的財政支持力度
(1)加強政府部門之間的協調
對運輸果蔬的物流車輛,在沒有明顯違規的情況下做到不查不扣,快速放行,降低車輛的運營費用,以降低其運輸成本。
(2)提高以果蔬為代表的物流系統中的物流裝備水平,提高物流效率
使用新式工具和設備,減少手工作業量,提高果蔬等農產品的物流運營效率。發展新的物流技術,推廣農產品冷鏈物流運輸,降低貨損率和物流成本。[11]同時要確保運輸暢通。每年按一定增幅增發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通行證》。對持有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通行證》且裝載鮮活農產品的車輛,在沒有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情況下,交通運輸、公安交管等部門要提供盡可能的方便,根據相關規定減免路橋費。對沒有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通行證》但裝載鮮活農產品的車輛,要實行“不扣車、不罰款、不卸載”等原則從輕處罰,促進本市農產品在市區內的順利、快速、低成本流通。放寬持有《綠色通道通行證》車輛在中心城區道路上行走時間和路線的限制。可以將執行綠色通道政策的品種范圍由鮮活類農產品擴大到冷凍、冷藏等與民生相關的重要農產品,將免收農產品運輸車輛通行費的道路范圍擴大到全部收費公路。[12]
注釋:
①文章第一部分數據均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或根據其中數據計算而得。
參考文獻:
[1]林兆艷.超市主導的鮮活農產品供應鏈績效研究[D].南京:南京財經大學,2012.
[2]、[3]、[4]程言清,黃祖輝.農產品流通現狀、問題及發展趨勢[J].價格理論與實踐,2002(6):30-32.
[5]張苗.構建河北省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對策研究[D].河北:河北農業大學,2012.
[6]、[11]湯曉丹,李仁義.山東壽光蔬菜物流發展問題探討[J].物流科技,2011(1):37-39.
[7]倪秋萍.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發展現狀及對策[J].技術與市場,2011(7):457-458.
[8]姚衛.湖北省農產品流通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荊州:長江大學,2012.
[9]、[10]王明東.山東省農產品流通體系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9.
[12]丁建吾.農產品流通存在問題分析[J].中國經貿導刊,2009(3):34-35.
責任編輯:林英澤
The Main Feature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Urban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Hong Lan
(Beijing Wuzi University,Beijing101149,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past ten years,there has existed such featur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first,the too rapid growth in the amount of urban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second,the too flexible circulation organization,the group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wholesale market,the emerging large scale and branded operation patter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dealers,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the chain development of specialized fruit and vegetable retailers,and the expansion of fresh areas in chain supermarkets;third,the improved informationized management in related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and the improved infrastructure. In the future,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erfec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market system,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reduce the logistic cost,and increase the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infrastructure of cold chain.
Key words:city;agricultural products market;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development trend
[作者簡介]洪嵐(1967—),女,侗族,貴州省貴陽市人,北京物資學院經濟學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農產品流通與物流。
中圖分類號:F30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66(2015)05-0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