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紀良
摘 要:“瘦、皺、漏、透”本是玩家賞石的審美標準,將其審美標準引用到體育教學中頓感意境非凡,在弘揚體育教學的精、氣、神的同時,又對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對更好的駕馭體育課堂,追求簡約與高效等問題開辟了新的視角,帶來許多新的審美思考。
關鍵詞:體育教學;審美;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4)06-0053-02
“瘦、皺、漏、透”本是北宋書法家、文物鑒賞家、賞石大家米芾根據多年藏石、賞石的研究和實踐,對古代觀賞石提出的審美理論標準。近千年來,這個標準一直被賞石界所沿用,至今仍然對賞石及傳統藝術的審美產生著較大的影響。在蘇州十中,他們將瑞云峰的“瘦、漏、透、皺”作為課堂的審美標準來進行校本研究,視角獨到,意境優雅。如今我們用“瘦、皺、漏、透”的審美要求來審視體育課堂,也很有一番意味。“瘦、皺、漏、透”既可作為一堂課的整體評價標準,又可從四個角度加以審視,既有“神”“形”之分,又有“虛”“實”之別。瘦、皺為神,漏、透為形;瘦、皺為虛,漏、透為實。
一、“瘦、皺、漏、透”的課堂解讀
1. 課堂之“瘦”
“瘦”原指石體苗條纖瘦,線條筋韻。瘦中見奇,傲骨鐵錚,巍然挺拔,骨氣壯偉。這種石頭雖清瘦干練,然骨氣凜然;且雄姿英發,豪氣奪人,多為壯美之典范。
“瘦”與“肥”是相對立的,“肥”在現代審美中意味著俗氣,“俗”乃藝術之大敵,這樣的藝術有諂媚之態。樸拙簡逸的藝術生命,不是從肥膠艷麗中求得,而是從瘦枯空靈中擷取。
借石之“瘦”,運用于體育課堂,就是教師教學追求的明晰精干之美。所謂“瘦”,就是“明晰精干”。在課堂教學中體現為:條理分明,思路清晰,簡潔精當,不花哨、不做作,是有風骨的課堂,這是我們追求的課堂教學審美要素之一。課堂不能雍煩拖沓,而要簡潔干練。而當前許多的課堂,卻是枝繁葉茂、花樣繁多、面面俱到、應有盡有的“肥美”之態,其實這樣的課堂充其量是繡花枕頭——中看不中用。
“瘦”也是眾多體育鍛煉者所追求的目標之一,它向往的是健康、干練,排斥的是虛弱、臃肥。體育要培養的是健康與堅毅,追求的是健康向上,朝氣蓬勃,或骨氣凜然、或豪氣奮發、或霸氣凌人。凸顯的是神氣。
2. 課堂之“皺”
“皺”是指石頭體態起伏,皺褶多變,凹凸明顯,線條舒展。皺中有變化,變中有起伏,雖然形態怪異,卻異中見韻致。無形之中見有形,有形之處顯精神。穩重敦厚,有藏龍臥虎之感,鳳棲鸞起之勢,它的核心始終體現出一種變的感覺。
畫家多通過“皺”的筆法來表現山勢的峻峭、連綿、曲折等特點。這里可以理解為對教學理念、專業素養、滄桑社會的感悟和歷練,是一種無形的“皺”,它看不見、摸不著,是教師長時間教學實踐和教學技巧的綜合積累。皺代表教師的教學智慧和教學特色,具有清癮、滄桑之感。
借石之“皺”,運用于體育課堂,就是追求課堂曲折生動之美。所謂“皺”有“曲折生動”之意。我們追求的體育審美課堂,是講究疏密、濃淡,節奏既富于變化又峰回路轉,既曲徑通幽又渾然天成,合乎自然之道,平淡無奇、枯燥無味或臃繁花哨都是造成學生喜歡體育而不喜歡體育課的根源。因此說體育教師在這方面的歷練是遠遠不足的,體育教師有形的“皺”比誰都多,無形的“皺”卻少之又少。這應該是我們今后需要花大功夫來思考和努力的教學方向以及課堂藝術的追求。
3. 課堂之“漏”
“漏”是指石體玲瓏,連環透空,上下通漏,著香可七竊生煙,罩霧能云霞攀纏,如鐫似鏤,巧奪天工,變化多端。漏中見靈性,智生乖巧,給人以謙和乖巧的美感享受。“漏”具有幽深感和神秘感。
借石之“漏”,運用于體育課堂,就是要追求留白綿延之美。“石上有眼,四面玲瓏,所謂漏也。”就是要有“留白綿延”的美感。我們追求的課堂,是通靈的,不呆板、不機械、不程式。要有思考、想象、機動的空間。這樣的課堂,不是滿堂灌,不是填鴨式,不是一言堂,不必面面俱到,不必一板一眼,不必十八般武藝全上。各類電視網絡等媒體的普及,學生已經對許多的體育運動和相關的內容不再陌生,甚至比教師先知,課堂中教師仍死板教條未免多余,要根據即時的情形,因勢利導,抓住重點讓部分環節或內容“漏”掉,其實是漏而不漏。讓重點在通而不塞、氣韻流動中凸顯出來,即努力追求“有常而無常,有形而無形”的課堂教學境界。這樣才是民主的和學生自覺、自主的課堂。
4. 課堂之“透”
“透”是指石體玲瓏剔透,開窗通戶,曲徑通幽。石質細膩潔凈,堅質顯透,透中見深,透中得光明,表里潔凈見淳樸,堂堂正正,有表里如一的陽剛之氣。
“透”在教學中就是領悟、透徹,融會貫通的意思。
借石之“透”,運用于體育課堂,就是追求深刻澄明之美。所謂“透”,就是透徹,融會貫通。教師組織教學中,主線清晰,重點內容有練習負荷做保證,讓學生練熟,難點環節有有效手段做支撐,讓學生學會,體現“深刻澄明”之美。
李漁說:“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謂‘透也”。對其內涵,我們要有一個新的界定。“此”可以看作是某個“知識點”,“彼”可以看作某個“情感的升華之處”。課堂教學過程,也是師生情感體驗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不僅僅是知識層面的傳授、身體機能的提高,更是在情感層面的引導。通過“此通于彼,彼通于此”的教學過程,使同學在情感體驗中,獲得結論性的知識,即通過身體練習,在技術與體能提高的同時,收獲健康,收獲意識和習慣,升華情感。這便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價值觀的融會貫通。
二、“瘦、皺、漏、透”的課堂審美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將“瘦、皺、漏、透”的標準引入體育課堂,給體育課堂審美注入了新的內涵。“瘦、漏、透、皺”不僅是衡量體育課堂教學的形,更能表達體育課堂教學的神,它需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豐富的知識涵養,深沉的情感熏陶來作用于學生的心靈,它是潛在的、內蘊的、豐厚的,是先進教學理念的貫徹,深厚文化底蘊的表達。
米芾時代“瘦、皺、漏、透”的審美觀念是對歷史審美觀念的總結和歸納,成為他們時代的審美取向。它最強調的是精神和骨氣,“瘦、皺、漏、透”在整體上都表現為一種陽剛的壯美,而體育運動的最高境界也正體現在陽剛、精神和骨氣上。體育課堂的審美取向和中國傳統藝術有異曲同工之美。徐悲鴻先生畫的馬就是瘦筋雄骨,卻精神抖擻,能馳騁千里,而那種市值不菲的唐三彩之馬雖豐肥卻無力,根本感覺不到其陽剛和壯美;齊白石先生畫的蝦,寥寥幾筆就活靈活現出一種修長而又精神的蝦子。如果把蝦子畫得豐肥肉砣就沒有神采奕奕的精神面貌了,這都表現的是風骨干練之美。中國的毛筆宣紙所產生的筆墨變化,僅以黑白二色就淋漓盡致地表現出物象的形貌精神,透露出“簡約”與“高效”的特質,這種技巧是可以給體育課堂帶來許多思考的。我們的體育教師能不能放下那些冗繁花哨的道具、先進時尚的媒體設備,赤手空拳用我們的運動技能和教育智慧給學生帶來一堂歡笑與汗水并存的體育課呢?
當我們用“有效課堂”的理念來推進新課程的時候,用三維目標來評價課堂的時候,不妨靜下心來,借用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審美視角,來思考體育課堂教學的深層次問題。
參考文獻:
[1]柳袁照.清泉石上[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