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林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基礎教育已從外延擴展為主轉變到以內涵發展為主的軌道上來。學科教研工作對教研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從教師認知水平出發,從教師能力實際出發,從教師工作實際出發,為教師們參與教研提供實實在在可讀、可學、可做、可獲的東西,讓區域內的教研看得到、摸得著、有生氣、有成效。“五個一”作為校本教研的抓手,“三級教研”作為教師學習提高的平臺,“課題問題化”作為教師科研的切入點,便是我區近幾年體育教研工作得到很好實施的一些策略,教師們不但接受,而且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也收到明顯成效。
關鍵詞:學校體育;教研活動;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4)11-0050-03
新課程的全面實施,既對教師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也對教研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課題[1]。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實施者、執行者,更是課程的開發者、建設者,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著課程改革的進程,關系著學生的發展。建設科研型、學者型的教師隊伍就成了新時期師資培養的必然選擇,成了各級教研部門的當務之急,成了教研員們共同聚焦的一個重要課題。抓手、平臺、切入點是筆者近幾年在本區開展體育教研工作實踐中的主要策略,現提出來與同行交流。
一、策略的實施
(一)確定“五個一”,為校本教研找到抓手
為了使以校為本的教研不走過場、落到實處,讓一線體育教師有讀的、有寫的、有做的、有交流的,并且不脫離教師工作實際,有助于教師們成長。我們綜合了教師們的意見,提出了“五個一”作為我區校本教研的主要內容,要求體育教師作為任務人人完成,并納入教師的評優、評先和年度學校體育綜合督導評估,用機制來保證“五個一”的落實。
1.讀一本體育教育理論書籍。我們要求各校每年至少訂一份《體育教學》或《中國學校體育》,要求教師人人學習所訂雜志,教研組長還要選擇教師們所推薦的優秀篇目在組內進行交流并研討,交流和研討情況要在學校教研活動記載表上得到體現。
2.寫一本教學計劃。學年、學期(上、下)、單元、課時計劃匯總在一個8開大小的計劃本上,既方便又規范。這個計劃本是由教研員廣泛征求一線教師的意見設計并統一印制,體育教師人人使用。學年末,教研員組織專家和中心組成員對每位教師的教學計劃進行評比,不但申請評獎,而且納入年度學校體育綜合督導評估。
3.撰一篇教學論文。大多數體育教師對寫文章存在畏難情緒,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只要多動筆,多碰撞,日積月累,一定會見成效的。基于這一指導思想,要求每位體育教師在暑假后提供一篇以問題為撰寫主題的文章(大多數是隨筆),教研組長利用每周的教研活動時間,組織全組教師對相關文章進行會診,然后教師再進行修改,有時在片級和區級的教研活動中還專門討論教師們的論文,現在老師們上交的論文質量一年比一年高。
4.上一堂研究課。課改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組內“三課活動”是教研組開展活動的主要形式之一,要求人人上教學研究課,人人參與聽課和評課。對于組內課中的優勝者,教研組積極推薦參加片級和區級的教研活動。
5.作一次主題發言。主題發言的內容主要是涉及學校體育的法律法規、教育教學、業余訓練、群體活動、場地器材、評價考試等。根據教師的不同結構層次,我們要求可以在組內交流,也可在片級、區級教研時交流,還可以在教師的培訓會上開展專題講座。教師們交流的層次不同,年度學校體育綜合督導評估的得分也不一樣。
在校本教研活動中,通過“五個一”的落實,體育教師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理論知識更加豐富、工作熱情更加高漲,并極大地提高了自身的體育課堂教學實踐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和教學態度的端正,促進了學生參與意識的培養,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最終有效提高了教學質量。
(二)開展“三級教研”,為教師專業化成長搭建平臺
教研活動既是教師成長的舞臺,也是提高教師業務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2]。我區的體育教研形式主要有:區級教研、片級教研和校級教研三種形式,也是我區學校體育教研的主要模式。
1.區級教研。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在區級課題引領下所有學科共同參加并呈現的教研(區級展評活動);第二類是學科教師均參加的區級學科教研,教研員每期至少組織開展一次這樣的活動;第三類是中心教研組成員參加的學科教研,每月一次,各中心組成員輪流承擔,其形式可以是課例研究,也可以是專題講座,其目的是提高中心組成員的專業素質,進一步發揮其示范、引領和輻射作用。
2.片級教研。全區小學和初中分別劃為三個教學片,高中為一個聯組。為了充分發揮中心組成員的引領、協調和輻射作用,教研員將中心組成員確定為各教學片(聯組)負責人,要求他們每期至少組織開展兩次以課例研究和技能提高為主的活動,活動前中心組成員要作好策劃和指導,每次研究活動教研員和片上的所有體育教師均參加。
3.校級教研。根據區域具體情況,我們將每周星期五上午固定為體育教研活動時間,除特殊情況外區級、片級和校級教研活動均在這一天開展。學校教研組將活動內容、活動形式等在開學后一周內報教研員,以便教研員到校參加校內教研活動或抽查教研情況,這一舉措有效避免了校內教研走過場的現象發生。
區、片、校的三級教研并不是各自為政、相互沒有聯系的,他們之間是一個三級教研網絡。校級教研的成果推到片上參加片級教研,片上教研成果推到區上參加區級教研,區級教研的優秀者就有機會被推選到市上參加相關活動。因為三級教研網絡的正常運行,我區的體育教研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
(三)課題問題化,為教師參與科研找準切入點
“體育教師由于學生時代身負學習、訓練兩層負荷,時間精力受到限制,導致多數體育教師與文化課老師文字功底相對差一些”[3]。工作后又沒有養成看書讀報、記筆記的習慣,更沒有養成對教育教學活動和新鮮事物觀察、反思、提取、記錄的習慣,加之任課多、組織活動多、訓練內容多等繁重的工作搞得身心疲憊,久而久之,科研的意識也逐漸淡漠了,甚至動筆留下點文字材料,也成了他們難解的心結。這一弱點在職稱評定、評優評先時尤為明顯,大大影響了工作的情緒,導致部分體育教師心灰意冷,失去了信心,也直接阻礙了學校體育工作的發展。所以,為教師找到打開科研之門的切入點,意義就非同尋常了。endprint
1.以問題研究為突破口,引領教師形成良好的教育科研意識
近幾年來,體育學科借助區域性兩個省級課題引領體育教師積極開展研究。在區課題組的指導下,我們要求學校體育組根據自身特點,確定教研組或個人將要研究的問題,將課題問題化,引領教師走出“課題研究高深莫測”的誤區[4]。針對目前體育教學出現的一些問題,2012年6月,我區體育學科成功申報了市級研究課題《體育課學生運動技能學習活動設計實踐研究》,這是目前全市乃至全省第一個以學科名義申報的課題。在這個區域性課題的指導下,各校結合傳統項目、師資特點、學生興趣愛好開展了相關運動項目的實踐研究,在研究中我們制定好研究周期,每學期、每學年按照計劃重點研究相關運動項目的教學實踐,力圖通過幾年的研究讓各校的老師能在自己研究的領域內成為區域骨干。自2012年6月課題申報成功至今,和盛小學、溫江中學、溫江區實驗學校、溫江區新世紀學校等已分別在女子足球、男子排球、羽毛球、花樣跳繩等運動項目的教學研究上積累了很好的經驗,學校參與研究的相關教師科研意識逐漸增強,理論水平明顯提升,所寫論文、教學設計、賽課紛紛獲獎,部分教師已逐漸成為區域性骨干。以此為突破口,我們以點帶面讓區域其他學校的老師也積極參與到研究中來,逐漸擴大了研究的面和研究的領域。
2.以培訓活動為途徑,不斷提高教師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何確定問題?如何確定有研究價值和大家亟待解決的問題?面對復雜的教育教學問題,提高教師甄別問題和遴選問題的能力,是區域教研迫切需要解決的一件事。我們認為教師要不斷的更新知識和轉變觀念,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于是我們常年開展了以下培訓來提高教師的這些能力。一是,每年秋開學前后,在全區范圍內開展一次分年級或學段的全員教材培訓(主講教師有學科專家、教研員、優秀教師,也有在相關運動項目有一定研究深度的骨干教師);二是,每學期開學后舉辦一次教研組長工作交流暨培訓會;三是,每年開展一次課題交流暨科研培訓會;同時,結合片級教研,將教材培訓和課改培訓有機結合,將培訓和校本教研有機結合,把教育科研與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相結合,使教師在培訓中形成與時俱進的教育觀念。與此同時,我們還積極組織體育教師參加省、市級的新課程學習與教材培訓,參加全國、省市的體育研討活動,通過多種渠道的師資培訓,不但轉變了教師的教育觀念,而且逐步提高了教師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策略實施產生的成效
(一)體育課堂發生了改變
相關策略實施以來,我們欣喜的看到,我區體育教師科研意識和理論水平逐步增強,教學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課堂教學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教師運動技能教學的意識明顯增強,體育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機會多了,課堂氣氛更加活躍了,學生上體育課的積極性更高了,教師和學生的笑容多了,教師表揚鼓勵學生的語言多了,“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已深入人心,各校的體育課堂正向著健康的方向穩步發展。
(二)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了提高
體育課堂效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在各地學生身體素質普遍下降的態勢下,近幾年來,我區學生參加《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測試,達標率、良好率、優秀率卻逐年上升,初三學生畢業升學體考成績越來越高,2013年全區初三學生體育考試平均47.2分(總分50分),部分學校學生的平均成績達到了49分。《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測試成績和初三體考成績雖然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體質情況,但也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區體育教學的現狀是扎實的。
(三)骨干教師隊伍日漸壯大
近四年來,成都市連續舉辦了幾屆體育教師專業技能大賽,我區以此為契機結合區域教研活動的開展,先后組織了對全區體育教師的培訓和比賽,幾年來除了極個別老師由于年齡和身體原因沒有參加活動外,95%的老師都參加了每一次的培訓和比賽。在區級活動的基礎上,我們有200余人次的體育教師參加了成都市的現場定時教學設計比賽、說課、賽課、專業技能展示等活動,由于扎實的研究過程,在幾年的市級比賽中我區均取得了一等獎的好成績。近幾年來我區體育教師受成都市教科院的邀請,先后多次到周邊的區縣開展送教活動,有18人次教師先后在四川省和成都市的國培班、新課標培訓班、高中新課程培訓會、學術交流會做專題講座。2013年6月,我區全體體育教師參加了成都市舉辦的體育教師理論知識考試,我區教師的平均分榮獲所在圈層第一名。
目前我區在崗的專職體育教師有近200人,獲得各級榮譽稱號的教師占了80%人次以上,其中區名教師2人,市優青5人,區學科帶頭人5人,區教學能手40人,其他榮譽稱號不再列舉,兼任行政職務的教師有近20人,占了總數的近1/10,體育教師隊伍正向師德高尚、業務精良的隊伍邁進。
三、策略實施后的思考及建議
近幾年,通過以上策略的實施,教師們的確嘗到了一些甜頭,反思其原因:一是,“五個一”讓以教師為主體、以學校為本位、以解決學校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為目標的校本教研得到落實,沒有流于形式,讓教師們走出了教研只是教研員的事這一誤區;二是,“三級教研”讓全區體育學科走出了一條以區教研員牽頭、中心組成員為骨干、學校教師為主體的區、片、校多向互動與整體聯動的教研之路;三是,“課題問題化”讓教師消除了科研的神秘感,消除了課題研究的神秘感。
當然,我們在開展師資培訓和教研過程中也發現一些問題,為進一步提高培訓的實效和教研成效,特提出如下建議:一是,要形成區域內學科培訓及教研的長效機制;二是,要形成適合區域教師特點的培訓和教研模式;三是,教研員在深入到學校、課堂、學生中去的同時,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業務指導能力、活動組織能力以及協調能力,努力成為體育教師們的業務驕傲;四是,提高每次教研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教研不要流于形式,活動不能功利化。
參考文獻:
[1]何瓊.體育教研工作面臨的挑戰及應對策略[J].中國學校體育,2008(2).
[2]胡亞明.以校本教研為基礎,形成良好教研氛圍[J].中國學校體育,2008(8).
[3]武云飛.撰寫論文是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J].體育教學,2009(4).
[4]袁瑞堂,曹夢.提高基層學校體育教研實效性的三點構想[J].中國學校體育,200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