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霞
【摘要】縱觀課堂教學從知識傳授到雙基訓練,到知、能、情的統一,到三維目標的形成,每個階段,都有新的教學理念引領著。在課堂教學改革中,教師從角色、觀念上發生了轉變,為做到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展,本文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注重學生個性差異和課堂教學準備、實施策略三個方面對構建高中語文課堂進行探索。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獨立思考;以人為本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人們常說:好的課堂是有靈魂的課堂,而課堂的靈魂就是“學生”。好的課堂是應把學生作為教學的出發點,關注其發展,順應其稟賦,尊重其個性,提升其潛能,才能全面地促進其發展。理念是行動的靈魂,有什么樣的理念,就有什么樣的行動。新課標要求要以“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課堂教學是一種動態生成過程,只有做到心中有數、目中有人、手中有法,才能呈現精彩高效的課堂教學。
一、心中有數,培養學生獨立思考
(一)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巧妙激發學生思考
教師應精心創設情境,激發學生主體的思考欲望,為學生的自主探索創造條件,并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獨立思考是有所發現、有所突破、有所創新的前提。學生在獨立思辨中糾正錯誤認識,獲得真知,形成正確的解題策略;在反思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逐步形成獨立思考的意識。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適當進行合作與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成果。程紅兵說:“教學中有的老師講課像打高爾夫球,只要自己打得好即可,不顧及學生反應,課堂內容有去無回;有的老師講課像打網球,能夠留意學生,鼓勵并注意學生反應,教學設計有來有往;而優秀的老師講課像打籃球,兼顧團隊成員的合作交流,鼓勵學生團隊合作,教學結果事半功倍”。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徑,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
(二)聲情并茂朗品讀感受,展示高尚的人文情懷
以心契心,以文解文,以言傳言。文化底蘊是我們可以展現出幽默感,駕馭課堂,激發學生的興趣的關鍵。到底讀了多少書這是關鍵,技法、方法、模式都在其次。在教學中我們教師要認真落實,既要讓學生獨立思考問題、互相合作學習,又要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學習、生活經驗開展教學活動,促進學生有效的學習。
新課程主張用教材來教育,用教材來引導,用教材來發展。從思維流程上看,一堂好課要實現知識的由“他”向“我”的轉變。有效引導學生閱讀,由感受、理解過渡到品味、思考,這樣才能“看到”文本的“情懷”在哪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逐漸占有了文本,使用了文本,也解讀了自己。當學生的思想和作品出現了彼此的碰撞與交鋒,出現了取舍與褒貶。一節成功的語文課可以實現學生自我表現、自我修正、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過程。課堂上的一個個“我” 是由文本情境滋養壯大、自然生成的形象。個體生命在課堂教學中的“生長”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完成的。因此,聲情并茂的閱讀文本,感受文本形象,理解文本表達意圖,是課堂教學的使命。一堂充滿人文情懷的好課應該由此及彼,由文本到自己,由自己到文本。
二、目中有人,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
學生因性格、環境和閱歷等不同存在個性差異,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教師是學生心靈的耕耘者,做到“目中有人”的語文課堂教學,就是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
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就要考慮他們的人格的健康成長,應該是考慮學生是有差異的,根據學生差異采取非常有效的方式。語文教材人文氣息濃厚的特點,也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在民主和諧的生長環境中、師生交往的互動過程中成長。學生既可學知識,又可充分發揮個人潛能,同時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人格。
三、手中有法,課堂教學準備、實施策略
傳統教育“重教有余,重學不足;灌輸有余,啟發不足;復制有余,創新不足”。葉圣陶先生說:“各種學科教育都一樣,無非教師幫著學生學習的一串過程,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就可以受用一輩子。”新課程改革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教師是學生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新教育觀提出教師、學生和教材存在三種組合方式:教師帶著教材走向學生,教師帶著學生走向教材,學生帶著教材走向教師。第一種,教師帶著教材走向學生,教師主宰著課堂,掌握著教學的進度與尺度,掌握著教的方法與方式,把持著話語權。有效率,但僅停留在這一層面上,那就會陷入教材中心、教師中心的窠臼,學生處于被動。第二種,教師帶著學生走向教材,教師成了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如同一名導游,循循善誘,娓娓講述,揭示教材中的神秘、優美和奇趣。學生則如蜜蜂采蜜,興奮雀躍于教材之中。這樣的教學是生動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反饋,教與學和諧生動,師與生教學相長。第三種,學生帶著教材走向教師,學生攜帶問題尋訪教師、質疑問難,不是因外力作用而學習、為完成任務而學習,更主要是被知識的力量、學習的快樂所吸引。當學生互相研討而不得,憤悱待啟,向教師請教。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應該是于無向處指向,于無法處教法,于無疑處生疑,于無力處給力,于徘徊處點撥。
課堂教學是一個過程,更是一種理念,需要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和行動策略。讓我們真正走進新課程,樹立為學生多方面發展服務的教學立足點。把課堂活動看作是對話、溝通、共享的過程,為學生主動提供更廣闊的探索發現空間。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