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玨英
【摘要】仿作,作為一種發展智能,是提高小學生作文水平的積極而有效的手段,早已得到老師們的重視和運用。但是,如何在新課程背景下正確、有效、科學地運用它,使其在作文教學中發揮獨特的效應,真正做到“仿而不襲,仿而不滯,仿中求異,仿中求深”,進而培養小學生的寫作興趣,卻是一個值得認真研討的問題。本人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談幾點我的看法,且作拋磚引玉。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訓練;仿作;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小學作文訓練是新課程要落實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采取重視仿作訓練,培養寫作興趣。具體做法是:
一、仿作的四種模式
(一)仿而不襲
仿作,顧名思義,就是模仿寫作。對于模仿寫作,茅盾先生曾作過簡述:“模仿可以說是創作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學習的最初形式”。宋代著名學者朱熹也曾說過:“古人作詩句是模仿前任而作之”,對于寫作上剛剛起步的小學生來說,模仿寫作其獨特的作用在此課略見一斑了。但我們也常聽到、看到,由于部分老師對模仿寫作及其智力價值缺乏清楚、科學的認識,往往不加分析地把仿作同抄襲,套作混為一談,這種不加分析盲目排斥的做法是片面的。事實上,凡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同程度的模仿是不可避免的,小學生作文同樣也是不能脫俗的,問題的關鍵是要科學地擺正“仿”與“作”的關系,搞清仿作的基本要求。這就是通過“仿”借鑒范文的獨具匠心的布局,然后根據自己的選材進行獨立的寫作,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基于這一要求,要使學生明白:仿作不是取其的語句抄襲,也不是斷章取義的段落抄襲,更不是“改頭換面”的通篇抄襲,而是在對范文完全駕馭熟爛于心的基礎上,取其范文的精華,匯入自己的事物之爐進行完全自我的“購制”。這樣,仿作出來的文章才不至于給人“似曾相識”的感覺。
(二)仿而不滯
仿作中的“滯”是仿作訓練之大忌,所謂“滯”即步趨范文的后塵,行文仿得太深,仿作僅僅是幫助提高作文的手段,而不能當作一種不可變更的固定模式。仿作,前提是仿,重點是作,作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再造思維的延續過程,也就是發展創新的過程。那么,如何突破范文的模式,做到“仿而不滯”呢?我們覺得首先要對所仿的范文反復閱讀,從范文中得其精髓、妙處、掌握規律。然后,針對自己的選材,在領悟“精髓”的基礎上,從布局、意構等方面設計出“高于范文”的最佳寫法,仿寫出來的文章叫人“不見其范文蹤影,卻得超范文之精妙”。這樣,才不至于被所仿范文綁住手腳,抑制了寫作能力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發揮。
(三)仿中求異
仿作,按其固有的布局寫作也無可厚非,但要做到仿中有異。所謂“仿中有異”,即敢于突破范文的束縛,實際上,仿作訓練的本身就存在一個“仿作”與“創作”、“繼承”與“發揚”的問題。仿作的最終歸宿是創作,繼承的目的是為了更有效的發揚。仿作中的“異”應該在“創作”與“發揮”上得到良好的表現。所謂“仿作”絕不是如出一轍,這樣的仿作又有何益?
(四)仿中求深
“仿”和“深”并不是兩個等量概念,仿作訓練,既要求異,更要求深,因為仿作的深度,標志著認識的升華、寫作水平的提高。仿作訓練,如果僅僅是看作一種積累知識的學習形式,而仿重于對知識信息的記憶往往會失之于膚淺。要求仿作訓練中的“深”應立足于我國學習中所倡導“熟而精,精而化”,著重于對知識信息出發、聯系和改造。
二、培養興趣的三點看法
學生的寫作能力如何提高,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難點,而如何才能提高寫作呢?《語文課程標準》強調“作文教學應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它體現了新的作文教學理念,除了可以采用上面四種仿寫方式外,還要求把作文教學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習作的興趣上,讓學生愿寫、樂寫。
(一)巧設情境,激發興趣
一堂作文指導課,情境的創設是至關重要的。良好的情境氛圍,就如鮮花吸引蜜蜂那樣吸引學生,使他們在美好的情境中展開思路,從頭腦中提取已經儲存的信息作為題材,寫出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真實感受,激發寫作興趣。
(二)訓練多樣,提高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好奇心十分強烈,他們喜歡千變萬化、多姿多彩的事物,喜歡參加新穎的活動。如果作文訓練經常變換方式,做到多渠道、多課型、多樣化,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好奇心,激發出他們盎然的習作興趣。
在作文訓練中,我盡量用多種形式的作文練習方式,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一是即興作文,即抓住當前的一些事物及場景引導學生當場作文。二是隨心日記。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愛怎么寫就怎么寫。三是讀寫結合。即在學習某一篇課文的某些精彩段落時,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續編故事內容。此外,課內外閱讀筆記、佳作欣賞、仿寫等訓練方法都是提高習作能力的途徑。
(三)優化批改,增強興趣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師批改作文“徒勞無效”。因此,要改革作文的評價方式,把“批改”變為“交流”。教師就作文和學生平等交流,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給出自己的建議式、商量式、啟發式的評價結果。這樣對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對他們日后形成寫作個性和表述特色都有極大的幫助。一是當面交流。學生作文交上來后,必須及時批閱。二是心靈交流。文章是同學們內心情感的真實表達。教師必須用真心去感受,用童心去理解,用孩子的視角去觀察,這才能破譯學生心靈的密碼,走進他們的世界,學生才會和教師真誠地對話。只要學生有了寫作的興趣,就能寫出優秀的文章,才能真正的做到“下筆如有神”。
仿而不襲,仿而不滯,仿中求異,仿中求深,這是我近年來教學生涯中加強仿作訓練,培養寫作能力的一些做法,今后我將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的學習探究,以更快地提高小學生的作文水平。
(編輯:王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