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馬璐
天津商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300134
摘要:信息時代的到來,相應的讓我們進入新媒體時代。大學生作為一個獨特的群體對新媒體的產生具有極大的興趣和獵奇心理,與此同時新媒體的發展也對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品質、交往方式等方面有著深遠影響。面對迅猛發展的新媒體所帶來的新形勢,如何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本文首先從新媒體的內涵進行界定,進而梳理了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現的新特點,最后探索了在新媒體環境下加強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對策。
關鍵詞: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G206文獻標識碼: A
作者簡介:馬璐(1989-),女,漢族,山東濟寧人,天津商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當代社會發展與青年價值觀變遷研究。
“新媒體”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P.戈爾德馬克發表的一份關于開發EVR(Electronic Video Recording,電子錄像)的商品計劃,用以指代和傳統媒介不同的、基于電波和圖像傳輸技術的廣播、電視、電影等媒介樣態,由此這一概念在美國社會流行并且迅速擴展到全球各地。[1]但到目前為止尚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定義:
美國《連線》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2]
王斌(新傳媒產業聯盟秘書長)認為:“新媒體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具有創新形態的媒體。”[3]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之上出現和影響的媒體形態。”[4]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需要教育載體的,教育者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手段把教育內容傳輸給受教育者,使教育的主客體發生互動,滿足這兩個條件才能成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針對手機、網絡、數字電視等新媒體在我國的迅速普及,它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并具有其他載體無可比擬的優越性。
(一)信息傳輸的實時性
擴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數量及范圍。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信息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人們在全世界能實時通過語言、文字、圖片、影像等多種方式無障礙的進行瞬間接收。當然這也意味著教育者能更加便捷的把教育內容傳輸給受教育者,受教育者相應的也可以通過網絡獲取他們所需的任何知識和信息,甚至可以輕易的進行復制以便不受限制的多次學習。這就使教育主客體之間的聯系隨著教育內容的不斷豐富和擴大變得更加廣泛和直接。
(二)信息資源的共享性
拓寬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思想的主體性。我們知道,在網絡上不同國家、地區、種族可以沒有任何限制的任意交流,是開放的、平等的。我們每個人既可以在網絡上獲取各種需要的信息,也可以提供自己的信息給別人,超越了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的障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思想政治教育影響面小的特點。教育者可以利用這個特點,發布正確的思想信息引導大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增強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
(三)交流平等性和直接互動性
增加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雙向聯系。運用新媒體交流溝通呈現出較強的交互性和開放性,可以不受限制的進行單向傳播、雙向傳播甚至多向傳播,實現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互動關系。不論地位、身份和職業,人人一律平等,均可以利用QQ群、聊天室、BBS論壇、博客、MSN、E -MAIL等各種交流工具,參與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并且發表自己的建議和看法,這種直接的交流、平等的對話會讓大學生毫無顧忌地敞開心扉。因此,教育者可以利用這種互動性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工作,用積極向上的內容代替消極腐朽的內容,增加大學生在網絡上尋找趣味性的同時,提高其認知水平和道德水平。
(四)虛擬性
提高了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新媒體提供了一個虛擬空間,在這個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的虛擬世界里,任何人都可在隱藏真實身份在網上匿名存在,以匿名發表言論,大膽真實的展現自己,以此取代人與人直接見面交流的機會。因此,教育者可以利用虛擬的身份與受教育者接觸并拉近距離,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大學生的關注熱點,運用他們所能接受的方式、喜歡的語言,以“朋友”的身份與其進行交流,讓他們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者正確的疏導,警惕迷失自我的行為,才能更有效的開展思想教育工作。
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黨校、干部學院、社會科學院、高校、理論學習中心組等都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必修課,成為馬克思主義學習、研究、宣傳的重要陣地……”。
(一)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監管制度
作為宏觀上國家要加強對新媒體的建設和管理,新媒體的出現在改變我們生活環境的同時也滋生許多社會問題,如信息的篩選凈化問題,網絡欺詐行為等等。因為現在的大學生涉世不深,容易被誘惑,再加上高校無法實時監督校外的不良信息,故而要求相關部門要創新監管機制,建立嚴格的信息發布管理制度,構建成熟穩定的管理體系,形成一套高效合理的新媒體管理機制,這樣才能有效地控制手機、網絡等新媒體的健康文明發展,最大程度上削減新媒體社交中的不文明現象,還大學生一個相對純凈的新媒體教育環境。
(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隊伍建設
建立一支由學生工作部門教師、宣傳部門教師、輔導員等組成的隊伍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進。首先,從自身來說要轉變思想觀念,加強對新媒體技術的掌握和應用,培養一批能夠在網絡平臺上捍衛馬克思主義陣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此外,要理性對待因新媒體的普及所帶來的挑戰,善于利用這種載體宣傳正確的思想觀念及方針政策,提高大學生的新媒體素養,掌握大學生真實的思想動態,促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
(三)拓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
針對教育客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密切關注他們所關注的焦點、難點和疑點問題,對這些問題給予客觀公正的分析并及時作出判斷與答復。國家要充分利用電視、網絡、微博、手機、微信等新媒體擴大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堅定大學生正確的理想信念。高校應加強自身的網站建設,打造適應學生需求的局域網以及校園網,完善集查閱、信息查詢等服務功能一體化的主體網站。比如建設生動有趣的“紅色網站”,基于微信、微博、論壇等平臺開展趣味性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獨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幫助大學生提高政治素養。
(四)大學生加強自控能力的培養,提升網絡道德水平
新媒體自身的豐富性、及時性、開放性、多元性等特點,增強了人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但同時在虛擬空間里容易喪失主體性使人對其產生了依賴性。自制力差的大學生長時間沉迷于手機、網絡等新媒體里玩物喪志,導致學業荒廢、道德意識弱化、人際關系淡薄等不良影響。因此,作為教育客體要注重采用多種方式培養自己的自控能力,例如,長期堅持一種體育鍛煉,經常進行自我暗示,堅持做自己不太喜歡的事情等等,在長此以往的磨練中形成自控能力。當基本具備了自我控制和抵抗誘惑的能力時,面對新媒體環境下帶來的負面信息能自覺地、理智地、有效地抵制。
總而言之,在新形勢下,面對新媒體帶來的全新平臺,既要牢牢把握其帶來新機遇又要積極迎接它所帶來的新挑戰,依托新媒體這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趨利避害,揚長避短,采取有效手段增加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蔣宏,徐劍.新媒體導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12.
[2]美國<連線>雜志.
[3]新媒體[EB/OL].http: / /baike.baidu.com/view/339017.htm? fr = ala0.
[4]2006年2月1日年清華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做客“傳媒沙龍”與網友在線交流,主題為“新媒體與文化產業”.
[5]王學儉,劉強.新媒體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