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輪經濟的特點以相關法律構建*
*2015年海南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Hnky2015-84)。
何海榕
海南政法職業學院,海南???71100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郵輪產業作為一個朝陽產業也在快速的發展。本文主要從相關理論概述進行研究,介紹了郵輪經濟的發展歷程和特點,并提出了郵輪經濟所面臨的法律構建問題。
關鍵詞:郵輪經濟;特點;法律建設
中圖分類號:F552
作者簡介:何海榕(1978-),山西祁縣人,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海南政法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海洋法。

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世界的郵輪業也出現了快速發展的趨勢?,F代郵輪產業的產生時間是在20世紀的60年代末期,首先是從北美開始逐漸發展的。自從1978年我國實行了改革開放,國民經濟有了很大提高,并且已經逐漸認識到建設郵輪產業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所以,郵輪經濟的法律問題已經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相關理論的概述
郵輪經濟具體指的是主要以郵輪旅郵為中心,進而可以帶動其他關聯的產業的不斷發展。郵輪經濟的發展方式主要是大力建造沿海港口,這樣就可以促使郵輪的停放。而郵輪經濟所帶來的經濟收入主要是郵輪在港口??康倪^程中,給周邊的城市帶來的經濟效益。而郵輪旅游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往往是間接的,是郵輪公司為了正常的經營而向提供產品、服務的公司或者是企業購買其產品或服務。這種間接效益是通過上下級的產業關聯緊扣在一起的。
郵輪經濟最早出現在20世紀的60年代,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郵輪行駛的目的地是加勒比海地區,自此以后,加勒比海地區主要經濟收入主要是來源于郵輪經濟所帶來的利益。
在最近的幾年時間,世界上的郵輪經濟有了飛速提高,國際中的一些大都市也紛紛加入了“郵輪經濟”的行列,例如,新加坡,在2001年的時候就有1000多艘國際上的郵輪停靠,郵輪產業成為了新加坡發展旅游業的重要方面。
二、郵輪經濟的特點
郵輪旅游的聚集性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第一,相聯系的各個產業都會聚集在港口的附近,目的就是為了給郵輪乘客提供更方便的服務,也帶動了港口城市的經濟發展,不斷的促進港口城市產業的優化升級;第二,優質的港口可以吸引更多的郵輪前來停靠,郵輪數量的增加又帶動了本地的郵輪經濟發展,從而為城市帶來更多的升值空間。
郵輪經濟所具備的規模經濟特征主要體現在一艘郵輪的規模經濟和一個船隊的規模經濟上。一艘郵輪的規模經濟主要是指郵輪的體積越大、運輸的乘客越多,則成本就會越小,在市場中,進行價格競爭的能力就會增強。而船隊的規模經濟主要是指船隊的規模越大,分到每一艘郵輪上的成本就會越小。
由于建造郵輪的成本相當高以及使用的專業性也比較強,所以,經營郵輪旅游的公司少之又少。所以,郵輪經濟又具備壟斷市場的特征。這種較強的壟斷結構使郵輪在進入時面臨一個很高的壁壘。這就造成了郵輪在其運營過程中,要不斷的調整船票的價格和船上商品的銷售價格,船票的價格在不斷下降,但是船上所經營的消費產品的價格卻不斷提升。
郵輪產業的發展不平衡首先是市場的開發利用不平衡,郵輪的經濟運營活動往往是在比較有市場潛力的地區發展。因為美國屬于發達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較高,所以具備世界上最大的郵輪開發市場。其次是郵輪航線具有一定的集中性,郵輪旅游活動的航線主要集中在地中海、南太平洋等沿海地區。最后是郵輪的港口分布不平衡。
郵輪公司在設定郵輪航線的時候,都會按照該地區的地理特征及季節變化做出統一的規劃,在特定的區域并對該區域的氣候、溫度、洋流進行深入的研究,以確定該區域在什么季節適合開展郵輪旅游,什么季節不適合開展郵輪旅游,進而使郵輪公司獲得更大的利益。
三、郵輪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法律構建問題
郵輪港口在整體的規劃過程中要遵照港口法的相關規定進行建設規劃,另外,還要在細節中協調各個方面的關系。然而現階段,我國在開發建設港口時往往只是按照《港口建設管理規定》,沒有形成一套完善的開發、建設體系。
針對旅客在出海旅行的休閑娛樂的過程,目前我國的法律并沒有對這方面進行任何的制約,所以,郵輪在運輸過程中存在著很大的法律漏洞,不能很好的適應我國郵輪經濟的發展需要。我國的相關法律規定,郵輪不能直接銷售自己的船票,必須由旅行社代辦。
在目前階段,對于國際郵輪的關口檢查管理采用的仍然是一般的管理程序,沒有一套專門的關口管理程序適合郵輪經濟的發展。另外,每個港口的通過程序各不相同,造成了乘客通關檢查的時間太長,浪費了時間。
四、結論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郵輪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必須要有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規予以規范,在借鑒外國先進經驗的同時,也要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這樣,才能不斷完善郵輪產業的政策,推動郵輪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聶莉,董觀志.基于熵權-TOPSIS法的港口城市郵輪旅游競爭力分析[J].旅游論壇,2010(06).
[2]王珺,王湘琳,夏雅俐.上海建設亞太郵輪中心的SWOT分析——兼與香港、新加坡的比較視角[J].求實,2010(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