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瀾+++金海
【摘 要】新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許多專家學者都試圖從不同視角,通過深入分析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探索提出針對性的解決辦法或解決思路,實現教學質量評價的科學化和有效化,進而全面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高職院校 人才培養質量 現狀 改革
進入21世紀,社會各行各業需要更多的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人才,反映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上,就涉及如何科學地對人才培養質量進行評價這一不可回避且又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現實問題。在實踐中,高職院校都將人才培養質量評價作為對教學活動進行宏觀調控、促進教學管理科學化、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合格人才的重要措施。雖然國內外有一些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可以借鑒和參考,但仍有許多領域仍處于探索和待完善的階段。
一、國內外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現狀
從20世紀80年代起,歐洲各國普遍開始重視高等教育的人才質量評價問題。在高等教育評價活動過程中,形成了法國模式、荷蘭模式和英國模式等主流模式,他們的共同特征:一是建立專門的評價機構,包括政府建立并撥款的獨立官方機構、高職院校聯合建立的民間團體,或是教育研究機構,他們均按照一定的理論框架和價值標準對人才質量進行評價和監督控制;二是高等學校的自我評價;三是同行專家評議,特別是外部專家進行的一次或多次現場考察。
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始于20世紀末,高等職業教育人才質量評價研究時間還很短。研究目前主要還處于理論探索、定性分析階段。人才培養質量概念的界定、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這些成果都是理論研究多,實證研究少;指標權重的設定,大都以專家咨詢法為主。因此,評價方法主觀性、理論性太強,缺乏操作性,人為影響過大,不能充分反映客觀實際。
二、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隨著西部大開發和高職院校擴招政策的實施,新疆高等職業教育迅猛發展起來,現有高職院校20余所,在校生人數近30萬人,占到普通高等院校人數的50%以上,肩負著為新疆工業化發展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重任,在新疆的經濟社會發展、和諧穩定、安定團結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由于新疆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歷史非常短暫,對高等職業教育人才質量的評價體系研究就更為缺乏,嚴重影響著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從而成為導致新疆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遲緩的一個重要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學生評價標準單一,缺乏靈活性和科學性
在傳統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方式中,學生學習內容、方式、目標被簡單地一致化,忽視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制定統一的標準讓大家去遵循,缺乏彈性、變通性和寬容性,體現了研究人員和實際工作者有意、無意地試圖使教學評價為某種“標準化”服務的傾向。
2.從評價關注的焦點上看,傳統評價重結果而輕過程
傳統的高職院校評價的指導思想缺乏過程性,側重于總結性評價,體現精英型教育的價值取向,沿襲以追求排名和劃分等級為主導的思維方式。評價目的主要是對教師進行管理,重視的是教學活動結束后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評價的引導和促進作用,特別是對于年青教師還可能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
3.評價指標的片面性
在傳統有效教學理論的支配下,教師是知識的權威,主要扮演的是知識傳輸者角色,在教學過程中,滿足于向學生灌輸一定量的知識,忽視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積極性的調動,也忽視了師生之間的質疑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的任務就是跟隨和服從,沒有體現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教學質量評價標準更注重那些描述性、外顯性、易于量化的因素,并將它們簡單相加,缺乏教學各因素之間互動效應的評價指標,尤其缺乏那些評價潛在因素(如創造性、主體性等)的彈性指針,缺乏對教學過程和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發展過程的形成性評價。
4.輕教師自我評價的作用
教師作為教學情境中的“內部人員”,在整個教學質量評價過程中具有主體性,但是,在目前的評價工作中,教師一般處于被動地位,缺乏主動性和參與性,成為供“外部人員”評價的對象。評價者和教師之間民主平等的交流顯得缺乏,教師在關于評價的指標體系制定和評價方法的運用方面沒有知情權,影響了教師與考評者之間的團結與合作,導致教師對評價結果的接納程度和信任度不高,使得教學質量評價流于形式。
5.從評價方式上看,傳統教學評價重量化分析,輕定性判斷
近些年來,高職院校教師的教學評價主要以定量評價為主,過于看重資料,追求的是科學范式下的量化,把復雜的教育現象簡化為數字,把豐富的質還原為量,凡是不能量化的現象則被摒棄于評價的范圍之外,評價的工具理性沖淡甚至湮沒了教育科學的文化性格。評價純粹成了技術性的活動,教學工作被分解為各項指標,并賦予每項指針相應的分數,強調指針體系的行為化和可測性,教師的教學效果最后由評價的分數決定,使得他人對教師教學過程難以監控,教學成果難以實時衡量。
三、新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改革
針對以上分析的新疆高職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弊端,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來改革該體系,將高職教學改革進一步加以深化和完善:
1.完善教師對學生學習質量的評價體系
對學生學習質量的評價是教學評價的一個重要環節。目前,學院對學生學習質量的評價主要以課程成績為依據,主要目的為激勵學生評級和選拔。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沒有解決辦法,對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效果不明顯。學院要重視學生跨學科知識和綜合能力的測試,重視學生開放性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重視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考核,重視學生思想品德、心理素質和職業素質的評價。
2.完善教師實踐性教學評價體系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對教師理論教學質量的評價體系已相對完善,但是對教師實踐性教學評價體系還未完全建立。高職教育就是就業教育,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因此,高職教學要特別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對教師實踐性教學評價有以下問題需解決:一是如何建立符合實踐教學特色的評價標準;二是如何定量評價實踐教學;三是以理論教學為主的教師和以實踐教學為主的教師教學工作質量如何進行區分和評定。
3.完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社會回饋體系
高職教育目的是培養高職人才,而人才培養的質量好壞只能由社會及用人單位來評價。從目前情況來看,社會還沒有建立以行業協會為主的中間機構,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缺乏社會性和實踐性,沒真正建立起來用人單位對人才質量評價的回饋管道。高職院校要開展對畢業生的跟蹤調查工作和回饋工作,要將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工作的回饋以及對人才培養的目標、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及時融入教學全過程,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4.完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在人才質量評價體系的改革中,還要注意教學質量的監控。必須立足于“工學結合”對教學質量的要求,在完善校內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同時,建立與之相配套的運行標準與管理制度。以現代網絡為媒介建立基礎平臺,實現信息共享,通過與企業深度合作,共同監控學生校外頂崗實習期間的教學質量,及時吸納學生及家長、用人單位、行業專家等的回饋信息,建立社會綜合評價系統,不斷改進教學與管理。
【參考文獻】
[1]鮑潔.對當前高職課程改革的探討.[J] 職教論壇,2013(18).
[2]戴麗萍.對高職教學質量評價的思考[J]. 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教通訊),2009.
[3]石偉平.陳霞.職教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國際比較[J]. 職業技術教育,2012.
[4]劉惠苑.建立內外部評價結合的高職教學質量評價體制[J].職教論壇,2011.
[5]周萍.論教學型院校的質量標準與評價指針體系[J].中國大學教學,2009.
[6]陳奎彥.高校課堂教學質量現場監測的評價方法與程序[J].攀枝花學院學報,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