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宗偉

摘要:BIG6模式是一種主題探索方式,突出問題意識,強調分工協作,體現互動體驗和自我導向學習。從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出發,探索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導入BIG6模式,符合這門課程的性質、任務,與當前我國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存在的客觀實際情況相吻合。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運用BIG6模式,主要通過創設問題主題,以師生合作學習的形式進行。從實際教學成效來看,這種教學模式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自我評價的能力,同時還可使抽象的教學目標具有可測性,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BIG6模式;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12-0079-04
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為此,教育部提出了“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優秀課程”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由于工具性、實用性較弱,學生的認同感普遍不強,學習興趣普遍不高,課堂教學的組織和實施有相當難度。與本科生相比,高職生具有重能力輕知識、重實踐輕理論、重課外輕課堂的特點,學習的自主性、獨立性較差,而團體活動的參與性較強。如何針對高職學生群體的特點,積極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已成為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教師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BIG6模式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創新
BIG6(Big Six Skills)是由美國的邁克·艾森堡(Mike Eisenberg)和鮑勃·伯克維茨(Bob Berkowitz)兩位學者于1988年提出的一種網絡主題探究模式,用來協助學習者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解決相關主題的信息搜集、整理、歸納及評價等問題。所謂BIG6,就是取其6個步驟的英文名稱的一個字母,然后組合而成(B-I-G-S-I-E):定義問題(Be sure you understand the problem. Task Definition);確立并尋求信息來源(Identify sources of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Seeking);收集相關信息(Gather relevant information. Location & Access);挑選并利用信息(Select a solution. Use of Information);整合組織信息(Integrate the ideas into a product. Synthesis);對資訊處理結果評鑒(Examine the result. Evaluation)。
從BIG6的6個步驟中可以看出,這種模式的操作流程是:任務驅動→尋找搜索方法→收集信息→運用信息→表達信息→評價信息,其重點是對信息的搜索、閱讀和理解,即“我需要什么樣的信息”,“我怎樣找到需要的信息”,“我怎樣處理這些信息”。學習者運用BIG6模式可以建立一個清晰完整的解題架構,針對特定任務,整合信息尋求模式和工具,通過發現信息、使用信息、應用信息與評鑒信息等一系列步驟,在網絡資源的搜集、過濾和整理過程中培養問題意識,體現“開放式、研究性”的特點,實現分工合作式學習和“在問題解決中學習”的效果。BIG6模式早期大部分應用在圖書館領域的教育推廣與信息問題解決。近年來,這種模式漸漸融入到其他學習領域,在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和澳洲等國的許多學校,包括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都將其融入到課程中,以輔助學習者提升信息搜尋及信息問題解決的能力,幫助學習者獲得信息素養。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踐中導入BIG6模式符合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依據該理論,學習不應該被看成是對于教師授予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學習者在教師指導下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活動。以此種教學理論看來,學生在進入課堂之前,已經積累了相關的知識基礎和經驗,對各種現象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看法。教師在傳授知識之前應該考慮學生原有的知識積淀,并以此為起點引導學生建構新的知識體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適當布置問題情境,制造學生在認知上的沖突,引起學生的反省和思考,并引導學生去組合、批判和澄清新舊知識之間的差異,幫助他們建立起自己的認知體系,進而得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所以,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將教學理解為設疑、質疑、釋疑的過程,教會學生學習,提高學習能力的過程,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過程,主張教師與學生之間分工合作式的學習和“在解決問題中學習”。而當前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行的是從中學到大學的一貫制,大學生在入學前已具備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和素養,并初步內化形成了自己的經驗和觀點。因此,大學課堂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該正視這種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大學生既有的知識基礎和社會經驗,實事求是地因材施教,通過創新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重新建構新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體系,幫助他們糾正在成長過程中的錯誤認識和偏激看法,培養正確的、科學的看待問題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90后”高職大學生普遍存在著獨立學習能力較差、團體學習熱情較高的特點,習慣于從網絡中接受信息源,處理資訊信息的能力比較強。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通過在課堂教學中設置問題情境,制造學生在認知上的沖突,引起學生的反省和思考,進而引導他們在課外時間通過自由組合、分工協作的小組活動,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來搜尋、組合、批判和澄清當前的理論熱點、思想難點。所以,將BIG6模式導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將抽象理論知識與現實社會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使學生在互動體驗中愉悅地自我學習,破解高職院校思政課一直存在著的“結不上”、“合不攏”、“下不去”的難題。
BIG6模式在“概論”課中的運用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以下簡稱“概論”課)是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05方案”中的核心課程,主要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該門課程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塑造,突出主流意識形態的灌輸,內容涵蓋政治、歷史、經濟、文化、社會、外交、軍事等諸多學科領域,理論性、政策性、思想性很強,學生的認同感普遍不強,學習興趣普遍不高。再加上各高校普遍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行大班、合班教學,導致教學效果普遍不理想,教學目標達成存在一定困難。
將BIG6 導入“概論”課教學時,首先,要進行主題單元課程設計。主題的設計與選取,一是要緊扣教學大綱,立足于教材的相關章節內容,呈現出一定的邏輯性和統一性,主題的宗旨都應突出實事求是的思想精髓。二是要緊密結合當前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熱點、難點問題,把最容易使學生產生困惑的重大現實問題作為課程主題設計的切入點,突出理論政策的現實意義和實踐意義。三是要同課程教學目標統一起來,通過主題設計來體現教學目標,使抽象的教學目標具有可測性。比如,可結合第五章社會主義本質和根本任務設置主題“怎樣看待當前我國的貧富差距問題?”結合第八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設置主題“為什么絕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不承認中國的巿場經濟地位?”以及“怎樣看待‘不自主創新是等死,自主創新是找死的說法?”等等。這些主題的設計既源于教材理論,又與現實問題緊密相聯。其次,是劃分學習小組,由教師將班級劃分為若干個小組,通常10人左右為一組,并安排1名組長作為與教師的聯絡員,負責本組的任務分配與協調。
筆者結合該教材第五章社會主義本質和根本任務的內容,運用BIG6模式開展教學活動,其實施過程如下:
在定義問題的階段,教師設計出主題——“怎樣看待當前我國的貧富差距問題?”并指導學生確定解決問題所需要信息的性質、范圍或方向,但只需提示幾個關鍵詞句即可,如基尼系數、拉美現象等,無需過多仔細說明,以免影響小組集體討論的熱情和效果,鼓勵學習小組通過“頭腦風暴”法找到與主題相關的信息源及信息外延。
在確立并尋求信息來源階段,教師要給學習小組推薦列舉一些與主題相關的參考書籍和學術文章,介紹幾個專業網站,充分利用學校的多媒體素材資源庫,鼓勵學習小組成員集思廣益,各顯神通地尋找新的信息渠道。
在收集相關信息階段,由小組長安排成員進行信息收集,信息主要包括圖片(數據)、案例、視頻等形式,通過摘抄、下載、復印等手段廣泛收集相關素材,教師提醒小組在收集時要注意材料的全面性、客觀性和多樣性。
在挑選并利用信息階段,教師只列舉材料選取的原則,如是否切題、是否典型、是否新穎、是否活潑等特點,由小組集體討論并依據與主題的關聯程度決定素材的取舍。
在整合組織信息階段,由小組運用多媒體技術將上述素材揉和在一起制作成PPT簡報,教師重點指導課件設計的思路和條理性。課件制作完成后,由小組推選一名學生在課堂上用一節課的時間進行觀點講解和資料展示,并接受其他小組學生和教師的現場提問,由小組成員集體當場合議后派代表做出回答。
在資訊處理結果評鑒階段,教師應事先提出明確的評分標準,如講解是否自然、大方、流暢,是否有說服力,資訊歸納提煉是否到位,課件設計是否得當,多媒體技術運用是否熟練,現場回答提問是否令人滿意等。先由其他小組的學生(3名左右)現場對該小組的報告情況進行點評并打分,然后再由教師總結評分,最后合計給出該小組的平均成績。教師在評鑒階段要因勢利導地將討論的主題拉回到教材內容中去,如指出當前我國貧富差距的最根本原因仍然是由于我國當前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不發達導致的。因此,只能通過不斷地改革開放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創造更多的物質文化產品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逐步縮小社會成員之間的貧富差距。這樣就把社會主義本質論、根本任務論和階段論等內容全部貫穿起來,打通了課程章節之間的單元分割,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相關內容有機地整合統一起來。
BIG6模式在“概論”課教學中的成效分析
為了解BIG6模式在“概論”課教學中的實施效果,筆者分別于2011—2012學年度在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學院的18個班共分72個學習小組進行實驗運用,期末課程結束之后,從各小組中隨機挑選1名學生對BIG6模式認知情況做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BIG6模式的看法、態度及改進意見。最后,依問卷結果制成學習滿意度評量表,采用李克特四分量表法,評定分為完全達到、基本達到、基本不能達到、完全不能達到等四個等級,分別給予4、3、2、1分,分數越高表示學生對此種模式的認可程度越高,同時統計出學生自我評量表的人數及百分比,見表1。
由上表及學生訪談可知,實驗組在面對新的主題問題時,無論是在辨別問題、分析問題,還是在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等方面表現都要優于控制組,體現出訓練有素的問題意識和較強的主動性。而控制組對問題的看法和見解通常比較被動,大多是對教師所講內容的復述,難以從現象中找到本質,盡管他們也能夠針對問題的解決提出對策、方案,但往往思路不清,條理性和邏輯性較差,尤其是面對即興提問時,現場應變能力較差,通常就事論事,缺乏知識的拓展和靈活運用。雖說在搜集資料方面也顯得異常積極,但大多借助于“百度”、“谷歌”等公眾搜索引擎,對思政課的專業資源網站知之不多,更不愿查閱相關的專業論文、論著。而且,大量的素材被搜集出來擺在面前時,卻又顯得無所適從,難以區分出資訊的權威性和片面性,體現出過濾信息能力較差的情況。
從BIG6模式導入“概論”課教學的實踐成效來看,一方面,培養了學生自我學習、自我評價的能力。學生由知識記憶轉換成知識應用來解決實際問題,實現了學習環境的現實化,極大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每個小組將被指派完成不同的任務,小組成員之間需要協同合作,具有相互約束的意味,他們在探究問題、搜尋信息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爭議、合議來達成共識,潛移默化地培養了獨立思考和問題解決的能力。而由不同小組的學生上臺講解,也增加了教學的多樣性,師生互動、學生互動機會增多,實現了延伸學習。另一方面,抽象、籠統的教學目標也具有一定的可測性。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還具有價值導向的雙重性,其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即學會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思想、觀點和方法來解釋、辨別、分析當前的理論熱點和思想熱點問題,促進大學生提高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銳性。同專業技術課相比,思政課最大的區別就是教學目標不具有可測性,無法借助機器設備或工具來測試教學目標是否完成,進而對教學效果進行科學、準確的評價。而導入BIG6教學模式之后,教師可以通過現場考察學習小組的現場演示和即興回答,再結合學生的提問、點評和打分,就很容易知曉他們對某一問題的辨別、分析能力,對理論觀點的運用能力和對方針政策的掌握程度,這樣就分解了教學目標,量化了教學任務。
結語
雖然思想政治課教師的教學效果與學生學習效果的優劣都不會對學生的就業產生直接影響,然而“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中必須解決好的根本問題”。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強調:“要從贏得青年、贏得未來的高度,抓好大學生的理論學習,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工作?!币虼?,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必須切實改革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改善教學手段,積極探索切實可行的教學模式,增強課程的針對性、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特別是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網絡時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學生的特點,盡可能利用網絡、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將單向廣播式轉變成雙向交互式的探究式教學,把學習者主體能動性的發揮放在教學活動與學習活動的首位。通過創設各種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動機,突出學習過程的呈現,增強學生自身參與知識建構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在探索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將知識的理解引向知識的應用,側重于學習者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辨析問題能力的培養,這樣就能進一步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李佩娟.大六技巧網路輔助教學環境對提升大學生資訊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思考意向與能力之研究[D].臺南:臺南大學科技發展與傳播研究所,2006.
[2]陳潔.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方法解析——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5):82-85.
[3]徐麗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師生互動教學策略探討[J].高教論壇,2005(5):113.
[4]張雷聲.新時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探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李志厚.變革課堂教學方式:建構主義學習理念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付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