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娜
一、研究生逃學現象的分類與表現
根據逃學呈現形式的不同,分為顯性逃學和隱性逃學。顯性逃學即通常所說的遲到、曠課、不完成作業等;隱性逃學即雖去了課堂,卻沒有真正進入學習的狀態,表現為厭學情緒,上課吃東西,玩手機,聊天,睡覺,應付考試,拼湊或抄襲作業,被動看書等。根據逃學動因的不同,分為理性逃學和非理性逃學。理性逃學即學生逃學是為了相對合理的理由而選擇不去上課,如家中有急事需處理,未來得及請假等,身體狀況欠佳,急需就醫等;非理性逃學即學生逃課僅出于不合理的內在動機,如對該課程不感興趣、心情不好、討厭授課教師、隨波逐流等。
二、研究生逃學原因分析
(一)學生自身
1.學習動機方面
如果說高中時有“努力學習就可以進入好大學”作為充足的外部動機,大學時有“努力學習就可以考上名校研究生”作為外部動機,那研究生階段就沒有這樣足夠讓他們安心學習的外部動機。雖然大部分研究生希望出來找一份好工作,但現實證明找到好工作的直接前提并非在校期間埋頭苦讀,相反用人單位更看重的是實踐能力。因此,不少研究生以“有實踐經驗才能獲得好工作”作為外部動機,選擇逃學去打工,參加社團活動等。此外還有部分學生學習動機不明確,不知道學習是為了什么,認為眼前的認真學習不能給他們帶來“立竿見影”的良好效果,也會放棄學習。
2.學生的內在需要和價值觀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將人的前四種需求定義為缺失需要,即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一般在學校里最重要的是愛和自尊。如果學生感到沒被人愛或認為自己無能,就沒有強大的學習愿望。研究生階段,受學校教學制度的影響,教師與學生間關系并不密切,尤其是公共課,由于大班授課,老師和學生彼此不了解,甚至出現一學期下來還有學生不知道教師名字的現象,學生抱著老師并不認識自己,不在意自己的心態,也就出現了逃學的現象。這也是公共課比專業課逃學現象更為嚴重的主要原因之一。當某一位學生意識到這節課即使自己不來也不會被他人記起加之對該課程沒有興趣時,就會選擇逃學。
大多數研究生在大學時期已經形成較“穩定的”的“逃學價值觀”,即認為逃學在大學階段是一種正常現象,大家都司空見慣,不以為然。不過在這種穩定的價值觀背后,學生對逃學原因的認知不同。有人認為在課堂上聽老師講授所獲得的知識不如自學來的實在,因此選擇逃課上自習;有人認為所學知識不能幫助自己畢業后獲得一份好的工作,因此選擇逃學去從事實踐;有人覺得老師所講內容已經聽過或沒有興趣,不如逃課去從事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但也有人僅因為情緒不高,不想去教室,選擇逃課睡覺。總而言之,正因為大家持“逃學屬正常現象”的價值觀,才會輕易的選擇逃學來滿足各種其他的需要。
3.學生的情感問題
研究生已經是成年人,多數學生面臨情感問題。有的已找到另一半甚至結婚生子,有的開始考慮個人終身大事。受此因素的影響,研究生容易將在生活中遇到的情感挫折或情緒變化反映到學習中來,或者由于情感問題的處理不當而影響學習,如和對方發生爭執時無心學習、因處理結婚事宜耽誤學習、異地戀逃學去看望對方、一起逃課去約會等。
4.學生的不平衡心態和從眾心理
有些學生并沒有特別的原因需要逃課,只是看到別人經常逃課,只在考試前突擊兩天,照樣考過。而自己每天上課聽課,認真做筆記,考試成績甚至不如他人,心理不平衡,就效仿他人,和別人一起逃課,久而久之這種行為變得大眾化和合理化。
5.學生自身的其他原因
包括學生身體欠佳又不愿或來不及請假、為了回家看望父母和親朋好友不愿履行請假手續、節假日歸來火車晚點來不及請假、不愿早起上課、天氣惡劣不想出門、其他證書如教師資格證、普通話證學習和考試與上課時間沖突、在外有兼職等。
(二)學校方面
1.學校課程設置方面。目前研究生院對于學科體系的研究和專業設置、課程設置的研究還處于改革之中,專業課課程設置方面存在課程設置不合理、內容重復、滯后和老化、脫離實際等問題。有些課程本科時已學過,教師還是本科的教師,課件也與本科時大同小異,難免使學生失去興趣。
2.學風欠佳。研究生較本科生學習更自由獨立,更需要主動性和自覺性,加上個人所選導師的不同,研究方向的不同,以及個人喜好的不同,學習也不同步。這也導致了群體學習的弱化和學術氛圍不夠濃厚,加上研究生一般組織的講座和學術研討會較少,使學生缺乏學習熱情和積極性。
(三)教師方面
1.講課水平不高。部分研究生教師講課水平還不夠高。上課缺乏激情,或照本宣科,枯燥無味;或思路不清,表達欠佳;或偏離主題,聊聊家常,一節課下來學生們除了聽著熱鬧之外,沒有什么收獲。
2.授課技巧和風格模式化。許多教師仍習慣對著PPT,手拿講稿的方式,學生做著筆記,和大學甚至高中授課方式無異,缺乏與學生的互動。有些互動又流于形式,雖然在討論,在思考,但有時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能很好回答或由于時間所限不能全面回答,久而久之問題堆積,學生也逐漸懈怠,不再愛思考。討論和交流的內容逐漸偏離學科內容。
三、從學生自身來解決逃學問題
1.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動機和端正的學習態度。要有對學科本身的興趣,而非單純對學習所帶來的結果感興趣。這樣才能使自己在學習活動中獲得快樂,積極參與學習。反之,一味地對學習所帶來的結果感興趣,在看不到期望的結果或需要付諸長時努力方能見效時,就易被動學習,厭學,漸漸逃學。端正的學習態度包括認知和行為兩方面。認知是對“逃學價值觀”的認知。要認識到逃學是一種不正確不理智的價值觀,是應舍棄的。行為方面,指實質的逃學行為。正確的學習行為應該是無論有主觀原因如認為學習太枯燥、心情不好、懶于學習,還是客觀原因如遲到不好意思進教室、有緊急事需處理,都不能采取逃學行為,實屬必要也應該請假告知老師。
2.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合理的學習規劃有助于提高學習效果。目標可包括長遠目標和近期目標,相應的長遠規劃和近期規劃。也可以按年計劃、學期計劃、月計劃、周計劃和天計劃進行規劃,總之越具體越容易操作。有了學習的目標和任務做牽引和約束,學習就有了目的性和方向性,也不會再因感覺學習無用而產生逃學的念頭。
3.盡力協調好學習和學習之外活動之間的關系。不要讓情感生活影響到學習進程。理性處理情感問題,控制好個人情緒,不要將大量時間投入到感情生活中去。業余兼職和各種證書考試的學習時間和專業課學習時間要進行合理安排,盡量不要和學習時間發生沖突。
參考文獻:
[1 ]姚梅娟.關于逃課現象在研究生階段繼續存在的原因分析與解決對策 [J ].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