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蘭

關鍵詞:外感發熱;中醫護理;體會
中圖分類號:R254.9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4)12-0089-01
外感發熱是指感受六淫邪氣及時行疫癘之氣所致,以發熱惡寒、汗出異常為基本特征的一類病癥。常伴有咳嗽、鼻塞、流涕、咽痛等病邪在表的癥狀,具有起病急、變化快、傳變迅速、病程短等臨床特點,一般在1周左右。
1 一般資料
本科自2013年6月-2014年6月以來,治愈百余例外感發熱患者,但外感發熱患者主要以門診患者為主,輕癥患者較多,多見于表癥和半表半里癥,氣分癥等少見。一般的外感發熱患者(上呼吸道感染)經過正確的辨證施治和精心的護理,可在短期內痊愈,下面就護理經驗總結如下。
2 護理體會
2.1 一般護理 密切觀察患者體溫、脈搏、呼吸、神志等變化,定時測量體溫。一般體溫在39℃以上,應4 h測量體溫1次,直至體溫恢復正常水平。注意觀察發熱規律、特點及伴隨癥狀。注意脈搏和體溫升高是否一致。一般,發熱患者體溫每升高1℃,脈搏提高 10次,脈搏和發熱成正比。如體溫高、脈搏太快或不快反而慢,則應提高警惕。若發熱時伴有皮膚黏膜下出血應密切觀察血壓變化;發熱伴有意識障礙或有高熱驚厥者應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如瞳孔、意識變化;對有心血病史的患者應重點監測心血管功能。對使用物理降溫措施后致大量出汗的患者,要嚴密監測心率、血壓的變化,防止虛脫、休克的發生。同時還要注意觀察患者尿量及肝、腎功能異常的情況,觀察出汗的有無、多少。
2.2 重視心理護理 大多數發熱患者來就診時都表現為心情緊張、煩躁、不安等心理特點,有的甚至會有一種恐懼、害怕心理[1]。因此,我們護士要注意安撫患者,耐心地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種問題,幫助患者解決臨時的困難,使患者感受到我們已有充分的準備為其做各項治療和護理。其次,要盡量滿足患者的需要。許多發熱患者會有畏寒癥狀,此時應給患者加蓋被子(尤其是冷天),足部加熱水袋保暖。如患者口干口渴明顯時,護士應鼓勵多飲水或果汁。有的發熱患者大汗淋漓,衣被濕浸,護士應及時更換衣被及床單,使患者保持舒適和衛生。要常去看望患者,詢問病情,這樣也可了解病情進展,以便發現問題及時報告醫師處理,又可借看望之際給予患者精神安慰,以減少患者的煩惱與孤獨,使其保持穩定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3 加強飲食護理 食物的性味必須與疾病的屬性相適應,以達到“寒則熱之”、“熱則寒之”的目的。外感發熱患者,飲食宜清淡、少油膩、宜消化,如面條、米粥、新鮮蔬菜、水果等。忌食辛辣、油膩之品,忌飲酒。
2.4 重視津液和服藥護理 發熱多感受溫熱之邪,熱邪極易傷津液。“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因此,應注意觀察發熱患者有無口渴、汗出、苔焦、唇干、便秘等情況,了解津傷情況,并及時予以補液,包括口服補液和靜脈補液,要鼓勵患者多飲水。同時亦應注意藥物的煎服方法,外感發熱,需發汗解表退熱,藥宜熱服,以助藥力,并可酌加衣被,服熱湯令其微汗,不可大汗淋漓,而且當避風。
2.5 加強對癥護理 高熱是引起抽搐、昏迷的主要因素。按照急則治(護)其標的原則,除藥物治療外,首先要采取迅速的降溫措施。物理降溫是最簡易、有效、安全的降溫方法(若中醫辨證中有表證存在者,不宜采用物理降溫)。冰敷療法:《本草拾遺》記載,冰,“味甘大寒無毒,主去熱煩”,明代李時珍則在《本草綱目》中明確收錄了“傷寒陽毒,熱盛昏迷者,以冰一塊置于膻中,良”的外治方法??捎帽笥诓∪饲邦~、頸部、腋下及腹股溝等部位。酒劑擦浴[2]:酒精(柴葛酒精浸液)擦患者的雙側頸部大血管、腋下,手心、腹股溝等處,頓挫高熱。藥物擦浴退熱:升降散藥液(大黃、姜黃、僵蠶、蟬蛻)擦浴,開腠理,泄邪熱。刮痧退熱:取大椎穴,由內向外,單一方刮動,每一部位刮20下左右,至局部皮膚出現微紅或紫色充血瘀點為度。中醫直腸灌注療法:如實熱結腑出現大便秘結時,通過灌腸可起滌除腸道積滯,達到通腸降溫的作用。
3 小結
綜上所述,辨證論治是中醫診療疾病普遍應用的科學方法。辨證是治療和護理的前提和依據。論治就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立相應的治療原則,再根據治療原則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在臨床上我們特別注意醫護的配合,在護理上除按原發病的不同,做好基礎護理外,采用分證施護的方法,給予心理護理、飲食調護、服藥護理、對癥護理,一定會收到較為滿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向繼榮.護理學基礎[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7:136-138.
[2]宋欠紅,葉勇,唐彬,等.柴葛酒精浸液治療外感高熱臨床觀察[J].2008,12(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