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濤
跨文化教育視域下外語教師的角色定位和專業發展
黃濤
【摘要】在現代外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重要的教學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要求教師的專業發展應結合跨文化教學進行。本文通過對跨文化教育視域下外語教師的角色定位的分析,提出在跨文化背景下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跨文化教育;外語教師;角色定位;專業發展
目前,國內對于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與模式上,不少學者把研究的重點放在教學反思、校本研究等具體的途徑方面。隨著網絡的普及和自主學習方式的興起,一些學者開始注意到網絡環境和自主學習環境下的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然而,在跨文化知識和交際能力日趨重要、跨文化教育成為外語教學中一種必然趨勢的今天,研究外語教師在跨文化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和專業發展的卻極少?!叭虼濉币馕吨缥幕浑H的不斷深入發展及其帶來的文化融合。全球經濟一體化帶來的影響除了經濟以外,在文化交流方面的影響更是不可估量的。新形勢下外語教學的主要目標是提高語言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外語教師的角色也隨之發生了轉變。新形勢對教師的職業能力和專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文化教育視域下外語教師的角色定位和專業發展問題值得研究。路,外語教師勢必要重新定位自身角色。
(一)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跨文化教育課堂教學的設計者和組織者
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里,教師的地位不容挑戰,對學生而言,教師是權威人物,這當然有助于學生和社會尊師重教,但也束縛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F代教師的角色應從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轉變,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和技巧。相比于自身的知識積累,現代教師必須掌握更好的教學理念和技能。外語教學以學生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教學模式取代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teacher-center)的“滿堂灌”的講授方式已成為必然,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計劃教學內容、策劃教學活動、指導學生學習,并有序組織課堂活動?!巴庹Z教學對提高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有著巨大的潛力和優勢,通過恰當的討論主題、閱讀篇章和任務設計,外語教學完全可以將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有機結合,既提高學習者的外語交際能力,又培養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保◤埣t玲2007:121)在當今跨文化活動日益頻繁的背景下,教師應有計劃地開展文化教學活動,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參與跨文化的對比和討論,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如在講授圣誕節時,教師可以把學生分為若干組,通過布置任務的方式,組織學生利用空余時間搜集有關圣誕節的起源、食物、習俗等相關信息,同時布置其他小組搜集有關春節的起源、食物、習俗等信息,給予學生較為充分的時間來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外語教師是文化知識的傳授者,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很少有思考的空間和余地;大多數學生對于教師的教學全盤接受,缺乏思考,加上“填鴨式”教學模式的頑固存在,以及考試成績壓力下的應試教育模式,使得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這一傳統定位難以改變。在高考社會化這一趨勢下,外語教學注定要走多元化的道進行課堂展示,教師只需維持課堂秩序,對學生的表現進行點評,并對一些重點知識進行梳理演練即可。對比之下,學生既了解了春節和圣誕節這兩個典型的中西方節日,又能用目的語進行表達。這樣,通過組織課堂,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教師即可實現教學目標。
(二)教師是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引路人
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動機,更應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為了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除了傳授外語知識,培養語言基本技能,教師更應該在課堂上滲透跨文化內容,以此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學生在未來的職場中不一定會用英語表達文化內容,但即便在商務交往這種活動中,也應具備一定的跨文化意識。只有擁有高度的文化敏感性與文化意識,良好的跨文化適應及溝通能力,才能解決跨文化意識上所出現的沖突(林曦2013:52-55)。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重視跨文化內容的講解,適時開展文化主題活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三)教師是學生跨文化自主學習的引導者
現代教學正在逐漸擺脫“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教師應多引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向學生傳授自主學習的策略,從而使課堂教學真正實現從“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從“要我學”到“我要學”“我能學”的轉變。教師可以利用任務型教學法和自主學習相結合,在布置學習任務時,適當給學生布置跨文化自主學習內容,使學生能在學習目的語的同時學習文化,對目的語國家的文化、母語文化和多元文化能有所理解和掌握。當然,學生的這種自主學習并不是單純為了學習文化而學習文化,而是在學習目的語的同時了解文化,使二者有機結合。為了檢驗學習效果,教師可以定期或不定期隨機抽查學習情況,結合使用多種形式,使學生能在自主學習中,在語言輸入的基礎上,練習跨文化知識的語言輸出技能。
(四)教師是包括跨文化知識在內的研究者
現代教師的角色正在由“教書匠”向研究者轉變。教師只有不斷為自己充電,才能適應角色轉變。教師除了注重培養科研能力外,還應構建全面的知識體系。外語教師的知識體系包括英語專業知識、教學論知識、跨文化交際知識、語言學基本知識、與外語教學相關的學科知識以及對周圍世界和事物最一般、最基本的認知文化知識和本族語文化知識(鄔慶兒2012:82-86)??缥幕浑H知識、目的語文化和本族文化等文化內容都應該是教師充實自己的方向。教師應該博學多聞,才能把講授知識和學生的學習聯系起來,課堂教學才會更加生動自然。
現代外語教師的角色決定了外語教師應注重自身的專業發展,利用多種路徑,提升教學能力和自身素養,努力從教書匠的角色向研究型教師、專家型教師轉變。
(一)提升個人跨文化素質
教師應有終身教育的觀念,提升自身業務水平??偟膩碚f,許多外語教師對跨文化、多元文化和不同文化的反應仍然持消極回避的態度。教師們理論上承認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但實際上卻采取的是一種避而遠之的態度(袁小陸2006:94-96)。很大程度上,教師對于跨文化教育的回避是因為跨文化知識是一個寬泛的范疇,以至于教師本人也難以掌握信息量巨大的文化項目。在跨文化背景下,外語教師對于跨文化教育應有充分準確的認識,努力提升個人跨文化素質。教師本人對于目的語文化、本族文化以及異國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對于教學本身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內容是“建立外語教育信念、知識與能力提高、職業道德和情感態度的培養、自我專業發展需要和意識的提高”(胡勝高、譚文芬2012:88-90)。其中,跨文化素質的養成就屬于自我專業發展和意識的提高。
(二)大力發展跨文化教育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指為了改善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結合學校實際,利用學校本身的資源優勢和特點進行的教育教學研究。一方面,培養教師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是學校和政府的職責(賈愛武2012:1-6)。學校要為教師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更多機遇和更大的舞臺,從在職培訓和業務提升方面為教師創造條件。教師培訓是“確保跨文化教育理念得以貫徹落實的重要保障”(張紅玲2012:2-7)。但現實情況中,在課堂上進行文化教學的難處是教師“沒有接受過文化教學培訓,缺乏理論知識和教學方法指導”(邵思源、陳堅林2011:144-147)。當前,我國各類學校為外語教師提供的在職培訓機會太少,關于跨文化教育主題的培訓和研討會也不受各級教育部門和各類學校所重視,這些因素使外語教師無法獲得跨文化教育校本教研方面的培訓。因此,各級教育部門和各類學校應重視跨文化教育,創造條件提高外語教師跨文化素質和跨文化教學能力。另外,教學系部和教研室可以多舉行教研活動,討論如何把文化教學融入語言教學,切實有效提高教學中文化內容的比重,尤其是研討如何結合中國文化和英美文化進行對比教學,鼓勵教師提升文化素養。另一方面,校本教研強調,教師是教學研究的主體,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積極申報教育研究課題,教研相長。要加強校本教研,必須提高教師教學研究的意識和能力。教師不僅要十分注重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而且還要注重發展自己的全面素質”(吳一安2007:170)。整個教育創新的活力就在于使教師成為教學研究的主體。教師應積極實現專業自主發展,從被動接受培訓轉化為主動謀求動態發展。教師應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有較為明確的規劃,在穩步提高教學技能的同時,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特別是對于母語文化、異文化、跨文化方面的學習。李曉教授在廣西高校青年教師英語教學技能比賽中指出,參賽教師在文化導入方面對內容不熟悉,生搬硬套。因此,教師應注重自身文化素養的提高,能熟練運用目的語表達目的文化、本土文化和目的文化以外的其它文化。唯有如此,教學才能顯得自然流暢,師生課堂交流也才能順暢進行。
(三)教師積極進行教學反思等行動研究
反思性教學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教師唯有通過反思,方能了解教學中的所得和所失,以便能更好地總結經驗、促進教學。王薔認為:反思是行動研究的核心過程,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然過程(2002:70)。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必要以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為基礎,采用撰寫教學日記、訪談、觀測等手段發現、反思并解決問題。反思性教學使教師在“學會教學”的同時,也“學會學習”,有助于提高教師素質,促成其成為研究型教師,繼而成為專家型教師(戴煒棟、王雪梅2011:8-13)。教學反思方式有多種,學者們主要歸納出4種:教學日記、錄像和錄音、課堂教學觀摩、訪談等。
教學日記是最為簡單卻最直接的一種教學反思。教師通過回憶自己的課堂,把自己的感悟寫在日記里,既有助于教學,也為教學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礎。教師在做教學日記時,不能記流水賬,而應圍繞課堂教學重點和難點,總結自己在教學目標、教學方式和教學過程中對于重點和難點的把握程度。在以跨文化交際能力為目標的教學中,教學日記應把課堂中要實現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列入其中,作為教學反思的重要部分。教師應問自己:我要使學生了解哪些跨文化知識?我采用什么教學手段促進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我應該如何改進今天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更自然地熟悉跨文化知識、提高跨文化技能?
教師可以通過觀摩促進專業發展。聽課、評課是傳統的觀摩方法,這些傳統方法有助于促進教學,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可以進行錄像和錄音監控教學。不少外語教師教學任務繁重,錄像和錄音可以彌補這一缺點。教師可以觀看自己或他人的教學錄像,傾聽自己或他人的教學錄音,對教學進行反思;還可以采用集體反思的形式,互相觀摩彼此的教學,之后一起進行研討。集體反思是指“與同事一起觀察教育實踐(自己的或同事的),或與他們就實踐中的問題進行對話、討論,是一種合作—互動式的研究”(馮曉霞2002:184)。通過觀摩進行的教學反思同樣不能局限于對語言教學的反思,還應該包括對文化教學的反思。教師務必將文化教學融入語言教學,始終把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結合起來,方能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有效落實跨文化教育,同時也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
(四)教師應提高現代化教學水平
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的教學形式和手段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代教學的需求,教師發展必然包括教師利用現代化教學方式這一方面。現代教師應該學會網絡課程的建設,以及日益新潮實用的微課、慕課等授課方式。這些教學方式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充足的資源,將是外語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它們也為跨文化外語教學提供了便利。在網絡課程上,教師可以把本土文化、目的文化和跨文化知識放到網絡課程上,方便學生自學。教師可以把文化主題錄成微課的形式,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