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家畜解剖學》課程教學質量的改革與實踐
[引著格式]孫艷發,張敏,許衛華,等.提高《家畜解剖學》課程教學質量的改革與實踐[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 ,2015,12(33):76~77,80.
(孫艷發,張敏,許衛華范克偉,尹會方,楊小燕龍巖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福建龍巖364000; 預防獸醫學與生物技術福建省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福建龍巖364000 )
[摘要]為了提高《家畜解剖學》課程教學質量,針對學生不同的學習心理特點,綜合應用多媒體手段和網絡資源,對《家畜解剖學》課程進行教學改革,使其更加注重臨床應用性和實踐性,從而滿足應用型大學人才培養需求。
[關鍵詞]家畜解剖學;教學質量;改革與實踐
《家畜解剖學》課程是高等農業院校動物醫學、動物科學專業的必修課,是借助刀、剪、斧、鋸等解剖器械,采用切割的方法,通過肉眼、放大鏡或體視鏡觀察,研究畜禽有機體系統及器官的形態、構造、位置及其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1]。《家畜解剖學》與相關專業后續課程有著密切聯系,優秀的動物醫學、動物科學專業畢業生首先需要夯實解剖學基本功,因此其教學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著學生知識構架的建立和完善[2]。由于《家畜解剖學》涉及的知識點繁多、知識結構冗雜,導致教學過程枯燥乏味,因而難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激發學生學習熱情[3]。鑒于上述情況,筆者對《家畜解剖學》課程教學進行了改革探討。
1結合教學實際,改革課程教學重點
《家畜解剖學》課程主要涉及的動物包括牛、羊、豬、犬、貓、雞、鴨等,其教學重點應以院校所在地區畜牧業的發展方向和飼養的動物品種為根據,從而適應本地行業崗位需要及服務地方經濟發展[4]。20世紀80年代,我國飼養動物中役用家畜比重較大,在畜牧生產中注重個體家畜的內、外、產科疾病的治療,《家畜解剖學》課程以牛、馬等大型動物的骨骼、肌肉、關節等為主要教學內容。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畜牧生產飼養模式發生改變,以肉、蛋、奶、毛、皮等畜產品生產為主的規模化、集約化養殖場相繼投產,其中產生的問題集中在傳染病和寄生蟲病方面,因而《家畜解剖學》課程教學內容也向呼吸系統構造與消化系統構造方向傾斜。以龍巖學院所在的閩西地區為例,該地區有著長期大范圍的養豬歷史,近年又相繼出現小范圍的肉羊養殖,根據上述情況,《家畜解剖學》課程教學應以“全面覆蓋,重點突出”為特點,即教學內容涵蓋牛、馬、豬、羊、犬、雞等,但重點突出豬、羊的解剖結構,從而有效地與本地的畜牧業發展接軌,有針對性地培養專用人才。目前,寵物犬、貓的飼養量逐漸增加,寵物美容、診療行業興起,導致社會對畜牧獸醫專業畢業生的需求量加大。針對這一變化,在《家畜解剖學》課程教學中,應該相應增加犬、貓等寵物的比較解剖學內容。
2將實踐性內容引入理論課堂
《家畜解剖學》是一門比較抽象晦澀的專業基礎課程,若采取傳統的先理論后實踐的課程教學模式,往往在提高教學質量上事倍功半。如果在理論教學時將實踐性內容引入課堂,適當地向學生展示相關的標本、模型以及活體器官,邊講解邊解剖,則能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具體來說,在內容安排上,以理論課教學大綱為主線,參照掛圖、模型講解系統的構成、各器官的基本構造。講解完畢后,向學生展示該系統主要組成器官的標本或活體,通過學生觀察、親手觸摸,增加感性認識,發現一些結構特征上的細節,從而對各器官的形態、結構、顏色、質地等特征有一個清楚且深刻的認識。如學習心臟的解剖學特點時,學生通過自己對心臟標本的觀察,總結左右心室的區分以及動脈和靜脈血管的差別,即使教師不過多解釋,學生也會牢記。而在對各個器官位置的講解過程中,可以引入實驗教學中的比較方法。如講述家畜骨骼時,將家畜骨骼與同功能的人體骨骼進行類比,將難懂的部位名稱、方位結構聯系到人體自身上,形象生動具體,便于記憶。因此,將實踐性內容引入理論課堂既避免了冗繁的文字描述,又活躍了課堂氣氛,通過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增加課堂記憶點等方式鞏固知識點的理解,這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3調整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是現代化教學的主要手段,其可以把文字、聲音、圖像、動畫、視頻等多種媒體信息整合起來,在增大課堂容量的同時,將枯燥而抽象的教學內容生動化、形象化,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但若因為多媒體的便捷性,便減少板書的書寫,則其優點將轉變為制約教學效果的缺點,因為多媒體課件大量的信息使每節課的內容增加,教師講授速度加快,導致學生記憶困難,更抓不住重點。因此,在知識講授過程中一定要配合板書,做到以多媒體課件為主,以板書為重。
多媒體課件在制作上以層次清楚的示意圖和實景拍攝照片為主,同時輔以必要的動畫或錄像片,利用形象的圖片或影像講清楚概念、結構和功能,再結合標本或模型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在文字表述上以標題、重要概念、重難點為主,避免長篇累牘的闡述性文字。而板書在書寫過程中應注意整節課脈絡的梳理,強調動態、層次和邏輯關系,做到提綱挈領,必要時可以通過簡筆畫的形式與學生共同總結,這樣可幫助學生更清楚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的重點和難點[6]。
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互聯網+”時代已經來臨,網絡教育的興起也推動高校課程網絡平臺的建設。因此,將相關教材、教學大綱、教學進度計劃、電子教案、電子課件、教學錄像、實踐視頻、習題庫等教學文件上傳到互聯網[7],由此搭建《家畜解剖學》的網絡課程平臺,有利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問題有選擇地參考,從而打破課堂限制,隨時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提高學習質量。同時,網絡課程平臺提供了瀏覽國內外其他相關資源的渠道,這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觸類旁通地形成知識網絡。
4改進考核方式
傳統的學生學習評價模式主要采取期末考試的方式,這導致學生平時學習不重視,期末突擊復習以應付考試。為了準確地反映教學質量,全面綜合地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避免僅僅以分數定優劣的評判標準,采用平時成績占20%、實驗成績占20%和期末筆試成績占60%的記分制。平時成績包括課堂考勤、課堂活躍程度、回答問題情況、綜述報告撰寫情況;實驗成績包括實驗報告、課堂考勤、技能操作等項目;期末筆試成績為理論課成績,試卷為規范化命題,以選擇題、判斷題、解剖名詞解釋
題、簡答題、綜合論述題等多種題型考核學生,命題范圍以教學大綱為準。評分項目分散化改變了傳統的一考定結果的模式,更注重學生平時的學習過程,可以從多方面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5結語
針對學生不同的學習心理特點,綜合應用多媒體手段和網絡資源,對《家畜解剖學》課程進行教學改革,主要采取以下措施:結合教學實際,改革課程教學重點;將實踐性內容引入理論課堂;調整教學方法;改進考核方式。教學實踐表明,采取教學改革措施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了很好的學習效果,受到學生的好評。今后,應針對《家畜解剖學》課程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加強改革實踐,進一步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馬仲華.家畜解剖學及組織胚胎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2]陳雪龍,齊艷萍,楊雋,等.加強標本室建設,提高《家畜解剖學》標本室教學效果[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4,35(7):130~131.
[3]李健,王宏偉,徐延生,等.提高《家畜解剖學與組織學》課程教學質量的探討[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4,35(5):64~66.
[4]董常生.家畜解剖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5]王月明.多媒體技術在《動物解剖生理》實驗實訓課上的應用[J].中國科技信息,2008,(10):194~195.
[6]閆永平,郭永勝,高婕,等.提高動物解剖與組織學教學效果的研究[J].保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50~51.
[7]李清宏,韓俊文.淺議網絡教學平臺設計[J].現代農業科學,2008,15(10):184~187.
[引著格式]嚴奉偉,高夢祥,張欣,等.《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導論》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方法探討[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 ,2015,12(33):81~84.
[引著格式]彭三河,眭滿倉,周傳喜,等.面向工程應用型的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 ,2015,12(33):78~80.
[中圖分類號]G642;S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409(2015)33-0076-02
[作者簡介]孫艷發(1981-),男,博士,講師,主要從事家禽營養與遺傳育種的教學與研究,376915909@qq.com。 嚴奉偉(1966-),男,博士,教授,主要從事食品加工與貯藏的教學與研究,yanfw001@yangtzeu.edu.cn。 彭三河(1963-),男,副教授,主要從事機械設計與制造的教學與研究,467709526@qq.com。
[基金項目]教育部“本科教學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教高司函[2013]56號);福建省本科高校“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閩教高[2012]41號)。 長江大學校級重點專業建設項目[校發(2012)127號];長江大學新辦專業建設項目。 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項目(2013B306);2014年湖北省教學研究項目(2014265)。
[收稿日期]2015-08-15 2015-04-30 2015-06-12